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7JA770024)

作品数:5 被引量:33H指数:4
相关作者:郝先中朱德佩更多>>
相关机构:皖西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3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4篇中医
  • 4篇西医
  • 2篇清末
  • 2篇清末民初
  • 2篇民初
  • 1篇学术
  • 1篇学术地位
  • 1篇医论
  • 1篇政府
  • 1篇政府内部
  • 1篇中国民众
  • 1篇社会民众
  • 1篇派系
  • 1篇中西医
  • 1篇中西医论争
  • 1篇卫生政策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表征
  • 1篇民众
  • 1篇国医

机构

  • 5篇皖西学院

作者

  • 5篇郝先中
  • 2篇朱德佩

传媒

  • 1篇自然辩证法通...
  • 1篇中华医史杂志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史学月刊
  • 1篇皖西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清末民初中国民众西医观念的演变与发展被引量:9
2010年
西方医学进入中国,为中国民众逐步接纳并形成观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清末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长达数十年之久。社会公众对西医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从恐惧、畏疑到信任和推崇的变化,西医的实效性成为征服民众的密钥。民众在与西医的日常接触中慢慢形成了稳固的西医观念,这种观念奠定了西医扎根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基础,并在客观上拓展了西医的生存空间。西医在中国的传播路径也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向边缘地区逐渐扩散的特征。而上海民众对于西医的热衷与接受程度最具典型意义。
郝先中朱德佩
关键词:西医社会民众《申报》
20世纪初中西医学术地位的演变被引量:4
2008年
中西医学在20世纪初全面接触,至30年代,虽然西医在人数上仍处于劣势,但双方的学术地位发生了转变和置换,其重要表征是:西医取代了传统的太医院全面进入国家卫生行政系统,西医的文化优势逐步确立和巩固,市民阶层的西医观念日益形成,西医在临床诊疗上的技术优势逐渐凸显。这些变化不仅揭示出中西医在近代中国的学术流变和发展方向,还在客观上颠覆了旧有的医界状况,即传统中医一统天下的地位发生了动摇,西医呈强势发展并与中医一起构成中国近代医学的二元格局。
郝先中
关键词:西医中医学术地位
国民政府内部围绕中医存废的派系纷争被引量:1
2008年
中西医冲突发端于清末民初,激化于南京国民政府肇建之时。有关中医废存的论争持续数年,范围亦不断延伸,由最初的医学界扩展到舆论界乃至政府内部各派别之间,斗争的形式也由原先的学理之辩演变为政治意识形态的交锋。
郝先中朱德佩
关键词:废止中医卫生政策
传统与现代性:近代中西医论争的文化表征被引量:16
2008年
从文化接触的视角来看,近代以来中西医之间的论争与对立,无疑是中西两种文化体系及话语场域之间的冲突。这场论争实质上是中国文化近代化运动在医学领域的反映,烘托出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道景观。五四时期的欧化思潮与反传统主义为中西医论争埋下了思想根苗,而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构成了中西医论争的文化表征。历史表明,对抗与排拒无济于事,多元与共生才是合理的发展路径,而豁达与从容或许是中国医学走向未来最为舒展的文化姿态。
郝先中
关键词:中医西医传统文化中西医论争
兼容与并行:清末民初中国医界之二元格局被引量:5
2009年
清末民初,中西医按照各自的医疗方式服务社会,双方也并无明显的冲突。在现实的医疗行为中,中西医双方并行不悖且相安无事,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过中西医共同会诊病人的情状;中西医并存与兼容的现象更是深入到普通的医疗观念和意识中,进而形成中西医并存与兼容的社会心理基础。二者的共存同样表现在国家医疗卫生制度层面上,从清末到民国,双方的地位是逐步转变的,由当初的平起平坐,发展到后来西医一枝独大,最终演变为"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格局。此外,中西医的兼容与并存还表现在学术文化层面上:清末以来,中西医药卫生团体在共存中衍变和发展,中西医刊物在数量上旗鼓相当,中医学校不仅在规模上落后于西医,而且在体例上已经全面接受了西医学的模式。正是这种中西医双方长期处于并存和对峙的状态,一同构建起了中国近代医学史上特有的二元格局。
郝先中
关键词:中医西医清末民初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