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7AA03A207)
- 作品数:3 被引量:28H指数:2
- 相关作者:魏金山彭云田志凌齐彦昌更多>>
- 相关机构:钢铁研究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C-1.5Mn-2.5Ni-0.5Cr-0.5Mo合金焊缝组织的演化机制被引量:1
- 2012年
-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C-1.5Mn-2.5Ni-0.5Cr-0.5Mo合金系焊缝金属的微观组织,并通过Thermal-calc软件计算焊缝金属Fe-Ni相图,进而研究了焊缝金属从液相凝固到室温组织整个相变过程。此外还测试了焊缝金属的基本力学性能。研究表明:液态金属初生相为δ-铁素体,并以柱状方式生长,形成δ-铁素体柱状晶。温度下降,δ-铁素体开始向奥氏体转变,奥氏体晶粒也以柱状方式生长,形成柱状奥氏体晶粒。温度继续下降,在奥氏体晶界处最先发生相变形成贝氏体,而奥氏体内部最后发生相变转变成马氏体。原奥氏体晶界形核以及贝氏体侧向形核导致贝氏体呈交织状分布。焊缝金属具有良好的低温韧性,这是因为组织中含有大量交织状贝氏体。
- 魏金山齐彦昌彭云田志凌
- 关键词:焊缝金属
- 热输入对800MPa级超厚板窄间隙焊缝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2
- 2012年
- 采用三种热输入进行超厚板窄间隙熔化极气体保护焊,借助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附带EDS系统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热输入对焊缝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热输入焊缝金属组织主要由板条马氏体、无碳化物贝氏体、M-A组元和残余奥氏体组成.随着焊接热输入的增加,焊缝组织中马氏体含量减少;也使无碳化物贝氏体形核率降低,造成无碳化物贝氏体粗化.并且当贝氏体相变时热输入的增加使碳原子扩散距离变远,促使残余奥氏体形状由膜状向块状转变.另外随着热输入的增加,焊缝金属强度下降,而冲击韧性对热输入不敏感.
- 魏金山齐彦昌彭云田志凌
- 关键词:热输入焊缝金属
- 碳对C-1.5Mn-2.5Ni-0.5Cr-0.5Mo高强钢焊缝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被引量:6
- 2010年
- 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附带EDS系统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碳对C-1.5Mn-2.5Ni-0.5Cr-0.5Mo高强钢焊缝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元素含量的提高,焊缝金属的主要组织由针状铁素体转变为板条马氏体,同时使马氏体板条更加细小.在焊缝金属溶液凝固过程中Mn,Ni元素发生偏析,导致原δ-铁素体柱状晶晶界附近Mn,Ni元素含量高于柱状晶心部,并且随着C元素含量增加Mn,Ni元素的偏析加重.另外,随着C元素含量的增加焊缝金属的强度和硬度增高,并且原δ-铁素体柱状晶界附近与柱状晶心部硬度差值也越来越大.
- 齐彦昌彭云魏金山田志凌
- 关键词:碳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