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70922)
- 作品数:15 被引量:195H指数:9
- 相关作者:郭巧生张君毅程俐陶刘作易刘丽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栽培及野生半夏丛枝菌根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研究贵州地区栽培及野生半夏丛枝菌根及丛枝菌根真菌。方法:通过染色镜检法观察栽培及野生半夏根系,通过湿筛-蔗糖离心法分离半夏根围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孢子,并对照Schenck & Pérez及一些近期分类文献的描述,鉴定到种。结果:半夏具有典型丛枝菌根结构,从贵州省6个野生及栽培半夏根围土壤采集地中共分离到隶属3属的21种丛枝菌根真菌孢子,鉴定到种的有隶属3属的7种,其中球囊霉属5种,巨孢囊霉属1种,盾巨孢囊霉属1种,分别是摩西球囊霉、根内球囊霉、沙漠球囊霉、黑色球囊霉、聚丛球囊霉、白色巨孢囊霉、粟色盾巨孢囊霉。其中粟色盾巨孢囊霉为我国新纪录种,且为毕节地区栽培半夏的优势种。结论:贵州省野生及栽培半夏中丛枝菌根真菌具有丰富多样性,孢子种类、优势种均差异较大,如白色球囊霉仅出现于栽培半夏根围土壤中,黑色球囊霉仅出现于野生半夏根围土壤中,而摩西球囊霉和根内球囊霉在2种土壤中均有出现,且毕节地区半夏根围土壤中有专属性较强的丛枝菌根真菌,可为栽培半夏退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程俐陶郭巧生刘作易
- 关键词:半夏丛枝菌根
- 半夏组培苗丛枝菌根侵染过程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索半夏组培苗丛枝菌根菌侵染过程与特点。方法:将摩西球囊霉接种于半夏无菌组培苗,于不同时间取样,通过染色镜检法观察丛枝菌根形成过程。结果与结论:接种10 d时菌丝开始侵入半夏根表皮;15 d时大量胞内菌丝形成,也出现少量的胞间菌丝;20 d后菌丝开始形成丛枝,并出现少量根上菌丝;接种25 d后大量菌丝分叉为丛枝,以Arum型丛枝为主;30 d时一些丛枝开始消解,有泡囊的产生;35 d后半夏根部出现大量根外孢子;接种后40 d,串生泡囊形成,且部分泡囊开始收缩衰老。半夏切片结果表明,AM真菌菌丝逐渐生长在根部细胞间隙生长,然后在皮层细胞内进行分叉发育,最终形成丛枝充满整个细胞腔。整个实验表明半夏能迅速与丛枝菌根相互识别,形成共生体。
- 沈雪莲郭巧生刘作易朱国胜刘永翔
- 关键词:半夏组培苗摩西球囊霉侵染
- 半夏不同居群主要经济性状比较研究被引量:21
- 2007年
- 目的:研究不同地区半夏居群鸟苷、总生物碱和单株产量,比较分析其差异,初步筛选出半夏优良类型。方法:将不同地区半夏种质栽培于同一生境下,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鸟苷含量,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生物碱含量,SPSS分析软件处理分析实验结果。结果:测得半夏鸟苷和生物碱含量分别为0.013 6%~0.026 4%和0.015 5%~0.065 2%。单株产量为0.553 6~2.974 0 g。经聚类分析将半夏居群分为3类。结论:不同地区半夏居群间的单株产量、鸟苷和生物碱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应加强第II类型类群的选育工作。
- 张君毅郭巧生卫新荣蒋传中
- 关键词:半夏居群单株产量化学成分
- 我国不同地区半夏rDNA序列分析被引量:36
- 2006年
- 目的:研究我国不同地区半夏核糖体ITS碱基序列差异及其与其地理分布和外部形态的相关性。方法:运用PCR法对半夏ITS1-5.8S-ITS2序列扩增后直接测序,用软件CLUSTRAL 1.83和MEGA 3.1分析测序结果。结果:得到我国半夏主要的16个居群18个样本rDNA中的ITS和5.8S rDNA完全序列。ITS1,5.8S和ITS2序列长度分别为276,162,246 bp。ITS2碱基频率差异显著,ITS1较为保守。根据两者序列以邻接法建立分子系统发生树。结论:半夏rDNA变异与其地理分布相关,与其外部形态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张君毅郭巧生吴丽伟杭悦宇
- 关键词:半夏RDNAITS珠芽
- 半夏种内不同居群酯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酶谱特征分析被引量:27
- 2001年
- 对栽培在同一生境下的 16个半夏〔Pinelliaternata (Thunb .)Breit.〕居群同一生长期叶片中酯酶 (E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同工酶酶谱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EST和SOD同工酶酶谱在各居群间 ,甚至在同一居群内除少数共有的特征谱带外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频率差异。EST同工酶在半夏各居群中最多可显示 12条谱带 ,其中在慢区的第 5 (弱带 )和快区的第 10 (强带 ) 2条谱带为各居群所共有的特征谱带 ;SOD同工酶在半夏各居群中最多显示 9条谱带 ,其中在慢区的第 2 (弱带 )、快区的第 5 (强带 )和第 9(强带 )
- 郭巧生沈文飚刘丽史红专
- 关键词:半夏居群同工酶酶谱分析酯酶
- 半夏种内不同居群生长节律的研究被引量:42
- 2001年
- 目的 :通过对在同一栽培条件中的不同半夏居群的生长节律观测比较 ,以期为半夏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 16个半夏居群生长节律进行了连续两年的平行比较观测。结果与结论 :半夏各居群在出苗、展叶、抽薹及倒苗期等生长节律方面存在着差异 :大部分半夏居群在本试验栽培条件下具明显的 3次出苗和 3次倒苗现象 ,并且在年生长期内表现出春秋两个生长高峰期 ;从抽薹开花时间看 ,大部分居群在 5月有 1个抽薹开花高峰期 ,但具体起始和延续时间各居群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以引自于江苏句容的半夏居群抽薹最早 ,且具“先花后叶”
- 郭巧生贺善安刘丽
- 关键词:半夏居群生长节律
- 磁珠富集法分离半夏微卫星序列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利用磁珠富集法分离半夏微卫星序列,以开发半夏微卫星引物。方法:根据链亲和素磁珠和生物素特异结合的特性,将微卫星探针5′端生物素化后与链亲和素磁珠特异结合,用磁珠和探针的结合物与两端连接已知序列人工接头的半夏基因组DNA酶切片段杂交,洗脱未杂交DNA片断后,建立微卫星文库。以此为模板用人工接头序列为引物进行PCR扩增,产物直接克隆,经菌液PCR筛选后测序分析。结果:得到15条半夏微卫星序列,开发效率为93.75%。结论:结果显示这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的微卫星开发方法。
- 张君毅郭巧生
- 关键词:半夏磁珠富集法SSR标记
- 光质对半夏生长及其药材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3年
- 以半夏为材料,采用蒽酮-浓硫酸法、考马斯亮蓝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反电位滴定法、酸性染料比色法等测量半夏在不同光质处理下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还原糖、可溶性蛋白、鸟苷、琥珀酸、生物碱等含量变化。得到结果为黄光可以促进半夏生长发育,促进块茎可溶性还原糖、总糖、生物碱及琥珀酸的合成,而蓝光促进块茎可溶性蛋白及鸟苷的合成;红、黄光提高叶绿素a,b含量,蓝光降低叶绿素a,b含量;白膜透过的光谱最均匀也最有利于叶绿素a的合成;单光膜中,蓝膜与黄膜较有利于叶绿素a的合成,而绿膜和红膜相对有利于叶绿素b的合成。红光下半夏的珠芽形成数最多,繁殖系数最大,说明在半夏的人工栽培中可以利用红光提高半夏的生产产量。
- 陈韵朱国胜郭巧生王长林刘作易
- 关键词:半夏光质化学成分
- 半夏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条件优化研究被引量:19
- 2007年
- 建立并优化了半夏ISSR-PCR反应体系,为应用该技术进行半夏遗传多样性研究、种质资源鉴定、亲缘关系分析等提供试验依据。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从Mg2+、dNTP、引物和DNA聚合酶4种因素3个水平,筛选并建立半夏的ISSR-PCR反应最佳体系,并比较不同浓度甲酰胺、甘油和模板DNA的浓度对PCR扩增的影响。经过梯度PCR,确定适宜的退火温度。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正交试验可以快速建立ISSR-PCR反应体系,经过24份半夏种质检验证明该体系稳定可靠,可以用于半夏遗传分析。
- 张君毅郭巧生杭悦宇
- 关键词:半夏ISSR-PCR正交试验
- 半夏种内不同居群花粉粒形态比较研究被引量:11
- 2006年
- 目的:研究半夏不同居群的花粉粒形态特征,以便为进一步研究半夏的遗传多样性提供孢粉学资料。方法:借助扫描电镜对栽培在同一生境下的18个半夏居群的花粉形态、大小及表面纹饰等特征进行观测比较。结果与讨论:半夏各居群的花粉粒大小存在较大的差异:17个有珠芽半夏居群花粉粒的平均值为17.42μm×14.86μm,其中花粉粒最大的姜堰居群为20.43μm×18.16μm,而最小的沛县居群仅有15.23μm×12.82μm,灵谷寺无珠芽半夏居群的花粉粒大小明显小于所有有珠芽半夏居群,仅有13.23μm×11.98μm;各半夏居群花粉粒表面均具刺状突起,但刺的长短、疏密及刺端和刺基变化因居群不同而有所不同;半夏花粉粒可能为有孔盖萌发孔类型。
- 郭巧生王庆亚史红专
- 关键词:半夏居群花粉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