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州市番禺区科技计划项目(2007-Z-81-1)

作品数:2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李小燕吴庆欢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番禺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耐药
  • 1篇单胞菌
  • 1篇亚胺培南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定量
  • 1篇荧光定量RT...
  • 1篇碳青霉烯
  • 1篇碳青霉烯酶
  • 1篇碳青霉烯酶基...
  • 1篇铜绿
  • 1篇铜绿假单胞
  • 1篇铜绿假单胞菌
  • 1篇青霉烯
  • 1篇喹诺酮
  • 1篇喹诺酮耐药
  • 1篇耐亚胺培南
  • 1篇耐亚胺培南铜...
  • 1篇耐药基因
  • 1篇克雷伯杆菌
  • 1篇基因

机构

  • 2篇广州呼吸疾病...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2篇李小燕
  • 1篇吴庆欢

传媒

  • 2篇中国微生态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对耐亚胺培南(IMP)的铜绿假单胞菌(IRPa)相关耐药基因进行检测。方法 2003年至2009年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P.aeruginosa)共220株,采用三维试验筛选产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应用普通PCR和多重PCR分别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和质粒携带的C类头孢菌素酶(AmpC酶)耐药基因,应用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oprD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共检出43株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其中产AmpC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金属β-内酰胺酶(MBLs)和未知酶菌株的构成比分别58.14%(25/43)、18.60%(8/43)、4.65%(2/43)和16.28%(7/43)。74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有2株菌携带IMP-9基因,1株菌携带DHA质粒型AmpC酶基因,其他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为阴性。40株菌株oprD2基因表达蛋白量降低,34株oprD2基因表达蛋白量正常。结论 oprD2基因的突变或蛋白表达量降低是IRPa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AmpC酶可水解亚胺培南可能与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有一定的关系,而KPC-1酶和MBLs在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中不是主要因素。
廖景光李小燕李敏研梁艳容黎敏吴庆欢
关键词: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碳青霉烯酶基因荧光定量RT-PCR
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氟喹诺酮耐药的机制研究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FQNs)的耐药机制。方法筛选临床分离的对环丙沙星耐药的肺炎克雷伯杆菌共10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MIC值;采用PCR方法检测菌株染色体和质粒携带的喹诺酮耐药基因(gyrA基因、parC基因和qnr基因)并测序;质粒接合试验验证qnr基因的转移性。结果 1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均产生耐药性。扩增产物经测序发现1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染色体的gyrA基因和parC基因均有突变;有2株菌株(K79和K107)携带qnrA基因,这2株菌的接合菌对喹诺酮抗菌药的MIC值上升了5~30倍;未检测到qnrB阳性的菌株。结论 gyrA和parC基因突变是肺炎克雷菌对氟喹诺酮类产生耐药机制的主要原因,质粒上qnrA基因的存在,也是产生喹诺酮耐药的一个重要因素。
廖景光李小燕李敏妍张耀森梁艳容高炎超崔志新黎敏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杆菌氟喹诺酮耐药GYRA基因PARC基因QNR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