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JD10-03)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2
相关作者:龙涛王玉清李云艳更多>>
相关机构:海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语言文字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名词
  • 2篇有界
  • 1篇隐喻
  • 1篇隐喻性
  • 1篇语位
  • 1篇社会
  • 1篇无界
  • 1篇量词
  • 1篇空间义
  • 1篇个体量词
  • 1篇汉语
  • 1篇汉语名词
  • 1篇感知方式
  • 1篇宾语
  • 1篇宾语位置
  • 1篇抽象名词

机构

  • 3篇海南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龙涛
  • 1篇李云艳
  • 1篇王玉清

传媒

  • 1篇汉语学习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邵阳学院学报...

年份

  • 3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量词形式对汉语名词所指“有界”、“无界”事物的影响——从事物的“有界”、“无界”判断,看汉、英语社会对事物的感知方式与文化类型差异被引量:6
2011年
文章从广义的文化修辞学角度,探讨了现代汉语名词对"有界"事物的表达。针对汉语的个体名词有一部分的所指是"同质"事物的事实,认为汉语的个体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不适合用"同质"与"异质"标准来区分,但可以靠个体量词对事物空间外形的"定型"特征来区分,并认为对现代汉语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判断,更适合采取事物的外形是否"定型"的"定形"标准。这种"定形"标准能充分反映出汉语名词特有的形式标签"量词"所具有的表形特征与汉语名词特有的个体量词这一形式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汉语的名词是属于所指事物在汉语社会的认知中"外形突显"的事物类型;同时,这种"定形"标准与有可数与不可数名词之分的语言所适合采取的"同质/异质"这样的"定性"标准,具有语言类型学意义上的互补性。文章认为,汉语名词所表现出的在事物空间"有界"、"无界"方面偏向外形的认知特征,反映的其实是汉语社会对事物的概念思维判断上的"具象性"文化特征;这种来自语义范畴这个语言最底层也是最终决定性方面的反映,较之语言的其他层面诸如文字、词汇、句法结构等,更具有深层隐秘性与真实可靠性。
龙涛
关键词:个体量词
抽象名词的隐喻性“有界”空间范畴义被引量:11
2011年
不同于传统对抽象名词表"抽象物或抽象意义"这样一个与"实体"概念对立的意义表述,抽象名词是通过"隐喻"途径获得的一种隐喻性空间意义,而且抽象名词所指的空间性质是"有界"空间。
龙涛
关键词:抽象名词空间义隐喻有界
主宾语位置上名词的属性义表达被引量:1
2011年
本文从名词的空间义与其他意义类型的区分出发,分析了现代汉语主宾语位置上表达属性义名词的形式与语义特点,认为在主宾语位置上表属性义的名词,存在以单数形式表示属性主体复数的用法。此时,指"个"接近指"类"用法的个体量词,正是实体名词在主宾语位置上不指称实体而指称实体"属性"的形式标记。
龙涛王玉清李云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