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ZH085)
- 作品数:7 被引量:9H指数:1
- 相关作者:陆勇更多>>
- 相关机构:盐城工学院复旦大学扬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大清国籍条例》与近代“中国”观念的重塑被引量:6
- 2012年
- 法律意义上的近代"中国"人身份的确定经历从依照传统的"习惯法"、参照西方成例和按照近代意义上的"国籍法",这样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大清国籍条例》颁行具有加强华侨的"中国"认同和维护清政府国内统治合法性的双重目的。"国籍法"确立血统主义原则,显然是受到当时"大民族"主义的影响,体现出晚清政府在大一统近代转型中对于"中国"观念的重塑。
- 缪昌武陆勇
- 关键词:民族主义
- 从观念调适到疆域整合:晚清中国整体国家形象的重塑
- 2014年
- "天朝大国"形象陨落后,清政府在"中国"观念的调适中,一度重塑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但是伴随传统大一统外围屏障丟失和国家主权危机加深,这种努力收效甚微;随着"民族国家"话语霸权的形成,中国"国家形象"的构想出现了"汉民族"国家和"大民族"国家的分野。基于"大民族"国家观念,清政府在整合东北和藏区疆域过程中,重塑了近代中国整体国家形象。
- 陆勇
- 关键词:民族国家国家形象
- 民族主义动员方式与义和团“仇教”、“抗官”双重属性的嬗变被引量:1
- 2015年
- 从"仇教"、"抗官"的双重属性到逐渐趋于"仇教"的单一属性,早期义和团的发展伴随着极端民族情绪的积聚与地方权威的流失。知识精英的背离、统治合法性危机的加深和社会动员乏力,使晚清政府尝试通过激发强烈的民族情绪,来维护王朝权威。但是"民心可恃"背后是政府权威的流失,由民族主义动员起来的基层社会的失控,对原有社会秩序构成巨大威胁。
- 陆勇
- 关键词:民族主义社会动员政府权威义和团
- 清初“华夷观念”的解读与中原王朝合法性重构——以“曾静案”和杭世骏命运为视角被引量:1
- 2015年
- "曾静案"表明,清王朝对满汉民族关系的认识,已经超越历代"华夷观念"对民族关系的理解,"中国"在新的大一统基础重新定位。"曾静案"和杭世骏的命运反映了满汉在文化与政治上的不对等所造成的民族畛域对传统士人政治生命的影响,体现了清王朝通过阐释传统"华夷观念"来重构王朝合法性的良苦用心,以及由此引发的满人"中国"观念的嬗变。
- 陆勇
- 关键词:华夷观念杭世骏
- 晚清提倡船山思想的民族主义的解读
- 2014年
- 船山的"华夷"观念及其民族主义思想显然是反清的,尤其是他的"三义说"更是与清统治者提倡的"君臣之义"高于"华夷之辨"之说相对立;晚清曾氏兄弟提倡船山思想,人们大都从"抑制异教之说"、维护儒学正统的角度来解读;事实上,考察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民族主义复活,满汉关系的调整,以及主权危机下"华夷之辨"与"君臣大义"的关系的变化,民族主义思想才是船山思想被重新挖掘的根本原因。
- 陆勇
- 关键词:晚清船山思想民族主义
- 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被引量:1
- 2012年
- 明末清初的"西学中源"说的理论来源是传统"中国"观念,是从汉族中原王朝"正统性"的角度表达对满人入主中原的不满;到清中期"西学中源"说,体现为对重构后的"天朝上国"的维护;近代"西学中源"的复苏、变化到"中体西用"的滥觞、流布,传统"中国"观念按照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近代转型进行相应的调适,并继续承载了维护"大一统"中国的文化功能。
- 陆勇
- 关键词:西学中源中体西用
- 乱世宿命与近代变局:太平天国时期士人政治选择
- 2015年
- 近代中国的"千年变局"改变了传统士人的乱世"宿命",他们选择了维护清王朝。满清的社会动员方式是通过维持传统道统,以应对"大一统"国家主权危机,以主权危机的消解来缓解王朝统治合法性危机。当传统知识精英把维护清朝统治与维护"大一统"中国合二为一的时候,传统中国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发生改变,知识精英的"中国"观念悄然发生变化。
- 陆勇
- 关键词:太平天国士人宿命政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