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2011C23021)

作品数:3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郭翔陈伟建杨运俊段玉霞李瑞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温州市科技局对外合作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瘤
  • 2篇血管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性
  • 1篇动脉瘤性蛛网...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多发
  • 1篇血管成像
  • 1篇血管成像诊断
  • 1篇血管发育
  • 1篇血管发育异常
  • 1篇血管分支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管造影术
  • 1篇造影
  • 1篇造影术
  • 1篇中动脉
  • 1篇双干型
  • 1篇体层摄影
  • 1篇体层摄影术

机构

  • 2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桂林医学院附...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陈伟建
  • 3篇郭翔
  • 2篇王殊
  • 2篇童秋云
  • 2篇林怡
  • 2篇吴楠
  • 2篇李瑞
  • 2篇杨运俊
  • 2篇段玉霞
  • 1篇张辉
  • 1篇王宏清
  • 1篇许化致
  • 1篇梁盼
  • 1篇兰莉
  • 1篇高凌云
  • 1篇张辉

传媒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华脑科疾病...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颅内动脉多发开窗畸形的CT血管成像诊断被引量:8
2012年
颅内动脉开窗畸形(fenestrationofintracranialartery.FIA)也称有孔型脑动脉,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以往多于尸检和血管造影中发现。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进步,CTA可清晰、直观、多角度地显示FIA及其合并症,但FIA多为单发,有关多发FIA的病例却鲜有报道。笔者回顾性分析CTA诊断的10例多发FIA,
高凌云杨运俊郭翔兰莉梁盼陈伟建
关键词:多层螺旋CT技术血管发育异常开窗畸形颅内动脉多发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分型与双干型血管分支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颅内动脉瘤(IA)好发于血管分叉部,提示血管形态学因素与IA形成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回顾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IA病例,探讨MCA分叉部IA分型与其分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于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头颅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诊断为MCA分叉部I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选取双干型MCA分叉部单发IA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证实者,符合条件的病例共64例66个IA(其中2例为双侧MCA分叉部IA)。根据瘤颈的位置将分叉部IA分为经典型(C型)和偏侧型(D型)。通过MSCTA后处理图像对IA进行分型,测量患侧MCA两分支起始处的管径、两侧分叉角及两分支间夹角,并计算两分支管径比及两侧分叉角比。将两型IA的分支管径比、两侧分叉角比及两分支间夹角的数值分别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66个IA中30个为C型IA,36个为D型IA。C型组:分支管径比平均值为1.33±0.35,两侧分叉角比平均值为1.28±0.28,分支夹角平均值为141.70°±19.91°,D型上述参数对应值为1.69±0.41、1.59±0.34、144.17°±18.00°。根据统计结果,两型IA的分支管径比、两侧分叉角比具有统计学差异(t=-3.856,P<0.001;t=-3.953,P<0.001),两分支间夹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9,P=0.599)。D型组所有IA均发生于分叉角较小侧,且绝大部分发生于较细分支起始端(35/36)。结论 MCA分叉部血管形态影响分叉部IA的生长部位。MCA分叉部IA中D型更为多见,当分叉部两分支管径及两侧分叉角相差较小时,倾向于发生C型IA,反之则多发生D型IA,并且D型IA倾向于发生在较小分支侧及较小分叉角侧。
王殊陈伟建李瑞段玉霞童秋云吴楠林怡郭翔张辉
关键词:动脉瘤大脑中动脉血管造影术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周围脑实质CT灌注变化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比较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24h内及6~8dSAH周围脑实质cT灌注变化情况,以探讨cT灌注成像在预测延迟性脑缺血(D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32例aSAH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发病24h内均行颅脑CT平扫、CT血管成像(CTA)及CT灌注成像(CTP)一站式检查,发病6~8d复查颅脑CT平扫及CTP。测量患者先、后两次CTP检查低灌注区域或SAH周围及其镜像脑实质区域的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ar),计算低灌注区域或SAH周围脑实质及其镜像脑实质区域的各参数比值,获得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及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IT)。32例患者根据其有无发生DCI,分为DCI患者组(8例)及非DCI患者组(24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患者前后两次CTP检查低灌注区域或SAH周围脑实质的rCBF、rCBV及rMIT的差值的差异。结果DCI组首次检查低灌注区域或SAH周围脑实质的rCBF、rCBV及rMTT分别为1.1±0.3、1.1±0.5及1.1±0.2,复查时对应数值为0.7±0.2、0.9±0.2及1.5±0.3;非DCI组首次检查rCBF、rCBV及rMTT分别为0.9±0.3、1.0±0.2及1.1±0.2,复查时对应数值为0.9±0.2、0.9±0.2及1.1±0.2。DCI组复查与首次检查对比,rCBF降低、rMTY延长,而非DCI组虽部分患者灌注好转,但总体rCBF、rCBV及rMTr变化不明显,两组间复查与首次检查相比,rCBF及rMTT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trCBF=2.659,PrCBF=0.012;trMTY=-3.747,PrMTT=0.001),但两组间前后两次检查rCBV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rCBV=1.031,PrCBV=0.311)。结论CTP参数rCBF及rMIT值敏感性较高,对预测DCI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
童秋云李瑞陈伟建杨运俊林怡吴楠王殊王宏清许化致段玉霞郭翔张辉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灌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