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179019)
-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2
- 相关作者:顾牡刘波易亚沙陈鸿邓娇娇更多>>
-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纽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核科学技术更多>>
- 闪烁体与光子人工微结构被引量:4
- 2014年
- 在核医学成像、高能物理实验和核武器研究的推动下,人们对辐射探测系统中的闪烁体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把传统闪烁体与先进微纳光子学技术相结合,利用光子人工微结构对电磁波的调控作用,为实现闪烁体更高的性能提供新方法和新途径。文章介绍了近期国内外利用光子人工微结构提高闪烁体性能的研究进展,也对一些可能采用的方法进行了展望与分析,该研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然而初步研究结果已经显示出了诱人的发展前景。
- 刘波陈鸿顾牡易亚沙
- 关键词:闪烁体
- γ-CuⅠ晶体生长和红光发射的抑制机理被引量:1
- 2013年
- 以乙腈为溶剂、γ-CuⅠ粉末为原料,采用溶剂蒸发法,通过工艺优化,生长出了尺寸约为9mm×9mm×1mm的透明γ-CuⅠ闪烁晶体。卢瑟福背散射谱(RBS)实验结果表明,所生长的γ-CuⅠ晶体中铜和碘元素的比例分别为53.1和46.9mol%。在生长溶剂中掺入适量碘可提高γ-CuⅠ晶体中碘的比重,所获得晶体中铜和碘元素的比例被调整为50.4和49.6mol%。光致发光谱(PL)的结果表明,所生长的γ-CuⅠ晶体存在有410nm发射峰和720nm附近的宽发射带,掺碘后720nm的宽发射带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抑制,但同时也会在424和474nm处出现两个相对较弱的发射峰;X射线激发发射谱(XEL)显示,所生长的CuⅠ晶体存在有435nm发射峰和720nm附近的宽发射带,掺碘后720nm的宽发射带得到了较大抑制。综合掺碘前后γ-CuⅠ晶体的发射光谱可以发现:碘元素有助于抑制γ-CuⅠ晶体的红光发射,其原因来自于碘元素的体掺杂造成晶体中碘空位的减少,而非由晶体表面的吸附碘。
- 蔡祖旭顾牡刘小林刘波黄世明倪晨
- 关键词:晶体生长碘含量
- LuI_3闪烁晶体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赝势和平面波方法计算了新型闪烁晶体基质材料LuI3的结构特性和电子特性.计算结果表明:4.4eV附近有一个宽度约为0.2eV的窄带,主要是Lu的4f态;3.55—0eV之间的态组成了价带,这主要是I的5p态;2.44—12.35eV之间的态组成了LuI3的导带,这主要来源于Lu的5d态,其中还含有少量的Lu的6s态的贡献.在3.46eV处,Lu的6s态、4f态和I的5p态同时出现了尖峰,说明相邻的Lu原子的6s态,4f态与I原子的5p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出现了杂化峰.估算出LuI3晶体的理论光产额约为100000ph/MeV,主要得益于LuI3合适的带隙和能带结构.
- 邓娇娇刘波顾牡
- 关键词:第一性原理电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