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科研基金(2005050)
- 作品数:3 被引量:32H指数:3
- 相关作者:韩建明吴性江余超杨建芬曹建民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科研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生长抑素十四肽和八肽对门脉高压症患者肝内门体分流术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13
- 2007年
-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十四肽和八肽对门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和外周静脉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血管内皮素(ET-1)、胰高血糖素(GLU)、一氧化氮(NO)浓度变化。方法:采用两交叉设计对14例门脉高压症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患者经颈内静脉留置于门静脉内支架下方的导管,直接测静脉压,动态观察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同时检测IGF-1、ET-1、GLU、NO血浆浓度。生长抑素十四肽(6 mg/d)、生长抑素八肽(0.6mg/d)分别于TIPS术后24 h采用微量泵持续24 h经周围静脉输注。用药前及用药后8、24 h进行检测。结果:生长抑素十四肽和八肽用药前后门静脉压力最大差值分别为(9.4±1.0)cmH2O和(5.0±1.0)cmH2O,两者用药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生长抑素十四肽与八肽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IGF-1、GLU用药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NO、ET-1用药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生长抑素十四肽(6mg/d)、生长抑素八肽(0.6mg/d)均有降低门静脉压力的作用,但生长抑素十四肽的降压作用更为显著。两者用药后显著降低血中IGF-1、GLU浓度。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中IGF-1、GLU等激素的分泌和释放,降低肝的代谢,减少肝血流量,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
- 杨建芬吴性江黎介寿曹建民韩建明
- 关键词:门脉高压症生长抑素血流动力学
- 不同途径抗凝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2
- 2007年
- 目的:通过建立兔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研究不同途径抗凝、溶栓治疗兔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同时动态观察D-二聚体(DD)值变化对溶栓疗效判断的意义。方法:采用结扎法建立深静脉血栓模型,将3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A组:经患侧腘静脉置管抗凝溶栓;B组:经患侧股动脉置管抗凝溶栓;C组:经外周静脉系统抗凝溶栓。每组均给予尿激酶500U/(kg.h)、肝素钠10 u/(kg.h),微量泵静脉持续滴注24 h,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4、8、12、16、20和24 h测定血浆DD值。24 h后造影观察血管再通情况,并观察有无颅内出血、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给药后A、B、C三组的DD水平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A组在12 h达到高峰,24 h后恢复至溶栓前水平;B、C组均在20 h时达到高峰,随后出现下降,24 h后仍明显高于溶栓前水平。三组在治疗前D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4、8、12、20、24 h与B、C组相同时间点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两组在各相同时间点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造影:A组在24 h后造影有效率100%,B组有效率为50%C组比有效率为41.7%;A组与B组或C组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无颅内出血及肺栓塞表现。结论:经腘静脉导管直接抗凝、溶栓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近期治疗效果优于经外周静脉系统抗凝溶栓及经股动脉置管溶栓;动态观察DD值变化可以作为溶栓给药指导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 余超吴性江韩建明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D-二聚体
- 不同途径溶栓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通过建立兔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研究不同途径抗凝、溶栓治疗兔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同时动态观察D二聚体(DD)变化对溶栓疗效判断的意义。方法:采用结扎法建立深静脉血栓模型,将3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A组经患侧腘静脉置管抗凝溶栓,B组经患侧股动脉置管抗凝溶栓,C组经外周静脉系统抗凝溶栓。给予尿激酶500U/(kg·h),肝素钠10U/(kg·h),微量泵持续24h,分别于给药前,给药4、8、12、16、20、24h测定血浆DD值。24h后造影观察血管再通情况。结果:A、B、C组在给药后DD水平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A组在12h达到高峰,24h后恢复至溶栓前水平,B、C组均在20h时达到高峰,随后出现下降,24h后仍明显高于溶栓前水平。3组在治疗前DD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在4、8、12、20、24h与B、C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B、C两组在各相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血管造影,A组在24h后造影全部通畅,有效率100%,B组有效率为50%,C组有效率为58%,A组与B组或C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B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腘静脉导管直接抗凝、溶栓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近期治疗效果优于经外周静脉系统抗凝溶栓及经股动脉置管溶栓;动态观察DD变化可以作为抗凝、溶栓的给药指导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 余超吴性江韩建明
-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抗凝D二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