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基金(KJ2013B322)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2
相关作者:朱晓群陈冰陶香香何雷卢林明更多>>
相关机构:皖南医学院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瘤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1篇端粒
  • 1篇端粒酶
  • 1篇心病
  • 1篇心肌
  • 1篇组织化学
  • 1篇猝死
  • 1篇细胞
  • 1篇细胞淋巴瘤
  • 1篇腺癌
  • 1篇临床病理
  • 1篇弥漫
  • 1篇弥漫性大B细...
  • 1篇免疫
  • 1篇免疫组织
  • 1篇免疫组织化学
  • 1篇甲状腺

机构

  • 4篇皖南医学院
  • 2篇皖南医学院弋...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4篇陈冰
  • 4篇朱晓群
  • 3篇陶香香
  • 2篇何雷
  • 1篇苏祖兰
  • 1篇张帆
  • 1篇刘银华
  • 1篇卢林明
  • 1篇陈阳
  • 1篇王素芬

传媒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MUM1、UBE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MUM1、UBE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DLBCL,NOS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MUM1和UBE1的表达,并与临床资料比较。结果 MUM1、UBE1在DLBCL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2.5%(50/80)及65%(52/80),MUM1及其与UBE1同时表达时与患者的Ann Arbor分期、年龄、结外侵犯部位数目、LDH水平及国际预后指数的危险度均相关(P<0.05);生存分析显示MUM1及其与UBE1同时表达时,生存率较低。结论 MUM1在DLBCL中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特别是在同时出现UBE1高表达时更显著;MUM1和UBE1同时高表达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陈冰苏祖兰朱晓群陶香香何雷王素芬
关键词:MUM1ENZYMEDLBCL
中国皖南地区728例恶性淋巴瘤的构成分析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初步了解中国皖南地区恶性淋巴瘤的构成情况,探讨本地区恶性淋巴瘤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病理科2003.03-2012.03间诊断明确的淋巴瘤标本,全部病例经重新HE切片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辅助检测,部分病例采用EBER原位杂交法(EBER-ISH)协助诊断,并参照2008版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分类进行组织学诊断和分型。结果:728例中霍奇金淋巴瘤(HL)占9.34%(68/728),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占90.66%(660/728),NHL中B细胞来源占77.42%(511/660)。T/NK细胞来源占22.58%(149/660),此外,在收集的淋巴瘤标本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占49.73%(362/728),其余较多见的六大类型依次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61例占8.37%,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56例占7.69%,外周T细胞淋巴瘤50例占6.87%,套细胞淋巴瘤36例占4.95%,经典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32例占4.40%,经典霍奇金淋巴瘤(混合细胞型)31例占4.26%。男性433例,女性295例,男女性别比为1.47∶1,年龄最小5岁,最大90岁,中位年龄61岁;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男性发病率为86.6%(13/15)。最好发的部位依次为淋巴结、胃、肠、鼻咽部、扁桃体、涎腺、甲状腺、眼眶、骨和脾等。结论:中国皖南地区HL以结节硬化型和混合型居多,未见"双峰性",且以原发于左颈淋巴结多见。NHL中还是DLBCL为最多见,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男性、67岁以上发病率较高,提示恶性淋巴瘤在亚类和分类上具有明显地域性的差异。
陈冰张帆卢林明朱晓群刘银华何雷
关键词:淋巴瘤流行病学
甲状腺癌540例临床病理构成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研究2011-2013年期间弋矶山医院行初次手术切除的甲状腺癌的构成变化,为甲状腺癌的早期防治提供重要参考. 方法 本研究所用标本为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1-01 ~2013-12期间所有甲状腺癌初次手术切除标本.经重新制片、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辅助诊断、阅片,排除转移性甲状癌,获得原发于甲状腺的甲状腺癌共计540例,分析性别、年龄及病理分型,并与其他研究进行比较. 结果 540例甲状腺癌中乳头状癌501例(92.8%)、滤泡癌28例(5.2%)、髓样癌5例(0.9%)、未分化癌2例(0.4%)、鳞状细胞癌4例(0.7%).其中以乳头状癌最为常见,其余较多见的类型依次为滤泡癌、髓样癌、鳞状细胞癌和未分化癌.2011年病例为67例,2012年病例为224例,2013年病例为249例.女性454例,男性86例,男女性别比为1∶5.3,年龄最小14岁,最大80岁,中位年龄46岁.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病例占33.2% (179/540). 结论 近3年,甲状腺癌发病人群主要为女性,41-50岁之间较多见;虽然和其他研究一样,病理类型均以乳头状癌最为常见,但各型在不同地域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陈冰张帆陶香香朱晓群何雷
关键词:甲状腺癌病理学流行病学
冠心病猝死心肌中泛素活化酶UBE1、端粒酶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泛素活化酶UBE1、端粒酶在冠心病猝死心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冠心病心源性猝死心肌28例、冠心病非心源性猝死心肌10例,10例正常心肌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技术及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检测各组UBE1、端粒酶表达的累积光密度(IOD)。结果 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显示UBE1在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组、冠心病非心源性猝死组及正常对照组中累积光密度(IOD)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依次为1182.77(952.82-1567.32)、892.69(603.38-1146.79)及833.52(752.74-873.54),端粒酶在以上三组中IOD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依次为12 544.9(11 128.29-13 502.25)、6 368.07(3 648.35-12 485.16)及8 658.08(8 058.23-10 066.13)。UBE1、端粒酶在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组中的累积光密度(IOD)显著高于冠心病非心源性猝死组及正常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BE1和端粒酶在冠心病心源性猝死心肌中呈过表达,UBE1和端粒酶有望成为心肌早期损伤的标志物。
陈冰陈阳朱晓群陶香香何雷
关键词:端粒酶免疫组织化学猝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