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70107)

作品数:8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杨东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商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政治法律
  • 4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议员
  • 3篇参议员
  • 2篇选举
  • 2篇社会
  • 2篇农会
  • 2篇权力
  • 2篇阶级
  • 2篇阶级划分
  • 2篇抗日
  • 2篇抗日根据地
  • 2篇根据地
  • 1篇地域社会
  • 1篇心理
  • 1篇议政
  • 1篇政治
  • 1篇政治参与
  • 1篇中共
  • 1篇社会结构
  • 1篇社会流动
  • 1篇社会属性

机构

  • 9篇天津商业大学

作者

  • 9篇杨东

传媒

  • 2篇中国延安干部...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人文杂志
  • 1篇抗日战争研究
  • 1篇中国井冈山干...
  • 1篇学术评论

年份

  • 3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陕甘宁边区基层参议员的社会结构与流动特征被引量:2
2013年
陕甘宁边区基层参议会的制度建构,既是历史发展与现实情境的逻辑演绎,同时也是中共顺应现代革命运动的民主诉求而作出的一种制度安排。由此产生的基层参议员,作为中共革命根据地基层社会权力结构的主体,其规模之大以及构成要素的多样性特征,不仅凸显着近代以来基层社会结构变动的革命性与时代性的主题,而且在实现基层社会权力重塑的过程中,也在重新演绎着基层社会的阶级和阶层结构。当基层民众以参议员这一制度载体,在新的社会结构体系和运行机制中,实现着新的社会流动,自然会体现出当初情境下的流动特征。同时这种新的社会流动形态,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陕甘宁边区基层社会的结构性整合。
杨东
关键词:基层社会参议员社会结构
地域社会中的参议员差异——陕甘宁边区与华北抗日根据地参议员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抗日根据地的参议员,作为抗战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型权力主体,尽管从总体上来看,都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民主政权建设的宏观背景下,通过动员式的规模性选举而产生的,但是由于各抗日根据之间地域环境、战争形势、社会生态的差异,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根据地之间的参议员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如果我们将陕甘宁边区与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参议员做一比较,就能很明显地窥探出处于不同地域社会中参议员的一些独特面貌和群体特征。与此同时,陕甘宁边区与华北抗日根据地参议员之间的显著差异,不管是历史性的,亦或是结构性的,不仅昭示着中国革命较为独特的历史面貌,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革命道路的发展模式。
杨东
陕北乡村的“挣功名”现象及其与农村革命的关联
2011年
由于科举之废及社会动荡,一种因攀升无望而出现的功名变异现象,出现在民国前期的陕北乡村社会里。这种现象一方面打断了传统社会的局面,造成社会流动的歧变,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却形成了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态,这又为随后陕北乃至西北地区革命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客观条件。
杨东
关键词:乡村社会社会心理社会流动
基层妇女之喉舌——陕甘宁边区的基层女议员刍议
2013年
陕甘宁边区的基层女议员,是在新的社会权力结构模式下产生的新型社会群体。作为新的社会群体,无论是社会构成还是群体特征,陕甘宁边区的女议员都与以往的妇女议员大相径庭。同时作为沟通政府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她们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改变基层妇女"私人世界"和"公共世界"的推动力。同时,基层女议员通过参政议政的民主实践,在实现自身社会生活变化的同时,也在有力地促进乡村社会的变迁。
杨东
关键词:参政议政
陕甘宁边区基层参议员的乡村实践及其历史思考
2012年
陕甘宁边区基层参议会的制度建构,既是历史发展与现实情境的逻辑演绎,同时也是顺应现代革命运动的民主诉求而作出的一种制度安排,更为乡村社会权力结构主体的重塑提供了制度化基础。当乡村权威在这一制度框架内得以重新塑造,并以参议员的身份参与政治的时候,散漫的乡村社会终于被组织起来。当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为国家出路和乡村建设建言献策的同时,也在践行着基层社会的民主自治。不可否认,陕甘宁边区基层参议员的民主参与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实际上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的民主理念并未植根于基层社会的经济和心理结构之中。
杨东
关键词:参议员政治参与基层民主
谁为绅士,何以开明——中共视野中的开明绅士与根据地民众的乡土映像被引量:1
2012年
"开明绅士"作为抗战时期的一个重要社会群体,有其特定的时代内涵与指向性。与此同时,在认定开明绅士的社会属性、阶级基础以及"开明"的标准上,中共有着明确的政治策略倾向,而民众则依然遵循固有的乡土伦理秩序,由此在价值评判上也形成了一些细微的差异和分歧,但是这些差异和分歧并非是实质性的。随着历史的演进,"开明绅士"最终也伴随着其实体的消亡而成为了一个沉睡在史籍文本中的历史名词。
杨东
关键词:抗日根据地开明绅士社会属性
苏维埃时期中共对基层权力的改造
在近代以来基层权力结构的嬗递演变中,苏维埃时期的基层权力改造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改造。中共以农会为组织基础,通过阶级划分和苏维埃选举等形式,不仅实现了对基层社会权力的彻底改造,而且也是亘古未有的一次社会革命。然而传统社会的...
杨东
关键词:农会阶级划分基层权力
文献传递
土地革命时期的乡村权力改造
2012年
在近代以来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中,土地革命时期的乡村权力改造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改造。中国共产党以农会为组织基础,通过阶级划分和苏维埃选举等形式,不仅实现了对乡村社会权力的彻底改造,而且也是亘古未有的一次社会革命。然而,传统社会的思维惯性以及革命斗争的艰巨与复杂,又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动员的障碍,由此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当初条件下的一些局限。
杨东
关键词:农会阶级划分乡村权力
陕甘宁边区基层参议会的制度建构与设计理念
2012年
在近代以来的基层权力结构与制度的嬗变与更替中,陕甘宁边区的基层参议会制度无疑是对中国基层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制度安排。尽管这一制度是在战时条件下形成的一个产物,但是中共在制度建构上坚持了制度建构的历史演绎与现实情境,在设计理念上紧紧围绕基层社会的具体实际和民主自治的价值理念,以基层参议会为载体,通过重塑基层社会的权力结构,不仅培养了大批能够适应当时复杂形势的基层参议员群体,而且从根本上实现了对基层社会权力主体的改造与重塑。
杨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