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XMZ021)
- 作品数:11 被引量:12H指数:2
- 相关作者:张泽忠温婷更多>>
- 相关机构:广西民族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 侗族居所建筑的场所精神被引量:1
- 2013年
- 侗族擅长"干栏"建筑和能歌善唱,以鼓楼、大歌、廊桥为标志的侗族建筑艺术和侗歌艺术饮誉海内外。节日庆典演唱鼓楼大歌离不开鼓楼,大歌在鼓楼坪上礼赞女神、接待宾朋,大歌缘此叫鼓楼大歌;廊桥讲究与天地自然的和谐,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巴团培龙桥"因此赢得了"气韵最为浓烈、传神,艺术性最高"的美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人类遗产分为自然、物质和非物质三种形态,在侗族看来侗乡境内鼓楼、大歌、廊桥三样文明遗存像生命整体一样不可分开,且认为不可分割的三样瑰宝像生命存在一样标举着一个民族的生存智慧:尊崇"天地—人—神—居所"的对应关联与和谐共生。由此,侗寨居所建筑所拥有的"场所精神"与"建筑意"得到了张扬,人们从这可看到人类精神家园的希望所在,以及坚定走出生存困境、生态环境泥淖的信念。
- 张泽忠
- 关键词:生态智慧
- 贴近大地:侗族栖居之所的智慧之思
- 2014年
- 于实然意义上强调这么一个事实:即因认为存在于"干"(ganl/kan55,侗族自称)族群文化传统及文化成规中的天地神明观,一方面因植根族群自我文化深层结构中的"母体原型"思维渊源而赋有神秘性特征,一方面因持守一种与天地自然交往对话的方式,即持守一种最初的求诸天穹、倾听大地的"缘在"想象方式而赋有"大地之居"的深邃性和智慧性特征。
- 张泽忠温婷
- 侗族栖居传统的“潜在再生能力”与“创造性转化”
- 2015年
- 从"人和居所"的生态哲学角度,探讨"只是按照祖先传下来的模式或式样进行建造"的侗族居所建筑的"创造性转化"问题。即从保护"文化基因库"和保持多元的"潜在再生能力"的意义上,讨论侗民族的并非"缄默"、至今"还在说话"的居方之所的文化特质与现实传承及保护的问题;显然,问题的讨论对于推进传统文化的新生性和建筑文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 张泽忠温婷
- 关键词:侗族
- 民族间的文化相遇被引量:2
- 2012年
- 基于民族志文化描述案例,讨论"民族间的文化相遇"拥有的哲学性含义。其一,交流即是人之缘在的基本现象,由此,人类交流基本结构中民族间的文化相遇,表现为文化自我深层结构中认知行为与基础哲学的相遇;其二,结构存在论意义上,这一拥有自身语言维度的"超越西方思想视阈"的"文化间的思想",将跨越时空和话语维度为"所有的文化世界和哲学"所能接受。
- 张泽忠
- 关键词:哲学性
- 聚落空间场所化与“干”族群文化自我的实然性基础
- 2014年
- 基于"干"(ganl/an11,族称/自称,日常用语指"用树枝木栅把居所环境及栖居之所遮掩起来")族群文化自我的实然性基础,讨论侗寨居所序列场所化过程与生存环境生成性形成的哲学性关联。分析认为,于文明始初侗寨居所建筑即拥有表征族群自我"行为"文化"想象"的典型性特征。具体表现在对侗族行为文化构架、族群自我情感体验及女性话语施事行为等结构形态产生深远性影响。
- 张泽忠温婷
- 侗族原生性生存空间与族群生命共同体的统合
- 2013年
- 侗族自称"干"(侗语指"用树枝木栅把栖居之所遮掩起来")。侗族聚居地古属牂牁夜郎地。侗族原生性环境空间与族群生命共同体的统合及其适时建构性特质的形成,渊源于"干"族群的生存观念基础及其传统文化认知行为。人类学、民族学"原生论"与"建构论"从民族和民族主义理论的两端相对性的或强调民族是"原生的",或强调民族是"建构的",两者各持一端,互为抵牾。"干"族群文化自我深层结构中的统合性因素表明,"原生性"与"建构性"既互为相向,又互为指认和互为通约;即文明进程中,"干"族群原生性生存空间的绵延与族群生命共同体的统合,始基于传统因素即统合性因素的延伸性整合及其与日俱化的适时建构性。
- 张泽忠
- 关键词:环境空间原生性
- 侗族居所建筑的行为文化想象被引量:1
- 2015年
- 侗族居所序列的意义归诸,缘之"干"(侗族自称)族群自我"干栏"行动(围起房屋的行动)所赋有的意义求诸。即侗寨居所序列的"际会结构"缘由,缘之原初的"行‘文化’想象"与"血亲"排序式的栖居观念的推崇。
- 张泽忠温婷
- 萨玛神的“元信息”解读——侗族大神母研究系列之一被引量:3
- 2010年
- 民族志资料表明,侗族称"万物之母"萨玛神为"玛"(Means/mah^(323)),古希腊神话亦称"大地女神"该亚为"玛"(Ma/ma^(31))两者读音相近,意义相通约,都指祖母。不过,作为古希腊文明源头的"大神母"神话,譬如"玛"神化身的"大地之母"神话,因古希腊文明断隔的原因,其意义蕴含亦随之消歇;而偏居我国西南一隅自称"干"(Gaeml/k(?)m^(55))的族群社会的神话记忆基础,尤其是有关"大神母"萨玛神的"无意识"记忆基础,却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这个民族的认知行为及其所指认的意义世界,譬如影响着这个民族对人类性别角色的社会分工与男女地位的差别的思考,对女性话语与"女性书写"(Ecriturefeminine)的持守与选择。基于此,以文化自觉的责任意识,重新审视具有阐释性功能与反映人类社会历史信息的"大神母"萨玛神隐含的"意义体系",无疑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 张泽忠
- 关键词:女性书写
- 侗族萨玛节与萨玛神民间信仰被引量:2
- 2012年
- 作为具有人类文明标识意义的珍贵遗存的萨玛节,国务院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学界的学术观点为:1.萨玛神为抵御外侮的英雄神和顺己、佑己、助己的守护神;2.萨玛节为萨玛神祭祀仪式演变形成。基于学界关于萨玛节及萨玛神民间信仰学术研究只关注文明史后"祖先崇拜→英雄崇拜"信息环节的表述,本调研报告定位为对史前"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信息元素的发掘:1.萨玛节形成的渊源性原因;2.萨玛神民间信仰的本来面貌;3.于人类文明整体视域及价值体系检视萨玛神记忆基础的原生性意义与创造性活力。调研结论认为:1.萨玛神原型带有新、旧石器时期狩猎及农耕文明"大母神"和"地母神"的记忆痕迹,是人类"圣婚"时期性活力、生命繁殖力的神圣象征;2.每年岁首农历正月、二月和岁暮九月、十月举行的祭祀仪式,从属岁时仪式,目的在于祈求神灵庇佑生命循环再生与谷物丰饶,萨玛节由此演化形成;3.由岁时仪式衍生的萨玛神民间信仰及其祭祀仪式,可在岁时仪式活动中找到源头性依据和合理性解释。
- 张泽忠
- 关键词:萨玛节世界视域
- 侗族栖居之所的时空印痕与居所哲学观被引量:3
- 2012年
- 以蜚声海内外的侗族居所建筑为例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1)"积木以居"与"作为艺术的建筑术的萌芽";(2)居方之所的自我表征与造型物的圣化品格;(3)居所序列的审美特性与生存环境的生成性。讨论的目标是,基于"辨物居方"与"居安其所"的生态环境生成性与共创性这一本源性根由,分析居所序列与时空维度之间存在的哲学性关系问题。
- 张泽忠
- 关键词:哲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