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BZW052)

作品数:18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耿传明郑丽丽郭继宁李国叶金辉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唐山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乌托邦
  • 7篇小说
  • 3篇文化
  • 2篇道德
  • 2篇心理
  • 2篇寓言
  • 2篇清末
  • 2篇文化心理
  • 2篇乌托邦文学
  • 2篇民族
  • 2篇民族国家
  • 2篇救国
  • 2篇互文
  • 2篇互文性
  • 1篇道德困境
  • 1篇道德乌托邦
  • 1篇德性
  • 1篇德性伦理
  • 1篇东方主义
  • 1篇新感觉

机构

  • 13篇南开大学
  • 4篇唐山师范学院

作者

  • 12篇耿传明
  • 4篇郭继宁
  • 4篇郑丽丽
  • 2篇李国
  • 1篇秦彬
  • 1篇叶金辉
  • 1篇杨博雅

传媒

  • 3篇烟台大学学报...
  • 2篇学术交流
  • 2篇天津师范大学...
  • 2篇船山学刊
  • 1篇东岳论丛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南开学报(哲...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文学与文化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作为公众话语的身体——论新感觉派小说的身体想象被引量:2
2011年
身体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话语体系,它处在一个永恒的流变当中。同时,两性身体作为一种想象体存在,通过"阅读"能指的身体符号所呈现的活动方式、症状等,便能发现它背后隐含的所指意义以及意义的变迁过程。所以,身体的意义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人际关系中建构出来的。新感觉派小说对身体的想象与描写其实是对身体意义的再建构:一方面,这种对身体想象的再建构与五四文本相比体现了由理性追思的个体性向感性享受的公共性的转变轨迹,体现了相对应的身体作为公众话语的特性;另一方面,与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的作为革命式公众话语的身体想象相比,新感觉派小说表现出了作为消费式的公众性话语身体想象。
耿传明李国
关键词:公众话语身体新感觉派小说
重读《桃源梦》——善化之邦的崩解与反面乌托邦的兴起
2014年
《桃源梦》是新时期文学中出现较早的一部反面乌托邦小说。它完整展示了"天外天"以善为本的道德理想国由产生到崩溃的全过程,着力表现一种将乌托邦的逻辑推到极致后所发生的逆转。这也正表现出其作为反面乌托邦小说的特质,即对道德理想主义乌托邦的可取性、可行性的消解和质疑。现代建构主义的道德乌托邦的产生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道德崩溃、精神沦亡有关,它是针对现代性的文化世俗化趋势而出现的一种反弹和超越,其失败的根源则在于其矫枉过正的超人性的道德偏执。《桃源梦》在反面乌托邦小说中占据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其原因乃在于它深刻揭示了人们在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中所遭遇的深刻的、内在的人性困境,从而将对道德乌托邦的反思引向了深入。
耿传明杨博雅
关键词:道德乌托邦反面乌托邦文化寓言
郁达夫:“卢梭主义”与现代感性“自我”的镜像被引量:3
2010年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在中国现代自我的建构过程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他突破了传统在自我关注上加诸的道德禁忌,将文学作为镜子,用来观察自己、打量自己、想象自己、改造自己。他的创作突破了前现代"仁者无忧,勇者无惧"的圣贤文化模式,表现的都是平凡个体的"忧"与"惧"的生存体验;他以"我感故我在"的姿态展示了现代自我的感性生命体验,并致力于探索一种灵肉协调的人性化伦理,对这种肯定人的感官快乐的个人伦理的探索,是郁达夫对于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也是他区别于张资平式的情色小说的严肃性所在。
耿传明
关键词:自叙传小说镜像
清末新小说兴起论略
2010年
清末"新小说"以表达政治—时事为能事,即以"国家"为叙事重心。由朝代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型的政治观念变迁史,潜隐在新小说主旨的转换之中。其时小说地位的提升与清末新小说的兴起,实知识人危机意识的呈露。
郑丽丽郭继宁
关键词:清末新小说救国民族国家
和谐文化与船山学研讨会暨2008年船山学社理事会综述
2009年
2008年,"船山学社理事会暨和谐文化与船山学研讨会"在衡阳师范学院召开,省内外专家学者50余人与会,本次会议共收集到学术论文30余篇,在船山哲学、和谐文化、史学、文学、宏观性研究,以及大学生王船山研究等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任美衡罗文鹏
关于美好未来的政治遗嘱——《大同书》乌托邦方案探析被引量:1
2009年
《大同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性表述,即关于理想社会的描述,在中国思想史上,足称事关制度设计破天荒的系统性创设。惟有将《大同书》的研究置于正统乌托邦思想史的框架中,始能把握《大同书》的意义及其与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的关系。
郑丽丽郭继宁
关键词:《大同书》乌托邦
清末新小说中的“新中国”想象被引量:3
2009年
从具有互文关系而政治倾向迥异的四篇清末新小说可以见出,其时知识精英对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共同信念,从中可以复现当时知识精英对未来中国的道路设计、实现途径及远景规划的全景。清末新小说对于"新中国"的想象,具有政治启蒙目的,以实现"小说"救国的宗旨。但这些小说文本仅仅停留于"民族国家"想象,尚未完成国家理论的建构。
郭继宁郑丽丽
关键词:民族国家互文性
清末民初乌托邦文学的类型、源流与文化心理考察
2011年
近代中国处于一个由传统转向现代的重大历史转折点上,人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既充满焦虑也满怀期待,由此催生了此一时期乌托邦文学的兴盛。乌托邦是一种人本主义的现代性文化现象,它有中西两种源头,可分为社会乌托邦、政治乌托邦、唯情主义乌托邦等多种类型。乌托邦文学反映着传统的衰微和文化传递方式的变化,代表着一种中国人在西方这一现代欲望介体的引导下自我变革的要求。现代中国人开始普遍相信人的本质就是能选择如何生活,社会通过人们真诚的信仰和为之献身的真正理想就可加以改变,这使他们由传统的"信命论"者转向了现代的"抗命论"和"造命论"者。
耿传明
关键词:清末民初乌托邦文学文化心理
传统德性伦理的失语与重建——以京剧《四郎探母》的现代接受为例被引量:1
2012年
家庭本位的传统德性伦理文化与个人本位的"现代性"社会秩序格格不入,但前者能在现代社会存在必有其合法性依据,它经历了被压抑、文化突围到跨语境接受的过程,显示了德性伦理的个人选择性和民众文化心理的稳定性特点。"现代性"的理性主义法则不足以完全取代传统的德性伦理,因此促进传统德性伦理的现代转型、重建就成为现代性文化建设中的题中应有之意。京剧《四郎探母》现代接受之路为我们提供了文化转型的很好范式。
耿传明秦彬
关键词:德性伦理《四郎探母》文化心理
“新知培养转深沉”——《笨花》及其对现代中国小说的乡村叙事的拓展被引量:2
2008年
现代小说史上的乡土叙事主要有偏于主观和偏于客观的两种类型,它们都建基于现代性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之上。铁凝的《笨花》力图走出这种主客二分模式,以主体间性的视野展示乡村生活,从而实现了对乡村叙事的丰富和拓展。对日常生活及其意义的发现和关注是《笨花》不同于既往的乡村叙事的重要特征,日常生活描写在小说中不只是点缀和装饰,而是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
耿传明
关键词:笨花乡村叙事主体间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