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2212)
- 作品数:8 被引量:42H指数:4
- 相关作者:赵鹏宇崔嫱郑庆荣徐学选刘秀丽更多>>
- 相关机构:忻州师范学院中国科学院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滹沱河忻州段水质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评价与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运用综合污染指数法探讨滹沱河忻州段水质时空变化规律及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劣Ⅴ类河长比例总体呈先波动(1993—2003年),再波动上升(2004—2008年),最后快速下降趋势(2009—2011年);综合污染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丰水期2.15、平水期1.75、枯水期1.28,4项水质指标综合污染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DO、CODMn、挥发酚、氨氮。空间上,界河铺-济胜桥段指数最高,水质最差,出境段面南庄水质最好,下茹越、西留属、崞阳桥断面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为此,将滹沱河分为污染控制区、综合改善区与生态恢复区进行分段管理。工业废水排放量、污水处理能力、GDP、人口数量是水质的主要影响因子,相关系数分别为0.882、0.905、0.919和0.809。
- 赵鹏宇步秀芹崔嫱刘秀丽徐学选
- 2004—2011年忻州市滹沱河系地表水质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滹沱河系为忻州市最重要的排洪排水系统,其水质对城市环境及下游地区有重要影响,通过2004—2011年地表水的监测数据、水资源量的统计数据、社会经济的统计数据及污水处理厂的监测数据来分析影响滹沱河系水质的原因。结果表明:滹沱河系地表水污染变化趋势可以分为2个阶段——水质恶化阶段和水质改善阶段,总体上以2009年为拐点,在改善阶段严重污染河段的污染物降低至Ⅳ类标准;一般情况下丰水期水质好于枯水期;河道水量、降水量与水质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5、0.532(p<0.01),河道水量、降水量对各河段水质改善作用有限,水质丰、枯水期变化也说明了这一点;2009年前,水质恶化主要与工业废水排放量有关,相关系数为0.689(p<0.01),其次为生活污水排放,相关系数为0.465(p<0.05);2009年后污水处理厂的达标运行使河段水质进一步改善。
- 赵鹏宇冯文勇崔嫱郑庆荣刘秀丽徐学选
- 关键词:环境学水质变化地表水影响因素
- 基于灰色理论的忻州市适宜退耕还林面积预测被引量:3
- 2013年
- 退耕还林工程是忻州市最大的生态工程,全市退耕比例高达23.08%。根据2000—2010年忻州市统计年鉴资料,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对当地粮食产量和粮食需求量关系的影响。运用灰色理论的GM(1,1)预测模型,分别建立了粮食总产、人口、粮食单产和人均粮食消费的预测模型,并利用模型预测得到2012—2016年忻州市适宜退耕还林面积分别为15 450,14 056,12 052,13 856,10 429hm2,结果表明:忻州市可以继续推行退耕还林草工程。但研究中所取得的未来5a适宜退耕面积只是理论值,仅是为忻州市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提供参考。
- 赵鹏宇徐学选张丽吴攀升郑庆荣崔嫱
- 关键词:退耕还林
- 温泉旅游区旅游产品多元化的设想——以忻州市奇村和顿村温泉旅游区为例被引量:2
- 2013年
- 论文选取温泉旅游区旅游产品的多元化为研究对象,从时代发展的趋势,在对忻州市温泉旅游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寻求温泉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本文以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忻州市奇村和顿村温泉旅游区为例,对研究区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进行了SWOT分析。从收回的调查问卷分析、整理得出忻州市奇村和顿村温泉旅游区旅游产品的开发存在单一化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五条多元化发展的对策。主要思路是依托忻州市五台旅游景区,设计多层次的温泉旅游产品,根据市场细分量身定做,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链,并提升以创建温泉旅游文化城镇来提升忻州市温泉旅游区温泉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 高志峰赵鹏宇
- 关键词:温泉旅游旅游产品
- 滹沱河山区气候和生态环境演变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4年
- 滹沱河山区是全流域主要成水背景区,是典型的气候变化和生态敏感区。近年来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文章分别从滹沱河山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演变两方面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气候变化体现在降水量、蒸散、干旱、气温、日照等方面。生态环境演变体现在水资源、河流生态、湿地生态、人类活动对五台山生态影响等方面。结果表明:滹沱河山区气候和生态环境均以不同的时间、空间尺度在发展演变,且当前研究中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时间序列主要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至今气候和生态环境现状研究,缺乏历史时期研究;二是缺乏气候和生态环境演变驱动力方面研究,同时就区域土壤系统、植被生态、水体环境、大气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研究较少。
- 韩如意赵鹏宇付广军
- 关键词:气候生态环境
- 近55年来滹沱河山区水资源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被引量:5
- 2015年
- 通过分析滹沱河山区自然地理背景和经济发展情况,可将其划分为3个水资源区:界河铺以上区域(Ⅰ区为成水用水环境)、界河铺至济胜桥之间区域(Ⅱ区为用水环境)、济胜桥以下至南庄区域(Ⅲ区为成水环境)。利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水文、气象数据,探讨了近55a以来滹沱河山区分区水资源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滹沱河山区地表水资源逐年减少,70年代是该区正负距平的转折时期、地下水主要表现在Ⅰ、Ⅱ区忻定盆地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平均每年下降1.04m,且超采区面积有所增大;滹沱河山区水资源的减少是由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1980—2010年气候变化、水保活动、水利活动影响约分别占整个径流减少量的38.6%,26.4%,35.0%,人类活动合计约占61.4%;由于气候变化使Ⅰ区、Ⅱ区、Ⅲ区水资源分别以平均每年0.88%,0.61%,0.41%(算术平均)的速度减少;人类活动使Ⅰ区、Ⅱ区、Ⅲ区水资源分别以平均每年1.31%,1.14%,0.71%的速度减少,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变化影响程度具有相同明显的规律性:即从源头向下游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人类活动的2种方式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性,水保活动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Ⅲ区>Ⅰ区>Ⅱ区,水利活动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Ⅱ区>Ⅰ区>Ⅲ区。
- 赵鹏宇冯文勇步秀芹崔嫱郑庆荣徐学选
- 关键词:水资源量降水量径流量
- 基于信息熵的忻州市用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力的因子分析被引量:21
- 2015年
- 基于1983-2012年的忻州市的用水数据,应用信息熵理论分析用水结构的演变,同时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用水结构演变的驱动力。结果表明,忻州市的用水结构特点是以农业用水为主,工业、生活用水比例较小;1983年以来总用水量基本稳定,农业用水量与总用水量保持一致的变化趋势,且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业用水比例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比例总体呈现波动缓慢上升趋势;用水结构信息熵结果表明:忻州市用水系统信息熵、均衡度变化趋势不明显;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总人口、城镇人口、农业产值、地区生产总值、灌溉面积和气温是忻州市用水结构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忻州市应继续加大用水结构调整力度,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降低农业用水比例,提高该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结构的稳定性和均衡性。
- 崔嫱赵鹏宇步秀芹郑庆荣
- 关键词:用水结构信息熵
- 2004-2011年滹沱河忻州段水质变化及影响因素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研究2004—2011年滹沱河流域忻州段地表水水质的变化,并对影响水质变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利用2004—2011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和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有机污染综合指数方法。[结果](1)滹沱河忻州段近8a的地表水水质变化可分为持续恶化和快速改善两个阶段,2007年是水质变化趋势的转折点,两个阶段有机污染综合指数(T值)分别为5.51和2.85。(2)自然因素方面,河道水量、降水量与水质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5,0.532(p<0.01)。河道水量、降水量对各河段水质改善作用有限。社会因素方面,水质恶化主要与工业废水排放量、施用化肥量、生活污水排放量、污水处理能力有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9(p<0.01),0.633(p<0.01),0.465(p<0.05)和0.905(p<0.01)。[结论]2009年后虽然生活污水超过了工业废水排放,但污水处理厂的达标运行使河段水质进一步改善,污水处率是今后该地区水质持续改善的前提保障。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并未给水质带来压力,而且经济发展已成为改善水质的积极动力。
- 赵鹏宇冯文勇崔嫱郑庆荣刘秀丽徐学选
- 关键词:地表水水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