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XZS030)
- 作品数:26 被引量:33H指数:3
- 相关作者:刘俊男陈春君易桂花孙建高芮更多>>
- 相关机构:重庆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社会学艺术更多>>
- 从地下遗存看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烧砖的演进
- 2014年
- 从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烧砖的发展经历了如下阶段:距今约6300~5500年前,出现了用于修建祭祀场所、陶窑、铺垫坑底、建筑房屋基础及柱础的形状不规则的烧砖,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烧砖;距今约5500~5000年前,烧砖形状初步规则,其用途扩展至筑墙、砌井壁、铺垫道路及房屋地面,这与石灰、水泥性能材料的发明相适应,是建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距今约5000~2600年前,烧砖的形状趋于规整,烧制工艺趋于成熟;距今约2600年左右,烧砖形状及工艺完全成熟。
- 陈春君刘俊男
-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烧砖建筑材料
- 论移民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4年
- 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只注重对某个地区的文明演进进行研究,而忽略移民在文明起源中的作用。有的认为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不便,很难想象此地居民与彼地文明起源会有什么关联;有的将黄帝、尧、舜、禹局限于某个小地域,从而不相信《史记·五帝本纪》所言的“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
- 刘俊男
- 关键词:中国文明起源移民文明演进黄帝本纪五帝
- 碳十四测年与石家河文化起讫年代问题被引量:8
- 2014年
- 碳十四所测年代与实际日历年常有误差,所测3000年以远的标本,常短10%左右的年代。树轮校正的实质是使偏近的碳十四年代复原。石家河文化早期的时间当为3000B.C^2300B.C.,石家河文化晚期(或称后石家河文化)约为2400B.C^1900B.C.。石家河文化早、晚期大约有100年的过渡期。当一些地方进入后石家河文化时,另一些地方仍处在石家河文化阶段。
- 刘俊男易桂花
- 关键词:石家河文化
- 陶寺陶板为板瓦说存疑被引量:6
- 2014年
- 陶寺陶板边缘均整齐平直,没有瓦沟疏导雨水,不可能作为板瓦使用;陶板的厚度多在1~2厘米之间,厚度不能满足地板砖承重的需要,不能作为地板砖使用。陶板所在出土单位出土了烟囱、陶水管、灶块等厨房建材,因此陶板可能是厨房用砖。
- 陈春君
- 关键词:板瓦地板砖
- 中国文明起源历程考辨
- 2015年
- 针对中国文明起源历程研究存在的分歧,本文将既有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为五式四代说,并对此逐一进行考辨。最后将五式四代说整合为中国文明起源历程时代序列,即氏族时代——帝邦时代——王国时代——帝国时代。
- 陈晓华
- 关键词:文明起源
- 神农氏与氏族时代
- 2015年
- 中国历史上曾经历过一个氏族时代,神农氏是氏族时代的著名氏族。氏族的产生除了天然的血缘关系之外还必须具备其他社会条件,如定居、祖先崇拜、继承权、公权人物、氏族名号等。依据考古材料提供的物证,将氏族时代的年代定位于距今约8200~61 00年,积年21 00年。
- 陈晓华
- 关键词:神农氏
- 三峡东临地区新石器时代干栏式建筑浅论
- 2016年
- 在湖南澧县八十垱、怀化高庙等遗址发现了用作仓库或祭祀的干栏式建筑或图像,它们是我国最早时段的干栏式建筑的证据。湖北中堡岛和白庙等三峡东临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的干栏式建筑——吊脚楼,将西南地区吊脚楼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两千多年。这些楼房多采用捆绑式构筑技术。一脉相承流传至今,显示出持久的魅力。三峡东临地区与长江下游地区相比,新石器时代在相似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干栏式建筑,但由于地势条件不同,其构筑技术、演变方面有所不同。
- 高芮
-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干栏式建筑
- 黄帝及尧、舜、禹三支后裔的地望及主要史迹研究(上)被引量:1
- 2015年
- 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先祖,其史迹遍布中国南北。其出生地在寿丘(或曰青丘)。根据古星野学术,寿星(长沙星)、青丘星分别对应寿丘(长沙国)、青丘国(在楚东南),以及其妻子西陵氏(其妻西陵氏当居长江中游地区,可能在石家河古城)、玄嚣一系后裔所居,可推断寿丘在南方。黄帝代神农氏"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后又与蚩尤南北分治,因而长期生活在北方。黄帝战胜蚩尤后代神农氏为天子,其都位于南方,其死后也葬于湖南黄陵,而群臣葬其衣冠于陕北桥山。其子孙有二系,昌意—颛顼—鲧—禹一系当在中原,而玄嚣(青阳)—帝喾—帝挚—帝尧一系当在南方。南方文化北上中原有较多地下遗存证据,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将势力扩张到黄河流域,与黄帝北上大体相应。黄帝南北子孙共同创造了华夏文明。
- 刘俊男易桂花
- 关键词:黄帝颛顼
- 再论陕北、晋西北南流黄河两岸出土商周青铜器
- 2017年
-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陕北、晋西北南流黄河两岸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青铜器,由于这些青铜器既与中原商周青铜器有密切关系,也与北方甚至欧亚草原青铜器有着密切关系,所以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关于这些青铜器的年代和性质,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大体有如下三种认识:一是李伯谦先生将这些青铜器与灵石旌介商代墓葬出土青铜器进行对比后认为。
- 蒋刚
- 关键词:青铜器
- 宝墩文化来源研究被引量:7
- 2019年
- 从陶器器形与纹饰对比的角度分析,宝墩文化一期中共有的17种典型陶器类型,以及陶器上的纹饰都可从长江中游的三峡东邻地区找到它们的来源。宝墩文化与峡江东部地区的锁龙遗存相似,都是高庙文化、大溪文化的继承者。其原因可能是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由汉水以东地区开始兴起,将原大溪文化居民排挤到峡江地区,并进而使得部分大溪文化后裔远迁成都平原。过去一些研究者认为虞舜驱逐三苗至三危,三苗人再沿岷江向南进入成都平原,现在看来,这种设想可能于时间不合,因为尧舜禹时代大约距今4300年左右,而早在4500年之前,三峡东邻地区的先民就已经来到成都平原繁衍生息。马家窑文化、营盘山文化受周边各种文化的影响,部分陶器类型及纹饰也来源于三峡东邻地区。
- 刘俊男李春燕
- 关键词:宝墩文化大溪文化马家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