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5)

作品数:4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魏冬更多>>
相关机构:西藏藏医学院西藏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出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关学
  • 1篇学人
  • 1篇学术特色
  • 1篇元春
  • 1篇之学
  • 1篇至乐
  • 1篇儒家
  • 1篇拾遗
  • 1篇视域
  • 1篇图景
  • 1篇清初
  • 1篇著作
  • 1篇明代
  • 1篇会通
  • 1篇佛教
  • 1篇藏传
  • 1篇藏传佛教
  • 1篇传承

机构

  • 3篇西藏藏医学院
  • 2篇西藏民族大学

作者

  • 4篇魏冬

传媒

  • 1篇中国哲学史
  • 1篇唐都学刊
  • 1篇西藏民族学院...
  • 1篇西藏民族大学...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清代关学学人对《关学编》补、续文本源流述略——兼论清代关学学人对关学传统的自我建构意识被引量:3
2016年
清代关中学人对《关学编》的续补,并非单线进行,而是大抵经过一个由分趋合、不断修订完善的过程。首先,王心敬—周元鼎(简称王系)、刘得炯—李元春(简称李系)分别沿着不同的路向续述了从冯从吾到李二曲的关学学人,并对原编做了补述。随后李元春的弟子贺瑞麟再次续入李元春等关学七人,与之同时的柏景伟则将冯从吾的原编、以上两系的关学续补编、贺瑞麟的再续编予以删定整合、汇为一稿,而贺瑞麟在柏景伟殁后对合本的补正,则形成了今天《关学编》的基本面貌。
魏冬
韩邦奇学术特色及其关学定位——兼论明代早中期关学对张载之学的传承
2016年
明代早中期关学的基本特征是在尊信程朱之学的前提下同时吸收张载"以礼为教"的学风,但直到韩邦奇的《正蒙拾遗》问世之前,普遍对张载"以气为本"的思想建构以及其他学术特点重视不够。而韩邦奇学术思想从"推阐朱蔡"向"返归横渠"的转化,则开启了明代中期关学向张载之学复归的思想动向。韩邦奇对张载学说的高度评价、对张载思想的继承阐发和对张载宗风的践履落实。是对张载之学的全面继承和高度阐扬,这不仅是韩邦奇学术思想的最为特色之处,而且在整个明代关学阵营中最为突出鲜明,正是这一学术特色奠定了韩邦奇在明代关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应将韩邦奇视为明代关学阵营中能继承发扬张载之学的最重要代表。
魏冬
关键词:关学
清初藏传佛教视域下的儒家图景——以《土观宗派源流》为中心的探讨被引量:1
2015年
土观·罗桑却季尼玛对汉地儒家的源流和特点的系统阐述,是儒家图景在藏传佛教视域下的首次完整呈现。其立足于"初儒教如星、次道教如月,最后佛则如日"的立场,区分了"儒"、"儒教"、"儒学"的内涵和特点;其通过对儒学不论述佛教因果轮回涅槃、四书五经和朱子并不抨击佛教的解释以及用佛教的观点诠释《大学》,表明其佛儒并行不悖的倾向,其对易学在藏地的影响以及藏地对孔子、易学的谬见清理,体现出当时藏传佛教对儒学认知的进一步深化,在藏传佛教与儒学交流认知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魏冬
关键词:儒家藏传佛教
韩邦奇著作版本存佚考略
2013年
韩邦奇是明代关学重要代表人物。其一生著述颇多,大抵以经学为主,也涉及音律、兵法、天文、地理、诗词、歌赋等。现存者主要有《性理三解》、《苑洛集》、《苑洛至乐》、《易占经纬》等,这是研究韩邦奇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
魏冬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