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024419126)

作品数:12 被引量:129H指数:7
相关作者:陈德玉王新伟郭永飞徐建伟王良意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武警上海总队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椎体
  • 6篇颈椎
  • 5篇生物力学
  • 4篇前路
  • 4篇颈前
  • 4篇脊柱
  • 3篇融合术
  • 3篇人工椎体
  • 3篇内固定
  • 3篇颈前路
  • 2篇植骨
  • 2篇融合术后
  • 2篇术后
  • 2篇前路减压
  • 2篇钛网
  • 2篇力学测试
  • 2篇内固定器
  • 2篇脊柱重建
  • 2篇固定器
  • 1篇胸腰椎

机构

  • 11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上海科技大学
  • 1篇上海长征医院
  • 1篇上海大学
  • 1篇武警上海总队...

作者

  • 12篇王新伟
  • 12篇陈德玉
  • 9篇郭永飞
  • 6篇王良意
  • 6篇袁文
  • 6篇徐建伟
  • 4篇王以进
  • 4篇贾连顺
  • 3篇赵定麟
  • 3篇何志敏
  • 3篇陈宇
  • 2篇刘军海
  • 1篇宋滇文
  • 1篇张涛
  • 1篇肖剑
  • 1篇卢旭华
  • 1篇赵杰

传媒

  • 3篇中国矫形外科...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骨与关节损伤...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2篇2006
  • 2篇2005
  • 6篇2004
  • 2篇200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工椎体植入位置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研究人工椎体不同植入位置对腰椎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方法 小牛腰椎标本 6具 ,按中间区、前区、后区、侧方区及斜向分别植入人工椎体 ,测试原始标本及不同植入位置时屈曲、伸展、左、右侧屈等工况下载荷 -应变关系及应力强度。 结果 与中间区植入相比 ,屈曲、伸展、左右侧屈 4种状态下人工椎体斜向及侧方植入时 ,应变增大 ,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 ,前区及后区植入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不同植入位置人工椎体上的应力强度均大于原始标本 ,后区植入屈曲、伸展应力强度最高 ,为原始标本的 1.5~ 1.9倍。与中间区相比 ,人工椎体斜放或侧方放置时 ,胸腰椎强度明显下降 (P <0 .0 5 ) ;前区或中间区植入时 ,胸腰椎强度并无明显下降 (P >0 .0 5 ) ,相反在某些状态如屈曲或伸展时会有所增高。 结论 斜向植入人工椎体对椎体的应变及应力强度影响最为明显 ,其次为侧区放置 ,后区、中间区及前区放置时椎体应变及强度变化不大。尽管人工椎体不同位置时椎体应力强度均大于原始标本 ,但以后区及中间区放置最为理想 ,应尽量避免斜放及偏于椎体一侧放置。
王新伟赵定麟陈德玉袁文王以进
关键词:人工椎体生物力学脊柱内固定技术应力强度
颈前路术后钛网下沉对颈椎曲度和手术疗效的影响被引量:14
2006年
目的分析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下沉对颈椎曲度和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发生下沉,测量手术前后及钛网下沉后颈椎曲度“D”值,JOA评分法评价手术前后及钛网下沉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并分别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所有病例术后JOA评分平均增加6·5分(P<0·01),发生钛网下沉后18例JOA评分平均增加1·8分,6例平均下降2·1分,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颈椎曲度“D”值平均提高(9·25±2·52)mm(P<0·05),钛网下沉后视发生部位的不同“D”值增减不一,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前路术后钛网下沉不影响颈椎曲度和手术疗效。
郭永飞陈德玉陈宇何志敏刘军海王新伟袁文贾连顺
关键词:颈椎钛网曲度手术疗效
颈椎退变对终板倾斜角的影响
2006年
目的探讨颈椎退变对终板倾斜角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1~30岁正常人和51~60岁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各40例,将其颈椎侧位X线片扫描至计算机,使用SigmaScanPro5软件测量C3~C7终板倾斜角,比较其差异。结果51~60岁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C3~C7上、下终板倾斜角均明显大于21~30岁正常人组,且差别显著(P<0.01)。结论C3~C7上、下终板倾斜角随颈椎退行性改变均明显增大。
郭永飞陈德玉何志敏陈宇刘军海王新伟袁文贾连顺
关键词:颈椎退变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器械的设计及临床应用被引量:8
2003年
目的 设计颈前路减压用相应器械并临床应用。方法 设计新型环锯锯芯、双环锯定位器、后纵韧带切除钩及“U”形骨凿等器械并临床应用56例脊髓型颈椎病,其中13例伴有神经根型颈椎病,7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43例为单间隙病变,11例为双间隙病变,2例三间隙病变。均采用新型环锯锯芯定位引导,双环锯减压,以后纵韧带切除钩切除后纵韧带,并以“U”形骨凿切取髂骨骨块行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AO或Orion)。结果 除1例因髂骨骨凿使用不当致髂骨骨块压缩骨折外,其余55例使用本套器械操作者均手术顺利,无神经并发症,无植骨移位及塌陷。结论 新型环锯锯芯、双环锯定位器、后纵韧带切除钩及“U”形骨凿等器械应用于颈前路减压术具有设计合理、操作简便、使用安全等优点。
王新伟陈德玉贾连顺袁文宋滇文肖剑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
人工椎体置换行脊柱重建术被引量:10
2004年
目的 :分析人工椎体行脊柱重建术的手术方法选择和临床效果。方法 :1997年 8月~ 2 0 0 2年 12月 ,应用人工椎体行颈、胸、腰、骶椎椎体重建术 3 1例。观察患者神经症状恢复及椎节高度、椎间角、人工椎体植入位置变化等。结果 :平均随访 16个月 ,所有患者疼痛缓解或消失 ,2 4例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术后早期椎节高度较术前平均增加 3mm ,术后 3个月椎节有不同程度塌陷 ;术后椎间角较术前平均减少 6 6°。人工椎体在椎体中部者 14例 ,中部偏后 4例 ,中部偏前 1例 ,其余 12例 (3 9% )人工椎体在椎体侧方或倾斜放置。无人工椎体脱落或滑出。结论 :人工椎体置换可满意恢复椎节高度及生理曲度 ,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 ,但应尽量避免其斜放或偏向一侧放置。人工椎体是否附加内固定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切除范围、患者的年龄、职业、人工椎体种类等。
王新伟陈德玉赵定麟袁文赵杰
关键词:脊柱人工椎体脊柱重建生物力学
颈椎椎体终板倾斜角的影像学测量被引量:19
2003年
目的为促进颈椎外科的发展,测量国人C3~7椎体终板倾斜角并探讨其对颈椎外科手术的影响。方法选取160例21~60岁国人颈椎侧位X线片,扫描至计算机,使用SigmaScanPro5软件测量C3~7各椎体上、下终板与水平面所成夹角,比较其在各序数椎体间及各年龄组间的差别。结果上终板倾斜角C5最大(8.85±0.98)°,C7最小(3.76±1.39)°,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43.14,P<0.01),下终板倾斜角C6最大(8.93±1.23)°,C7最小(3.81±1.43)°,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38.25,P<0.01);从40岁开始,椎体终板倾斜角增大,与较小年龄组有明显差异。结论C3~7椎体终板倾斜角各序数椎体间有较大差异,随年龄增长,该角度明显增大。
郭永飞陈德玉王良意徐建伟王新伟
关键词:颈椎影像学测量X线片外科
颈前路可调式融合固定器的研制及生物力学测试被引量:14
2004年
目的 :研制颈前路可调式融合固定器 ,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方法 :由医用钛合金材料制成颈前路可调式融合固定器。 3 2具小牛颈椎标本随机分成颈前路可调式融合固定器组 (AC AFF)、钢板髂骨组 (AI)、钢板钛网组 (AT)及对照组 ,测量每组标本在受到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及侧屈载荷状态下的位移、应变及强度变化。结果 :当颈椎处于轴向压缩及前屈状态时 ,AC AFF组的应变小于AI组及AT组 ;在同样载荷的不同状态下 ,AC AFF组的位移比AI组和AT组小 ;三组的强度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加 ,以AC AFF组最强。结论 :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后经AC AFF或前路钢板固定后即刻稳定性明显增强 ,在轴向压缩及前屈运动状态下 ,AC AFF的稳定性优于前路钢板 ;在不同运动状态下 ,AC
王良意陈德玉郭永飞王新伟徐建伟王以进
关键词: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器生物力学
牛胸腰椎不同内植物的破坏载荷测试(英文)被引量:1
2004年
背景:胸腰椎椎体切除后的脊柱重建方法有多种,但不同内植物的破坏载荷评价并未受到广泛重视。目的:测试牛胸腰椎椎体切除后不同内植物重建的破坏载荷。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对象:实验在上海大学完成,21具小于6周的小牛胸腰椎标本,由上海光明牛奶厂提供。干预:标本随机分为对照组、髂骨植骨组、人工椎体替代组、髂骨植骨+前路钢板组、人工椎体+前路钢板组、髂骨植骨+椎弓根钉组及人工椎体+椎弓根钉等7组。以50N开始加载,直至标本破坏。主要观察指标:测量各标本在屈曲压缩状态下的最大破坏载荷。结果:正常小牛胸腰椎标本的极限载荷最高,平均为1050N,髂骨植骨组的最小,为80N,仅有原始标本的45%,单纯钛合金人工椎体组平均破坏载荷比髂骨植骨组高16%,附加前路钢板及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破坏载荷均高于单纯植入者。结论:不管是人工椎体还是髂骨替代其破坏载荷均小于原始标本,椎体重建的远期目标是融合而不是支撑。
王新伟陈德玉卢旭华郭永飞张涛赵定麟
关键词:内植物破坏载荷人工椎体椎弓根钉髂骨植骨
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前柱高度变化对功能改善率的影响被引量:24
2004年
目的:测量颈椎病前路减压撑开植骨融合术后颈前柱高度变化,探讨其对术后功能改善率的影响。方法:采用SigmaScanPro5软件包测量60例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颈椎X线侧位片的前柱高度,按40分法对其手术前后脊髓功能进行评分,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颈前柱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加,其高度增加的百分数与术后改善率呈显著相关性(r=0.76,P<0.01)。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撑开植骨固定融合技术可有效恢复颈前柱高度,从而提高颈椎病的功能改善率。
王良意陈德玉郭永飞徐建伟王新伟
关键词:内固定器椎体神经功能
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的原因分析被引量:46
2005年
目的:探讨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发生沉陷的原因及其对颈椎曲度和临床疗效的影响,并提出相应改善对策。方法:对24例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发生沉陷的病例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骨密度、钛网修剪及放置情况、钢板类型、终板处理情况等,JOA评分法评价手术前后及钛网沉陷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测量手术前后及钛网沉陷后颈椎曲度“D”值并行统计学比较。结果:钛网发生沉陷的原因主要为钛网修剪放置不当、终板刮除过多、术中过度撑开、骨密度下降、选用钢板不适当。术后JOA评分平均增加6.5分(P<0.01),颈椎曲度“D”值平均提高9.25±2.52mm(P<0.05),发生钛网沉陷后18例JOA评分平均增加1.8分,6例平均下降2.1分,“D”值视钛网沉陷发生部位的不同增减不一,但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对颈椎曲度和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通过合理修剪、放置钛网并使用垫片、椎间适度撑开、保留相邻终板、选用全锁定钢板等措施,可有效防止术后钛网沉陷的发生。
郭永飞陈德玉徐建伟王新伟王良意何志敏陈宇袁文贾连顺
关键词:钛网植骨沉陷椎体次全切除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