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S016)
- 作品数:16 被引量:25H指数:2
- 相关作者:陆扬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 论大卫·哈维的空间文化理论被引量:2
- 2015年
- 哈维认为,空间的概念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发生变异,它从来不是静态的,而在不断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空间甚而可视为一种美学范畴。今天美学战胜伦理学,已成为社会和知识关注的焦点。后现代空间观念的特点是"时空压缩",它的要害是通过时间来消弭空间。西方资本主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时空压缩愈演愈烈,无论是在政治、私人还是社会领域,变化无常、支离破碎都是它的一贯特征。而这一切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早就多有预言。如《共产党宣言》展示的空间思想,就不仅是当今资本全球化扩张的一个雄辩的历史唯物主义说明,它同样与时俱进在向未来开放,显示资本从来就不是自然物,而是社会关系,今天它在全球空间与地方文化的尖锐对峙中,势将酝酿筹划新的革命。
- 陆扬
- 关键词:哈维文化共产党宣言
- 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史批判”被引量:2
- 2013年
- 理论界多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史批判"等同于"唯心史观"的批判,这应是一个误解。19世纪人类学勃兴,文化多通释文明,意指特定时空中的总体社会发展形态,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习惯用法。两人对是时的"文化史"写作不甚满意多有原因,如马克思反对它们仅仅把鲁滨逊一类故事看作对现代文明的反动,怀旧与自然同在的浪漫主义倾向。但这一切并不构成对"文化史"本身的否定。结合观念和现实来写历史,特别是文化史;确认产生了特定的生产关系,并且始终在调节改进这些关系的历史运动的现实性,将最终说明观念形态的文化的生产,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文化史批判给予我们的最终启迪。
- 陆扬
- 关键词:恩格斯文化史文化文明
- “法国理论”在中国被引量:4
- 2012年
- 学术界所说的"法国理论",主要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开始的告别传统文学理论、走向先锋批评的一段特定经历,大体以2004年德里达去世和2007年波德里亚去世为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结束的标志。反观"法国理论"在中国的接受过程,一方面是以80年代改革开放为契机,可以上溯到萨特的存在主义;一方面又是"法国理论"在美国接受过程的一个翻版,其流行中国的过程,大体也见证了后现代主义的中国历程。但是理论可以同时尚一样新进,也应当可以和时尚一样普及。就此而言,"法国理论"的热潮和热情过去之后,理论当引导我们回归文化,一样被及我们的日常生活。
- 陆扬
- 关键词:后结构主义中国文化
- “法国理论”在美国被引量:1
- 2013年
- "法国理论"作为过去半个世纪里后现代话语的代表,它是"美国化"的产物。其是耶非耶的战火从法国烧向美国,然后又烧回法国,应是意料中事。弗朗索瓦·库塞的《法国理论:福柯、德里达、德勒兹公司怎样改造了美国的知识生活》所勾勒的"法国理论"新大陆旅行踪迹,因此值得重视。库塞以1997年索卡尔和布里克蒙的《知识欺诈》为"法国理论"美国接受的转折点,可以见出科学与人文的纠葛始终是余波未消。但无论考究1966年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讨会,以及媒体在传播"法国理论"过程中的不朽功绩,甚或通过解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碰撞,深入探究"法国理论"背后的政治动因,均可见出"法国理论"在美国何以必走学院路线。
- 陆扬
- 文化和文化实践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基于对马克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的再思考被引量:2
- 2015年
- 经济与上层建筑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的原生点。马克思指出可用自然科学旁证的仅限于物质生产的变革,精神即文化的生产不在此例。据此,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认知与互动,当非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概括可以简单厘定。恩格斯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补充说明也显示,经济基础很难被理解为一成不变的制度结构,它毋宁说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凡言关系,必首先涉及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由是观之,"生产"作为马克思社会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就不应该仅仅定位在"基础"之中,仅仅把它看作一个物质范畴;精神生产因此也不仅仅是一种比喻,而是决定社会变革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没有文化就没有生产,也谈不上社会的发展。文化对于经济基础而言具有自足性,是生产活动的特定框架,也是社会关系重组和社会整合的一种基础。
- 陆扬
- 关键词:恩格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 文化研究的美学维度被引量:1
- 2015年
- 文化研究每每被人指责没有深度,刻意避开审美体验。但文化研究的看家方法文本分析,原本就是美学和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更广泛角度说,文化研究的审美经验不属于德国传统的精英主义美学,它或者更属于布尔迪厄《区隔》中那种"走进厨房"的反康德主义社会学美学。美国的文化研究课程多放在英语系开设,到90年代末叶,出现重申审美倾向。曾经被人不屑一顾的审美愉悦和快感经验,再一次变成理直气壮的话题。而当代文化研究与美学的对接,最终涉及到意义的生产、意识形态批判,以及更为晚近的理论旅行等一系列前沿问题,由此体现出文化研究面貌全新的美学维度。
- 陆扬
- 关键词:文化研究美学文学研究理论旅行
- 析青年卢卡奇的文化理论
- 2015年
- 卢卡奇是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他青年时期发表的《心灵与形式》、《小说理论》等著作虽然分析文学和艺术,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学著作,而在孜孜不倦追求一种文化重建,期望由此扭转被异化的资产阶级日常生活。卢卡奇之后一系列著作中的许多问题都与青年时期的文化思想有着相应的连续性。诚如斯言,《小说理论》不是指向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而是趋向一个新的世界。在资本主义文化崩溃后,在这个新的世界能出现一种超越物化、和人真正相称的生活。
- 徐贤樑
- 关键词:卢卡奇文化重建
- 论普列汉诺夫的文化思想
- 2015年
- 普列汉诺夫是第二国际最有代表性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虽然文化的理解还相当宽泛,用普列汉诺夫自己的话说,它是一个很不"精确"的词,但普列汉诺夫坚持立足生产力状态来解释唯物主义历史观,同时细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中介环节,都展现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特别是其对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的强调,足以使他有别于一切对经济决定论唯物史观的机械理解。
- 陆扬
- 关键词:普列汉诺夫文化唯物主义生产力
- 论哈维的三种巴黎空间被引量:5
- 2015年
- 大卫·哈维近年的空间分析多驻足巴黎展开。以都市的现代性重构为一种"创造性的破坏",哈维给我们揭示了历时态的三种巴黎空间:巴尔扎克的巴黎、奥斯曼的巴黎和列斐伏尔的巴黎。前者可谓自然的空间,以物理空间标界出社会等级。其次是资本的空间,奥斯曼见证了资本如何反客为主,成为巴黎至高无上的第一主人。最后是反叛的空间,诚如列斐伏尔的预言,拆迁、移民、失业,这一切最终都将是城市动乱的根源。这三种巴黎的空间叙述同样具有毋庸置疑共时性的意义,无论对于巴黎这个古典现代性的地标,还是当今全球化背景中一切如火如荼抑或不动声色的都市再规划,它未必不是一个形象写真。
- 陆扬
- 关键词:哈维
- 丹尼尔·贝尔读马克思
- 2014年
- 丹尼尔·贝尔判定扮身为普世公理的意识形态在20世纪50年代即告终结。导致左派和右派之争的意识形态问题化身为大政府和小政府以及经济政策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历史的终结。贝尔反对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认为福山把冷战终结看作民主和市场,说到底是资本主义普世信念的胜利,但事实是历史在后工业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三个基本领域中,呈现出了新的气象。贝尔与马克思的渊源关系可谓深厚,但是总体上贝尔将马克思的历史观读作黑格尔遗风,认为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已无法解释今天的后工业社会。这本身是不是历史终结论的一种戏拟式演绎?
- 陆扬
- 关键词:意识形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