“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ZC-I-06)
- 作品数:6 被引量:47H指数:5
- 相关作者:高金耀张涛杨春国吴招才李家彪更多>>
-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南海北部陆缘磁静区及与全球大洋磁静区对比的研究评述被引量:11
- 2009年
- 磁静区与磁异常条带不同,具有宽缓的低幅值磁异常特征,但可能同样包含了从陆壳张裂到海底扩张早期的构造活动和演化信息。为了加深认识南海北部陆缘磁静区,归纳了全球深海和边缘两大类型磁静区的物理、化学及构造三大成因,主要包括大西洋和西太平洋侏罗纪磁静区,以及北太平洋、印度洋和南大洋白垩纪磁静区,强调磁静区与不同程度地幔柱活动、斜交扩张初始产生的小型错断磁源体及隐含弱磁条带关系的重要性。总结了南海北部陆缘磁静区的研究现状,并从区域综合地球物理和地幔热活动作用两方面探讨了南海北部陆缘磁静区的可能成因机制,最后阐述了需要关注的研究重点及其研究意义。
- 高金耀吴招才王健杨春国张涛
- 关键词:南海北部陆缘
- 南海东北部主要断裂的构造演化意义
- 1.南海东北部陆缘的研究意义现今南海北部陆缘为裂谷型被动大陆边缘,经历了中生代俯冲挤压和新生代陆缘裂谷沉降等多次构造活动,广泛发育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远景区。因此,南海北部陆缘的研究对南海的初始张...
- 王健高金耀吴招才汪俊
- 海洋地球物理平面剖面图的绘制
- 2011年
- 以海洋地磁平面剖面图(以下简称平剖图)的绘制为例,介绍了绘制海洋地球物理平剖图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该方法思想新颖,具有使用效率高、适用范围广、上手快、实现简单等优点。通过对"908"(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海洋地磁异常数据的试处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 谭勇华高金耀张涛
- 关键词:海洋地球物理MATLABSURFER
- 冲绳海槽断裂、岩浆构造活动和洋壳化进程被引量:9
- 2008年
- 讨论了冲绳海槽断裂、岩浆构造活动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认为雁行排列的地堑斜交于陆架外缘隆起带,海槽北段断块隆脊、龙王构造带和海槽南段"棉花构造带"可能保留了海槽各幕断陷前的火山岩浆活动特征,而现在活动的吐噶喇火山岛弧可沿海槽南段岛坡追踪到台湾。吕宋岛向台湾的碰撞挤压引起的旋张活动加强了海槽南段的地壳拉张,诱发了地堑内火山岩浆活动,在洋壳化进程中起关键作用,其中最典型的八重山地堑已经形成洋壳。断裂和岩浆活动主要是单向地向岛弧侧迁移,由洋中脊扩张产生的对称条带状磁异常模式难以解释冲绳海槽的洋壳化进程。
- 高金耀张涛方银霞杨春国汪俊谭勇华梅赛
- 关键词:冲绳海槽地堑洋壳
- 南海莫霍面起伏的重力异常提取和反演
- 鉴于地震测深只能在某些特定点或剖面上,而不能大范围地确定莫霍面埋深(或地壳厚度)和结构,我们从重力异常资料出发,进行严格、合理的改正处理,结合地震测深资料,在较大范围内推算南海的莫霍面埋深形态,以分析该区深部构造、地球动...
- 高金耀张涛吴招才杨春国王健汪俊刘俊
- 南海北部磁场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8
- 2010年
- 根据南海北部的地磁场数据及其化极异常特征,该区由北向南可分为复杂异常区、高磁异常区、陆坡磁异常平静区(磁静区)和海盆磁条带区四大构造特征区。其中,磁静区可为内磁静区1、内磁静区2和外磁静区三部分。该区磁性基底反演结果表明,外磁静区磁性基底深度为6—7km,介于内磁静区(8—10km)和海盆区(4—5km)之间,可能是前新生代残留古洋壳。外磁静区和下地壳高速层相对应,指示其可能是在裂前或裂间由底侵作用形成的。陆架坡折带附近的F2断裂是内磁静区的北侧边界,指示了南海北部陆壳向过渡壳的转变分界;位于下陆坡与海盆的交界处的F4断裂为外磁静区的南侧边界,F3断裂可能指示了洋陆分界线的位置。
- 吴招才高金耀赵俐红张涛杨春国
- 关键词:南海北部磁场特征
- 南海北部磁异常特征及对前新生代构造的指示被引量:18
- 2011年
- 为了研究南海北部前新生代构造,利用新近的船载磁力测量数据,对磁异常进行变纬度化极,并反演计算视磁化强度和磁源重力异常,以及对三条OBS剖面进行重磁拟合.结果认为东沙隆起高磁异常带是浙闽沿海火山岩带向西的延续,其间被NW向古老的转换边界断裂F10错断;NE向的F2断裂是高磁异常带的南界,并限制了底侵活动的北界;F3断裂在拉伸减薄前是一个薄弱带,两侧深部热状态存在差异,极有可能是晚中生代古俯冲缝合带位置.磁静区在F2和F3断裂之间的磁性层磁性减弱,主要原因是底侵活动引起的热蚀变作用影响;而在F3断裂南侧磁性层磁性较强且较为破碎,斜磁化下磁异常正负相互压制是该区形成弱正磁异常的主要原因,该区磁性层的独特特征也可能反映了"古洋壳"的存在.
- 吴招才高金耀李家彪张涛沈中延杨春国
- 南海西北次海盆的磁条带重追踪及洋中脊分段性被引量:6
- 2012年
- 由于缺少有效钻孔资料,对于南海扩张的时间一直存在较大的疑问.在南海三大海盆中,西北次海盆面积最小、磁条带特征不明显,因此对其扩张年代的争议最大.最新采集的高密度(小于10km测线间距)船测地磁资料清晰地显示了西北次海盆磁条带的存在.在OBS和多道地震资料的约束下,利用船测地磁资料,本文对西北次海盆的地壳年龄进行了重追踪.根据定量的比较,西北次海盆的主体扩张始于35.8Ma(C16n,2n),在34.7Ma(C15)时其西南部开始扩张,扩张最终同时终止于33.2Ma(C13n),整体的全扩张速率在40~50mm/a之间.这表明南海的扩张可能首先起源于西北次海盆,在其结束扩张后,东部次海盆才开始打开(约30Ma).得益于数据精度和密度的提高,利用化极后的磁力异常以及反演的磁化强度可以对西北次海盆进行二级中脊段的划分.我们共划分出六个中脊段和一个明确的转换断层.中脊的分段性与OBS反演的地壳厚度的变化相一致.转换断层东侧,中脊主体分为四个中脊段,每个中脊段长度均在30km左右.转换断层西侧,存在一个长约50km的中脊段和一个不确切的中脊段.中脊段上磁化强度的变化幅值和中脊段长度在整体上成正比.每个中脊段中央的磁化强度弱于中脊段两端的磁化强度,这与扩张速率相近的大西洋中脊的磁化强度特征一致.
- 张涛高金耀李家彪吴招才吴振利赵俐红杨春国沈中延周志远
- 关键词:磁化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