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3ZX07102-005)

作品数:10 被引量:85H指数:5
相关作者:宋立荣李根保李林周起超殷大聪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昆明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水华
  • 4篇滇池
  • 4篇藻类
  • 4篇植物
  • 3篇藻类水华
  • 3篇浮游植物
  • 2篇营养盐
  • 2篇磷浓度
  • 2篇光强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氮磷
  • 1篇氮磷浓度
  • 1篇底泥
  • 1篇底栖动物
  • 1篇典范对应分析
  • 1篇演替
  • 1篇抑藻
  • 1篇抑藻效应
  • 1篇异形胞
  • 1篇营养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云南省环境科...
  • 2篇长江科学院
  • 1篇河北工程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作者

  • 6篇宋立荣
  • 4篇李林
  • 4篇李根保
  • 3篇周起超
  • 2篇殷大聪
  • 2篇周维成
  • 2篇熊倩
  • 1篇董静
  • 1篇周易勇
  • 1篇丁城志
  • 1篇吴艳龙
  • 1篇谢志才
  • 1篇代龚圆
  • 1篇郑凌凌
  • 1篇蒋小明
  • 1篇郭亮亮
  • 1篇高翔
  • 1篇闪锟
  • 1篇代亮亮
  • 1篇王军

传媒

  • 3篇湖泊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柔细束丝藻土臭素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5年
土臭素(Geosmin)是一种具有土霉异味的次级代谢产物,对水体具有严重的影响.为探讨柔细束丝藻(Aphanizomenon gracile)土臭素的合成机制以及环境因子对其土臭素产量的影响,利用高效热不对称交错PCR(High-effi ciency thermal asymmetric interlaced PCR,hi TAIL-PCR)技术对柔细束丝藻藻株WH-1的土臭素合成酶基因进行克隆,并对该基因在不同温度和光强下的表达情况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成功克隆柔细束丝藻藻株WH-1的土臭素合成酶基因(geo),geo全长2 262 bp,编码753个氨基酸.低温(15℃)、强光(35μmol m-2 s-1)以及不间断光照处理均有利于geo的表达.这表明hi TAIL-PCR技术作为一种高效、低廉的染色体步移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同时为异味物质的监测及防治提供部分理论基础.
周维成李根保高翔代亮亮郭亮亮王素钦
不同营养水平下沉水植物的抑藻效应被引量:12
2019年
控制水体的营养盐浓度,尤其是磷浓度,可以控制藻类水华的发生.然而,经济成本很高.相对藻类而言,沉水植物对水体营养盐升高敏感性更低,且沉水植物的存在可以改变藻类的群落结构和生长速率.为探讨沉水植物在营养盐与蓝藻水华控制关系中的作用,本研究探讨了有无水生植物存在下,不同营养盐浓度(磷浓度分别为0.025、0.05、0.1 mg·L^-1,对应地表水Ⅲ~Ⅴ类)下蓝藻水华暴发(chlorophyll-a>10μg·L^-1)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结果表明,初始藻浓度为5μg·L^-1和10μg·L^-1情况下,3种磷浓度下都会发生水华,磷浓度的升高会导致蓝藻水华暴发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增加.然而,在加入水生植物金鱼藻后,初始藻浓度为5μg·L^-1的条件下,没有形成水华.初始藻浓度为10μg·L^-1的条件下,各处理组在实验初始时会形成短暂水华,之后,各处理组的叶绿素a浓度均低于10μg·L^-1,显示蓝藻生长受到抑制.因此,沉水植物存在情况下,在营养盐较高的水体,蓝藻水华也不会发生.
代亮亮张云李双双刘瑶李根保
关键词:磷浓度沉水植物藻类水华
草型清水态维持与长效运行的营养盐响应机制——以滇池大型围隔试验为例被引量:4
2020年
为探究湖泊水体生态修复工程中草型清水态维持与长效运行的营养盐响应机制,利用滇池草海建立的大型原位试验围隔,采用非参数突变点分析法(nCPA)及临界指示物种分析法(TITAN),探究了叶绿素a、浊度、透明度和浮游植物的营养盐阈值.结果表明,草型清水态维持与长效运行较为成功的围隔,其藻类的叶绿素a含量虽然明显较低,但在夏季时蓝藻门仍占绝对优势.原位生态围隔叶绿素a响应TN的阈值为1.423mg/L,响应TP的阈值为0.103mg/L.水体透明度响应TN的阈值为1.684mg/L,响应TP的阈值为0.103mg/L.各围隔总磷含量的平均值均大于或等于0.226mg/L,B1、B3、B8围隔后期处于清水态,其TN平均值都低于或等于1.42mg/L,B5、A1、A2、A3、A4围隔后期处于浊水态,其TN平均值都高于或等于1.78mg/L.这表明在滇池水华重灾区实施水体生态修复工程时,应首要考虑TN的影响,在TP含量严重超出阈值的情况下,如果TN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也能维持湖泊水体草型清水态的长效运行,并实现湖泊水体由藻型浊水态向草型清水态的转换.
代亮亮张云周维成郭亮亮李根保
关键词:富营养化浮游植物
滇池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对低氮的生理响应被引量:5
2014年
通过对分离的滇池北部海埂湾春季蓝藻水华时期的两株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进行研究,探讨了滇池水华束丝藻在低浓度硝酸盐下的生长特征,以及无氮条件下藻丝异形胞的诱导分化过程与固氮能力.实验结果表明:两株水华束丝藻在各浓度硝酸盐中均能够生长,并且生物量能够增加到较高水平.硝态氮浓度高时水华束丝藻的生物量也较高,但是硝酸盐浓度超过0.5 mg/L时,各组生物量无显著性差异.无氮BG-11培养基培养条件下,水华束丝藻可以快速分化形成异形胞,含有异形胞的藻丝比例在3 d以后即可达50%左右,最高可以达72%,之后开始下降,但是仍能维持较高比例.水华束丝藻在无氮条件下通过异形胞固定的氮元素从第7 d开始逐渐增加,在生长43 d后,培养基中增加的氮浓度接近30 mg/L.
吴艳龙郑凌凌李林殷大聪代龚圆宋立荣
关键词:滇池水华束丝藻硝态氮异形胞固氮
磷营养控制与藻存量削减对蓝藻水华的阻遏被引量:4
2013年
通过原位实验比较了磷营养控制和藻存量削减2种方法对小型富营养化水体蓝藻水华形成早期的影响,测定了水体藻类群落结构、光合系统活性、水温、氮磷等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对照组水体藻类生物量从7.87 mg/L上升至14.25 mg/L,蓝藻在藻类生物量中所占比例由20%升高至40.8%,实验后期水体表面出现蓝藻局部堆积;磷营养控制组(添加钙盐)藻类生物量保持在7.53~9.18 mg/L范围,蓝藻所占比例低于30%,后期水华控制效果明显;施用除藻剂(铜盐)可使藻类生物量迅速下降到1.88 mg/L,同时蓝藻所占比例降低至10%以下,但绿藻在后期形成优势,藻类生物量回升并超过对照组。相关性分析表明各组藻类生物量的主要限制因子分别为水温(对照)、总磷浓度(磷营养控制)和铜离子浓度(藻存量削减)。总体而言,2种方法均在水华形成早期对小型富营养化水体的蓝藻水华起到了阻遏作用。
周全候杰沈伟周易勇殷大聪宋立荣
关键词:蓝藻水华除藻剂
经低温、低光处理的藻类在不同光强、氮磷浓度下的生理生态特征被引量:5
2015年
通过低温、低光处理太湖藻类后,研究光强、营养盐对水华早期藻类生长与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光强(50μE/(m2·s))下藻类生长状态最优,高光强(200μE/(m2·s))次之,低光强(5μE/(m2·s))最差;中、高光强条件下,样品中均检测到了绿藻与硅藻,且其所占比例有随培养时间上升的趋势,光强越高其所占比例越大,低光强下则未检测到绿藻与硅藻.营养盐添加实验中,N+P添加组的藻类生长状态最优,P添加组较好,N添加组次之,对照组最差,说明在水华早期N、P均限制藻类生长,且P的限制作用大于N;此外,还发现营养盐对水华早期藻类的群落结构有一定影响,添加N或(和)P后,绿藻与硅藻均被检测到.从水华早期控制角度看,降低光强与营养盐(主要是P)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浮游植物生物量及其生长;采取降低入射光强的措施后可能会出现更耐受低光的蓝藻尤其微囊藻占据优势的情况,相对低的N、P营养盐条件亦可能使蓝藻占优势,若一定程度上升高N、P营养盐浓度可使硅藻、绿藻逐渐占据优势,这为水华早期的选择性控藻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周起超熊倩李林胡丽丽宋立荣
关键词:光强营养盐浮游植物
遮光对滇池春季藻类水华的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为了研究(太阳)光强与水华藻类增殖的关系并探讨光强调节措施对水华的控制效果,2014年3-4月在滇池(草海)开展了基于围隔试验的水华早期遮光控藻效果的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同期对照组,遮光率为85%时利于浮游植物生长且生物量升高了13.4%(5.8%-26.4%),遮光率为99%时抑制浮游植物生长且浮游植物生物量削减了28.8%(21.7%-41.5%),这与滇池高日照辐射与紫外强度及春季相对较低的水温有关;藻类组成方面,遮光99%后能提高蓝藻所占比例,且使群体微囊藻明显漂浮聚集于水体表面;遮光对藻类活性、水质等亦有一定影响。结合该研究与其它相关研究分析,水华控制中遮光率的选择需因控制目标、水华阶段性与地域特点制宜。
周起超宋立荣李林
关键词:浮游植物藻类水华遮光滇池
在模拟条件下光强对底泥藻类迁移至水柱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发生于太湖、巢湖、滇池及一些水库、池塘等水体的藻类水华因其对饮用水安全与景观的影响而受科学家与大众普遍关注。水华发生是物理、化学、生物及藻类自身的综合作用结果,基于微囊藻生活史特征[1],孔繁翔和高光[2]将长江中下游湖泊蓝藻水华的发生过程划分为休眠、
周起超李林熊倩闪锟宋立荣
关键词:光强藻类水华底泥迁移演替
抚仙湖、洱海、滇池浮游藻类功能群1960s以来演变特征被引量:33
2014年
作为主要的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反映了生态环境的变化.依据浮游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态特点而定义的浮游藻类功能群对藻类的耐受性和敏感性进行了描述,因而浮游藻类功能群的组成是生境特征的良好指示者.对1960s至今抚仙湖、洱海、滇池3个高原湖泊的浮游藻类组成进行分析,并首次将功能群理论运用到这3个湖泊.结果表明,3个湖泊的浮游藻类优势功能群组成在近50~60年间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抚仙湖的浮游藻类优势功能群演变过程为C、X2、Lo、F、P(1960s)-H1、C、P(1980s)-P、C、T(1990s)-T(2000年以后);洱海的浮游藻类优势功能群演变过程为J、Lo、MP、C、H1(1960s)-C、H1(1980s)-C、H1(1990s)-C、H1、M(2000年以后);滇池的浮游藻类优势功能群演变过程为J、N、P、MP、Lo(1960s)-J、P、MP、M(1980s)-J、M(1990s)-M(2000年以后).抚仙湖、洱海、滇池水体内的藻类功能群演替趋势特征,即耐低温物种的减少以及喜营养物种的增加,表明3个高原湖泊在近几十年可能受到了气候变暖和营养程度增加的影响.
董静李根保宋立荣
关键词:高原湖泊水温升高洱海滇池
南腊河底栖动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1
2016年
亚洲热带河流维系着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众多的特有物种。南腊河是澜沧江的一条重要支流,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境内,处于热带和亚热带交错区。为了了解南腊河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及关键驱动力,于2015年7月对其全流域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底栖动物96种,隶属于5门7纲50科,包含水生昆虫74种,软体动物8种,寡毛类9种,蛭类3种,涡虫、线虫各一种;全流域优势物种是霍甫水丝蚓(16.76%)、短脉纹石蛾(10.60%)、梯形多足摇蚊(10.27%)、河蚬(5.01%)、铜锈环棱螺(4.74%)和似宽基蜉(4.26%);从上游到下游,物种丰富度、密度、Margalef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明显降低;群落组成则呈现蜉蝣目、毛翅目等类群逐渐减少,寡毛类、摇蚊幼虫、软体动物逐渐增加的趋势。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南腊河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主要受水深和底质类型等环境因子以及PCNM1-4、PCNM10和PCNM14等不同尺度空间因子的驱动。变差分解分析显示,空间因子对南腊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解释率高于环境因子。本研究可为亚洲热带河流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正飞王军谢志才丁城志蒋小明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典范对应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