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SH027)
- 作品数:7 被引量:89H指数:5
- 相关作者:何宏光楚永生杨鹏程周应恒陆凯旋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审计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海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的农地释放效益评价
- 2014年
- 农地释放效益评价能够较明确地衡量不同地区农地释放的综合效益,有利于判别释放过程中多方面评价指标下的各地区优劣程度。在具体诠释农地释放概念的前提下,以三峡生态屏障区农地释放为例,对4个县(区)的实际农地释放效果进行效益评价,通过建立优先关系矩阵,利用模糊一致矩阵相关理论与特点,将待评价的各地区在每一评价指标层次下的优劣程度定量地描述出来;利用模糊一致矩阵法对三峡生态屏障区农地释放效益进行较科学与合理的评价,有效避免人为评价主观因素的干扰,评价结果基本与调查事实相符。
- 王晨
- 关键词:模糊一致矩阵
- 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征收补偿被引量:9
- 2014年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也有利于预防土地腐败,促进社会和谐。在具体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做好农村集体土地的确权工作,规范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实行城乡土地同价同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并要有效地解决征收制度对农村土地市场秩序的威胁,进一步完善土地补偿保障机制。
- 何宏光
- 关键词: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土地征收补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公共利益土地制度改革
- 伦理文化变迁与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嬗变创新被引量:41
- 2014年
- 家庭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儒家养老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几千年农业经济文明下形成的传统养老伦理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种养老的道德文化观念本身又内嵌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之中而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中国社会转型引发了生产方式、代际关系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也动摇了传统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和伦理文化根基。在社会文化变迁和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单一化的家庭养老保障供给主体和服务主体的价值理念已无法满足养老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探索并构建多元化供给主体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便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 任德新楚永生
- 关键词:农村家庭养老文化变迁
- 基于多维视角的国家审计与文化互动关系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国家审计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和扩展社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作为社会背景的整体文化也时刻对国家审计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社会文化孕育不同的审计制度,中国审计制度是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嵌入经济社会网络之中,其制度设计、运作模式、作用发挥等,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文化变迁的冲击。同时,国家审计在履行自身使命、介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通过对社会文化的批判与重构来推动公民对国家政治与文化的认同,从而最大程度上维护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 楚永生任德新
- 关键词:互动关系
-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声誉衰退及治理策略被引量:16
- 2014年
- 声誉是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经济实质,反映农产品质量及其它原产地特征;农产品地理标志声誉具有保障消费者权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效应;农产品地理标志具有公共物品特征,容易造成集体声誉的衰退与丧失;为了有效治理农产品地理标志声誉衰退难题,必须建立高效权威的管理制度,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增强农户安全生产意识与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整合和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
- 杨鹏程周应恒
- 关键词:农产品地理标志
- 新农村建设再反思与展望——新时期农村社会建设的路径探索被引量:11
- 2014年
- 新农村建设大致有城市化模式和乡土新农村模式两种,前者在当前最"成功",日渐占据主导话语权,但从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角度看城市化模式却有很多弊端,从城市社会发展的经验和现有成功的乡村建设案例日渐出现的问题看,有诸多继发问题。怎样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和反思已有乡村建设模式,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一种可能的农村建设模式显得极其重要。作者通过梳理农村社会发展的历程和厘清目前农村建设自身特点,面临的问题和根源,借鉴国内外的乡村建设经验,提出了针对性的注重内生力量的新农村建设路径。
- 何宏光
-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
- “村改居”适应性效率分析--以山东滕州J村为例被引量:7
- 2015年
- "村改居"是我国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其顺利实施有助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村改居"过程中面临着城乡管理体制的转换、集体资产改制、村民生产生活方式调整等诸多问题,新制度的适应性效率成为影响"村改居"能否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该文结合对山东滕州J村的调研,从制度供给、制度摩擦,以及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矛盾的角度,对"村改居"的适应性效率展开了分析,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 何宏光陆凯旋
- 关键词:村改居非正式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