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GL094)
- 作品数:12 被引量:172H指数:7
- 相关作者:赖诗攀艾明江宋琳何彬张雪更多>>
- 相关机构:华侨大学中山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权力配置、问责与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履职:争论与检验被引量:22
- 2014年
- 食品安全监管问责失效了吗?现有研究中存在一个隐含的理论假设:分段监管体制下问责失效使得地方政府缺乏积极履行职责的动力。主流文献认为,这是食品安全监管无效的主要原因。理论界据此提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从分散到集中的改革建议,以此为依据的改革实践也在不同层面展开。然而该假设并未得到实证检验,理论上也仍有争议。论文首先梳理出该假设及其影响,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争议。然后,运用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对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治理模式进行区分,本研究发现,尽管食品安全日常监管问责失效,但事件管理问责并未失效。此外,控制权的纵向配置及监管权力的横向配置都对激励效力产生影响。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含义。
- 赖诗攀
- 关键词: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权力配置问责
- 当前地方政府的责任推断与治理行为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政府对责任的推断会直接影响其治理行为选择。如果政府能够认识行为的动机原因,作出合理的责任推断,那么,不仅有利于培育政府的责任意识,还能推动政府改进自己的治理行为。反之,如果政府将治理责任动辄归咎于外部不可控因素,则会产生外部依赖性心理,无法衍生政府责任意识,也就不会从政府行为本身寻求改进对策,从而影响政府的治理绩效。
- 艾明江
- 关键词:政府治理行为动机
- 国家动员及其效果:以反腐败为例被引量:8
- 2016年
- 借鉴公共和私人官僚制理论分析思路,从现有文献中,可以归纳出动员式治理的三个动员机制:强化激励、行政控制和资源动员。以十八大以来的腐败治理为例,对Q市258个机构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反腐动员使得显性和隐性两类腐败行为发生频率都明显下降,且显性腐败行为治理效果更佳。两类腐败行为发生频率都受到十八大前发生频率的影响,体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效应。三个动员机制均在反腐风暴中得到运用,但其效果有所不同。组织系统内部临时性资源动员未对腐败行为产生影响。问责力度和具有法治意义的行政控制都起到了抑制腐败行为的作用。反腐败这一自我革命型政治动员,其动员机制的特殊性值得强调。维持腐败惩处力度并进一步推动法治进程是腐败治理的有效方式。
- 赖诗攀
- 关键词:动员机制行政控制资源动员
- 问责与履职: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行为的实证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学界主流的观点认为"多头监管"体制下,问责失效是导致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失败的主要原因。而在"冗余"的视角下,重复的组织设计却可以增加组织的稳定性。所以问责与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下地方政府履职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论探讨和实证性检验。通过梳理有关"多头管理"体制利弊之争的研究文献,并在其基础上,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及最小二乘法(OLS)分析,实证检验表明:在现行的"多头监管"体制下,问责与地方政府履职行为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从而对传统的认识予以了有力的反击。
- 张雪
- 关键词:地方政府食品安全问责
- 基于公共理性视野的政府信任流失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在现代国家治理中,政府作为理性的行为主体,强调政府理性,坚持维护政府利益和政府形象,却忽视了来自公众意见的表达;对于公众而言,更是以"理性人"自居,强调公众理性。两种理性逻辑彼此对立,缺乏沟通,最终导致政府信任不断流失。因此,应该嵌入公共理性,实施理性层面的逻辑改造,提升政府信任。
- 艾明江
- 关键词:公共理性政府信任
- 理性选择制度下的我国政府信任度的建构过程被引量:5
- 2012年
- 政府信任度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理性选择过程,制度结构首先提供了公众与政府产生信任关系的背景,公众以"理性人"的角色出现,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遵循信任成本与信任收益的基本规律,进而对政府产生合理的预期希望,一旦这种预期希望与实际结果相吻合,公众的信任收益得到最大化满足,则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就被建构起来。
- 艾明江
- 关键词:政府信任
- 中国房地产政策十年变迁研究被引量:8
- 2015年
- 通过构建政策要素指标框架对影响2003-2013年中国房产市场的政策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十年间房地产调控具有稳定的主导政策模式;抑制政策和刺激政策并存;行政手段和货币政策在经济形势剧烈变化时受到"重用";单目标政策占绝对多数;政策执行存在选择性激励设置;市场机制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结构的约束,宏观经济形势和执政理念的变化对调控政策出台及调节重点变化的作用明显。这些研究发现仍需进一步的讨论,构成了后续研究的新研究问题。
- 赖诗攀
-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执政理念
- 动员模式与普通官员行为:以公共危机管理为例被引量:8
- 2017年
- 官员积极履职是公共危机管理取得良好绩效的重要前提,受到治理模式这一基本制度框架的约束。本文借鉴常规式治理和运动式治理研究的分析思路,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职责分为日常管理和事件管理,以台风和食品安全管理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对不同动员程度下普通官员履职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台风和食品安全管理中,官员事件管理履职程度都高于日常管理履职程度;(2)无论是日常管理还是事件管理,台风灾害管理中官员履职程度都整体高于食品安全管理中官员履职程度;(3)台风灾害日常管理和事件管理履职程度的差异小于食品安全日常管理和事件管理履职程度的差异。政府动员程度差异是官员履职程度这一系列差异背后的共同原因。根据交易成本理论,交易频率、后果破坏性和事务可预见性可能构成塑造政府动员程度的三个重要因素。
- 赖诗攀何彬
- 关键词:运动式治理公共危机管理交易成本
- 问责、惯性与公开:基于97个公共危机事件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被引量:67
- 2013年
- 以委托代理关系框架来定义公共危机事件中地方政府信息公开问题,以问责和惯性为关键解释变量建立理论模型,形成了研究假设,并以2009—2011年97个公共危机案例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危机信息处于普遍的不公开状况,政府响应程度、危机事件级别、政府层级、地方政府既有透明度显著影响地方政府危机信息公开程度,上级是否介入、媒体关注度及危机事件类型对其影响不显著。结果表明问责和惯性是地方政府危机信息公开与否的主要激励来源,信息公开相关制度、信息环境变化并未对其产生实质影响。地方政府隐瞒危机事件信息的制度逻辑在于在上下分治的宏观治理结构中,就危机事件问责地方政府构成了中央政府分散执政风险的一种机制。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系统的定量研究为公共危机事件中地方政府信息公开问题提供理论解释。由于数据的限制,讨论并未涵盖自然灾害事件。
- 赖诗攀
- 关键词:公共危机事件地方政府信息公开问责
- 中国科层组织如何完成任务:一个研究述评被引量:55
- 2015年
- 中国科层组织如何完成任务?文献回顾表明,一般意义上的中国科层组织任务过程包括常规和非常规两种模式。在压力型体制背景下,中央政府通过整体打包、区别性激励的方式将任务发包给地方,并通过量化指标和物化考核把任务压力层层传递,由此形成同时完成多项任务的常规模式。当常规多任务模式失败时,打破传统科层结构的运动式治理或项目制等非常规任务模式就会被启动以完成特殊任务。在具体任务过程中,中央政府根据任务属性的不同,对不重要且绩效不易测量、重要且绩效易于测量、重要但绩效不易测量的任务分别提供弱激励、正向强激励、负向强激励,并塑造力度由弱到强的任务执行过程。强激励在强化重要任务执行力度的同时常造成地方政府选择性执行的后果。现有研究对中国科层组织任务过程的描绘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一般任务过程的讨论过于聚焦执行环节,常规和非常规任务模式及其选择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具体任务的动机和过程机制研究各有偏重,组织任务间关系尚未成为直接的研究主题。由于理论对话和理论建构意识的不足,目前仍缺少具有分析力度的中国科层组织任务过程理论。
- 赖诗攀
- 关键词:压力型体制运动式治理项目制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