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FSKLCC1110)
-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2
- 相关作者:陈文凯章永凡李奕李璐林华香更多>>
- 相关机构:福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更多>>
- 水在HfO_2(111)和(110)表面的吸附与解离被引量:3
- 2013年
- 运用广义梯度近似密度泛函理论方法(GGA-PW91)结合周期平板模型,研究水分子在二氧化铪(111)和(110)表面不同吸附位置在不同覆盖度下的吸附行为.通过比较不同吸附位的吸附能和几何构型参数发现:(111)和(110)表面铪原子(top位)是活性吸附位.水分子与表面的吸附能值随覆盖度的变化影响较小.在(111)和(110)表面,水分子都倾向以氧端与表面铪原子相互作用.同时也计算了羟基、氧和氢在表面的吸附,Mulliken电荷布居,态密度及部分频率.结果表明,在两种表面羟基以氧端与表面铪相互作用,氧原子与表面铪和氧原子同时成键,而氢原子直接与表面氧原子相互作用形成羟基.通过过渡态搜索,水分子在(111)和(110)表面发生解离,反应能垒分别为9.7和17.3kJ·mol-1,且放热为59.9和47.6kJ·mol-1.
- 李璐李奕郭欣章永凡陈文凯
-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水分子解离
- 火电机组协调系统的非线性串级控制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为了克服大型火电机组汽包型锅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非线性强和指令响应慢的缺点,构造了一种非线性串级控制结构:外控制环以主汽压力为控制对象,将其控制器输出作为汽包压力设定值;内控制环则依据汽包压力与其设定值的偏差的大小调节锅炉的供给燃料量.仿真表明:与PI控制相比,在本设计系统的控制下,主汽压力的动态响应速度更快、超调量更小;当主汽压力受到0.1MW外扰作用及模型失配20%的情况时,非线性串级控制系统仍具有良好的大范围升、降负荷指令跟踪性能和稳定性.
- 卓旭升杨帆秦实宏周怀春
- 关键词:火电机组汽包锅炉协调控制系统PI控制
- 铜族金属与完整及氮掺杂石墨烯的相互作用被引量:1
- 2012年
- 基于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研究了铜族金属单原子和双原子簇与完整及氮掺杂石墨烯的结合情况.结果表明,氮掺杂后石墨烯的电子结构特性由半金属性变为金属性;铜族金属在完整及石墨型氮掺杂石墨烯上的吸附较弱,结合能约为0.5eV,而在吡啶型氮掺杂和吡咯型氮掺杂石墨烯上有较强的化学吸附,结合能一般大于1eV;吡咯型氮掺杂后的构型不稳定,金属原子及簇与包含该结构的石墨烯衬底作用时会使其向吡啶型氮掺杂转变,并最终得到基于吡啶型氮掺杂的稳定吸附构型.Mulliken电荷布居分析显示,吸附在吡啶型氮掺杂石墨烯上的金属单原子与金属双原子簇带电性质相反.态密度及轨道分析表明,Cu与吡啶型氮掺杂石墨烯空位处留有悬挂键的三个原子成键,而Au与其中两个C原子成键.
- 尹伟林华香章永凡黄昕陈文凯
-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氮掺杂石墨烯
- N_2O在Cu/t-ZrO_2(101)表面的吸附与解离
- 2012年
-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方法研究了N2O在完整及负载Cu的四方相ZrO2(101)表面的吸附与解离.结果表明,N2O在完整ZrO2(101)表面的吸附均为物理吸附,Cu在其完整表面的次表层第一氧位为最稳定吸附位,且覆盖度为0.25ML时的吸附最为稳定,吸附能为155.8kJ/mol;N2O分子中O端弱物理吸附于Cu/ZrO2(101)表面,其N端及平行吸附方式得到的稳定吸附能分别为121.6和66.8kJ/mol.频率及电荷布居计算表明,吸附后对称和反对称伸缩振动频率均发生红移,电子由Cu负载底物表面转移给N2O分子.对N2O分子的解离考虑了N端垂直吸附和平行吸附两种解离反应过程,发现平行吸附过程的解离更易发生.
- 满梅玲辜家芳李璐林华香李奕陈文凯
-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一氧化二氮解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