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972209)

作品数:12 被引量:64H指数:6
相关作者:孙在谢小芳杨文俊陈秋方蔡志良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计量学院浙江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6篇数浓度
  • 6篇细颗粒
  • 6篇超细颗粒
  • 4篇粒径
  • 4篇粒径分布
  • 3篇细颗粒物
  • 3篇颗粒物
  • 3篇超细颗粒物
  • 2篇排放因子
  • 2篇迁移
  • 2篇迁移率
  • 2篇煤燃烧
  • 2篇超细微粒
  • 1篇电除尘
  • 1篇电除尘器
  • 1篇亚微米颗粒
  • 1篇油烟
  • 1篇散射
  • 1篇散射法
  • 1篇丝网

机构

  • 11篇中国计量学院
  • 1篇杭州职业技术...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计量大学

作者

  • 11篇孙在
  • 7篇谢小芳
  • 7篇杨文俊
  • 6篇陈秋方
  • 4篇蔡志良
  • 3篇付志民
  • 1篇林建忠
  • 1篇楼晓春
  • 1篇陆叶强
  • 1篇汪晗
  • 1篇贾峥

传媒

  • 5篇环境科学
  • 3篇中国计量学院...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中国计量大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煤燃烧超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及数浓度排放特征试验被引量:10
2014年
利用快速迁移率粒径谱仪(fast mobility particle sizer,FMPS)对煤燃烧排放的超细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进行测量研究,并对单位质量煤粉燃烧产生的超细颗粒物数量排放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煤燃烧超细颗粒物数浓度粒径谱呈对数双峰分布,颗粒几何平均粒径(the geometry mean diameter,GMD)约为23.1 nm.在燃烧阶段,煤燃烧超细颗粒物数浓度随时间呈指数增长,各模态颗粒物数浓度与煤粉量呈线性相关关系,单位质量煤粉燃烧产生的核模态颗粒物数量排放因子为(1.50±0.64)×1010个·mg-1,爱根核模态颗粒为(1.18±0.56)×1010个·mg-1,积聚模态颗粒物为(0.19±0.06)×1010个·mg-1,总颗粒物为(2.87±1.09)×1010个·mg-1.在扩散过程中,颗粒粒径随时间呈线性增长,粒径增长速率与煤粉量呈线性相关关系.单位质量煤粉燃烧排放的颗粒粒径平均增长速率为7.5 nm·h-1·mg-1.
孙在谢小芳杨文俊陈秋方蔡志良
关键词:煤燃烧超细颗粒物数浓度排放因子
基于光散射法柴油发动机尾气颗粒测试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通过计算无因次参量(x)、散射光接收角(θ)、粒径(D)等参量和散射光强(Is)之间的数值关系,以及散射光接收立体角β和散射光通量(F)之间的数值关系,得到光散射法测量柴油发动机尾气颗粒粒径谱和单位体积中颗粒含量的理论依据。1)随着D的增大,Is显著增加并且分布随θ波动越大,某一散射角内Is与D之间不再具有成正比的一一对应关系,需测量多角度内Is而计算得到颗粒粒径谱;2)90°散射光接受范围附近光通量F与颗粒的相对体积D3参数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通过测量F可得到颗粒单位体积的含量,并且选取散射光接收立体角β为30°,能够取得很好的测量效果。依据上述结论设计的测量装置用于柴油发动机台架的尾气粒径分布测量实验,并将该测量装置用于柴油发动机的尾气粒径分布的实际对比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测量装置稳定性、实用性好,测量精度高,并具有实时、在线、不损坏样品等优点。
陆叶强史云斌孙在宋熠金楼晓春
关键词:MIE散射
超细颗粒通过建筑狭缝的传输特性被引量:1
2015年
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室外颗粒物通过建筑狭缝进入室内的渗透传输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快速迁移率粒径谱仪(fast mobility particle sizer,FMPS)测量两个实验舱的颗粒数量浓度从而得到颗粒穿透率,控制不同的狭缝尺寸及压差研究其对渗透过程的影响.数值模拟计算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趋势基本吻合.实验与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当缝高为1mm,小粒径颗粒穿透率较小,其主导影响因素为布朗扩散运动,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加,穿透率呈增加趋势.缝长越长,压差越小,颗粒穿透率就越小.模拟计算结果显示,缝高越小,颗粒穿透率就越小,其缝高占主导影响因素.当缝高为1mm,粒径大于30nm的颗粒其穿透率接近于1,而当缝高减小到0.25mm时,粒径在300nm附近颗粒穿透率达到最高0.93,随粒径继续增加,颗粒穿透率呈减小趋势,重力沉降开始占主导因素.当缝高变化时,不同粒径颗粒沉降到壁面的主导因素随之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在较低浓度一定范围内,颗粒数浓度对穿透率的影响较小.室内外颗粒数浓度I/0比值范围为0.69~0.73,相关系数牙为0.99,其线性相关性显著.狭缝直通道颗粒穿透率明显大于有拐角的通道.
孙在陈秋方蔡志良杨文俊汪晗
关键词:超细颗粒穿透率
杭州市下沙地区PM2.5浓度监测与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利用便携式的空气质量检测仪,对杭州市下沙地区五条道路及三个小区进行了PM2.5的测量.2010年下沙道路PM2.5的质量浓度在40~136μg/m3,2012年道路PM2.5为18~67μg/m3,说明下沙地区空气质量近年得到改善.同时还对不同空间分布的道路与小区空气质量进行了对比,五条道路按空气质量由好到坏依次为:沿江边的之江东路、高教园学源街、靠近商业区文渊路、途经高架桥的学林街以及靠近工业区的围垦街.三个小区空气质量由好到坏依次为:居住密集区内的小区、高教园周边小区、商业区周边小区.分析了影响PM2.5的因素,认为道路上汽车排放的尾气是小区的污染源之一,而天气因素对PM2.5的多寡有很大影响.
文一章孙在邓川付志民
关键词:空气质量
杭州市春季大气超细颗粒物粒径谱分布特征被引量:9
2014年
2012年3~5月,采用快速迁移率粒径谱仪(fastmobilityparticlesizer,FMPS)对杭州市大气超细颗粒物数浓度进行了连续监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核模态(5.6~20nm)、爱根核模态(20~100nm)、积聚模态(100—560nm)以及总颗粒物(5.6—560nm)日均数浓度值分别为0.84×10-4、1.08×10-4、0.47×10-4和2.38×10-4cm-3.晴天天气下,爱根核模态颗粒物浓度较高,且可观测到核模态和爱根核模态颗粒在早上10:00~11:00开始增加,3~4h后结束,这说明太阳照射强度促进了新粒子形成.在工作日与周末,人为活动因素使各模态颗粒物浓度分布有明显差异.结合天气因素分析可知,风速和风向也直接影响颗粒物浓度;颗粒物浓度与能见度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地区大气能见度的高低受核模态和爱根核模态的颗粒影响较小,与积聚模态颗粒物浓度呈负相关关系.
谢小芳孙在杨文俊
关键词:数浓度超细颗粒物粒径分布
杭州灰霾天气超细颗粒浓度分布特征被引量:17
2014年
利用快速迁移率粒径谱仪(FMPS)对杭州2013年12月6~11日连续灰霾天气和灰霾消退过程超细颗粒进行监测,分析颗粒物浓度变化和粒径谱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颗粒物日变化特征为夜晚数浓度较高,凌晨数浓度开始降低,08:00和18:00上下班高峰期出现一个小峰值,体现出明显的交通源峰值,表明交通排放对大气污染影响较大.灰霾天气下颗粒物最高数浓度达到8.0×104cm-3.粒径谱呈双峰分布,峰值粒径分别为15 nm和100 nm,粒径在100 nm附近的粒子占大多数,粒子以爱根核模态和积聚模态为主,平均数量中位径CMD(count medium diameter)为85.89 nm.而在灰霾消退过程,颗粒物数浓度降低,峰值粒径向小粒径演变,粒径在100 nm附近的粒子逐渐减少,核模态粒子增多,大于积聚模态,平均CMD为58.64 nm.气象因素中能见度和风力与数浓度主要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225和-0.229,相对湿度与数浓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271,冬季大气比较稳定,水平温度与数浓度的相关性较小.研究灰霾天气数浓度分布和气象因素的综合影响对其形成机制及控制有重要意义.
陈秋方孙在谢小芳
关键词:灰霾超细颗粒数浓度气象因子
杭州市超细微粒数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12年
应用FMPS(fast mobility particle sizer)对杭州市城区和城郊工业园区超细微粒的数浓度及粒径分布进行现场跟踪测量,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市大气超细微粒在5~500 nm内,主要呈对数双峰分布,峰值粒径多处在10~50 nm间.城郊工业园区的平均总数浓度最高,达4.11×104 cm-3,最高值出现在中午,而城区的峰值粒径区间整体右移,表明超细微粒污染较轻.超细微粒数浓度在上午和下午的上、下班期间出现不同程度上升,夜间浓度普遍降低,但偶有波动.部分工厂有夜间工作情况,故夜晚空气质量的下降也应引起重视.
付志民孙在贾峥谢小芳
关键词:超细微粒粒径分布
厨房油烟超细颗粒排放特征被引量:5
2015年
利用快速迁移率粒径谱仪(fast mobility particle sizer,FMPS3091)对烧菜时产生的超细油烟颗粒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在食用油加热阶段产生的颗粒物数量浓度成对数单峰分布,峰值在60-70nm之间。放入菜后测量得到颗粒物数浓度成对数双峰分布,其中青菜产生的颗粒物浓度最高,并且其平均粒径和几何标准差最大,分别为83.84nm和2.62nm;鱼丸产生的颗粒物中位径和几何平均粒径最大,分别为80.6nm和57.98nm,汽车尾气的各个参数普遍比较小。通过对炒、煎和炸三种炒菜方式的测量,得出炸产生的颗粒物浓度最高,炒次之,煎最低,在炒菜过程中翻滚对颗粒物的产生影响最大。
蔡志良孙在陈秋方杨文俊
关键词:厨房油烟超细颗粒
煤燃烧超细微粒粒径谱演变及排放因子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对燃煤超细微粒的排放特性进行研究,利用自行搭建的气溶胶实验平台,使用快速粒径谱仪FMPS对燃煤超细颗粒(5.6~560 nm)数量粒径谱进行了测量,同时利用颗粒物动态演变模型,通过最优化算法,得到颗粒沉积损失率和排放率随粒径的分布,并计算了燃煤颗粒的排放因子.结果表明,在颗粒生成的初始阶段,燃煤颗粒数量粒径谱是多分散的复杂谱,初始粒径谱主要由10 nm、30~40 nm及100~200 nm这3个模态组成,其中,10 nm模态颗粒数浓度较高,100~200 nm模态颗粒粒径谱呈对数正态分布,数量中位径CMD均值为16 nm.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数量浓度呈指数规律衰减,CMD先增大后逐渐趋于稳定.排放因子的计算结果显示,在室温条件下,燃煤颗粒的排放因子达到(5.54×1012±2.18×1012)个·g-1.
孙在杨文俊谢小芳陈秋方蔡志良
关键词:燃煤超细微粒数浓度排放因子
多层静电丝网对于亚微米颗粒捕集效果的研究
2021年
目的:研究多层静电丝网结构对于亚微米颗粒的捕集效果。方法:采用扫描电迁移率颗粒物粒径谱仪(SMPS)采集静电丝网上下游亚微米颗粒,分析其捕集效率和粒径分级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施加电场后丝网捕集效率显著提高,集尘丝网达到临界层数时效率难以增加;第一层集尘丝网捕集占比高于下游丝网,降低电压下游丝网捕集占比提高;增加丝网层数,最易穿透粒径(MPPS)增大,增强了对超细微米颗粒的捕集,于是捕集了更多的100~1000 nm颗粒。结论:静电丝网对亚微米颗粒的主要捕集机理为静电作用,增加丝网层数增强了扩散作用,高于一定层数时拦截作用和惯性作用也不可忽视。
陈奕行孙在熊启航
关键词:静电除尘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