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1CWXJ11)
- 作品数:4 被引量:30H指数:3
- 相关作者:梁爱民陈艳更多>>
- 相关机构:济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理论混沌学思想阐释被引量:13
- 2013年
- 在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文化理论是研究人类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理论,强调在不脱离社会文化环境的基础上研究人类心理机能的发展。从混沌学视角来解读社会文化理论,可以发现:人类心理机能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思维与语言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的非线性关系;社会互动和教学支架是影响最近发展区的奇异吸引子;语言工具在个体认知发展系统中具有蝴蝶效应。
- 梁爱民陈艳
-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混沌学非线性奇异吸引子蝴蝶效应
- 第二语言习得社会认知视角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第二语言习得社会认知视角起源于社会文化、情景认知、联结主义、对话以及语言社会化等先进的理论体系。该视角的主要观点是:语言是身体和心灵的中介调节系统;语言习得是社会中介的过程,是调节社会和心理活动的文化产物,是习得者的认知能力和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语言习得的过程是包括认知、情境和文化等在内的众多因素不断交互、相互协同、反复构建的过程。在客观梳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社会认知视角下二语习得的本质和过程进行系统的探讨,对该视角的核心概念进行科学的解读,旨在为科学全面阐释二语习得诸多问题和现象提供新的途径。
- 梁爱民
-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社会情景
- 语言习得后现代相对主义视角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21世纪,语言习得理论的构建和研究进入了后现代相对主义时代,语言习得社会文化、社会认知、混沌论视角是后现代相对主义的典型代表。社会文化视角认为,语言习得的过程是学习者以语言为中介参与社会交际活动,获得语言和文化知识,并内化为个人思维的过程;社会认知视角认为,语言习得的过程发生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动态的生态环境中,学习者通过与真实环境协同和互动建构意义,获取知识;语言习得混沌论认为,语言习得的过程不是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的简单的叠加,也不是简单孤立地从一种语言技能转到另外一种语言技能,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非线性的过程,它具有物理现象中的浑沌特征。
- 梁爱民
- 关键词:语言习得社会文化社会认知
-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框架下语言知识构建机制研究被引量:12
- 2012年
- "最近发展区"理论作为探索学习者心理发展动力的理论工具,可以使我们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探索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判明语言学习者心理发展状态、确定学习者在发展中已经达到的东西和正处在成熟过程中的东西。语言是认知发展与思维的工具;是社会交往与活动的工具;是人们自我调控与反思的工具。语言知识构建的过程是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个体通过外部交往活动,外部言语逐渐内化和思维相结合的过程。因此,语言知识构建机制应包括创设"最近发展区"、提供概念支架、促进知识内化等环节。
- 梁爱民
-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知识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