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06DFB31430)

作品数:19 被引量:56H指数:5
相关作者:朱平蔡鹏刘红星张英童春容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市道培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3篇细胞
  • 10篇白血
  • 10篇白血病
  • 8篇基因
  • 6篇淋巴
  • 5篇突变
  • 4篇淋巴细胞
  • 4篇免疫
  • 4篇抗原
  • 3篇蛋白
  • 3篇增多症
  • 3篇细胞增多
  • 3篇急性
  • 3篇发病
  • 2篇蛋白质
  • 2篇蛋白质类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性疾病
  • 2篇血小板

机构

  • 18篇北京大学第一...
  • 10篇北京市道培医...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武警总医院
  • 1篇吉林医药学院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顺义区...

作者

  • 17篇朱平
  • 8篇蔡鹏
  • 7篇刘红星
  • 6篇童春容
  • 6篇张英
  • 5篇王赫
  • 3篇达万明
  • 3篇李绵洋
  • 3篇顾江英
  • 3篇滕文
  • 2篇邢海洲
  • 2篇林跃辉
  • 2篇欧媛
  • 2篇刘静
  • 2篇王红霞
  • 2篇张弦
  • 2篇康蕊
  • 1篇袁谷
  • 1篇卜定方
  • 1篇祝毓琳

传媒

  • 6篇中国实验血液...
  • 4篇中华检验医学...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武警医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 1篇中国医药生物...

年份

  • 2篇2011
  • 6篇2010
  • 7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伊玛替尼治疗变异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鉴定1例Ph染色体阳性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AMLL)患者携带的变异型BCR/ABL融合基因,观察伊玛替尼治疗的疗效。方法联合使用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和基因分析确定患者的变异型BCR/ABL融合基因,使用伊玛替尼治疗并定量检测该融合基因。结果患者人院时检查Ph染色体阳性,荧光定量PCR未见BCR/ABL融合基因。形态学检查原始粒细胞比例0.66,免疫分型发现髓系和B系两群幼稚细胞。患者经化疗和骨髓移植疗效不佳,进一步检测发现新的变异型BCR/ABL融合基因(GenBank:EF423615),该融合蛋白较常见的BCR—ABL b2a2型缺失10个氨基酸并伴H893Q变异。遂用伊玛替尼治疗并迅速获得缓解,变异型融合基因表达量逐渐降低,5个月后转阴性。治疗中患者曾停药,变异型融合基因转为阳性,再次用药后又转为阴性。现患者已持续缓解12个月,生存状况良好。结论变异型BCR/ABL融合基因可能和患者的特殊临床表现有关,使用伊玛替尼治疗获得了很好的疗效。
刘红星曹星玉童春容吴彤王彤范桥珍伍平张弦蔡鹏朱平
关键词:融合蛋白质类
PRAME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本研究检测黑色素瘤优先表达抗原(PRAME)基因在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中的表达及其与病情发展的相互关系。用建立的检测PRAME基因的SYBR Green I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Q-RT-PCR)方法,对5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43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9例、其它类型的白血病3例)的骨髓样本进行PRAME基因表达情况的检测。同时选择7例非恶性血液疾病患者的骨髓样本和8例正常人外周血样本作为阴性对照,并用白血病细胞系K562作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3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检测出不同水平的PRAME基因表达,在其余2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及15例对照样本中均未检测出PRAME基因,总阳性率64%,两组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5)。在35例PRAME基因阳性表达的患者中,AML28例,阳性检出率为65%,其中以M3、M4和M2亚型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分别为90%、70%、67%;ALL5例,阳性检出率为56%。在31例融合基因阳性患者中,PRAME基因阳性患者为23例,而在24例融合基因阴性患者中,PRAME基因阳性患者达到12例。比较各种临床因素与PRAME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未发现明显相关。短期观察5例PRAME基因阳性表达的患者显示出经化疗达到完全缓解(CR)后,患者PRAME基因表达均转阴,下降水平为63-23921/106×GAPDH拷贝。长期观察1例M3患者显示化疗后PRAME基因水平逐渐下降并转阴,患者至今仍处于CR状态。结论:PRAME基因在65%的急性白血病中呈阳性表达,其中以M3、M4和M2亚型最常见,在正常个体和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中不表达。不同白血病个体之间PRAME基因表达水平不同,随病情缓解其表达水平降低或转阴。PRAME基因可以成为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的一种分子标志。
祝毓琳刘静朱平杜金伟张英顾江英
关键词:PRAME急性白血病基因表达
基因枪转染IgHV1-GM-CSF基因在树突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基因枪颗粒轰击转染人树突细胞(DC)的方法,以及基因枪转染基因疫苗质粒IgHV1-GM-CSF/pcDNA3.0在DC中的表达。方法利用Ficoll密度梯度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贴壁方法获取单核细胞作为DC前体,在重组GM-CSF和IL-4的支持下诱导培养为用于转染的未成熟DC(i mDC);制备人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可变区家族的框架区基因疫苗质粒和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质粒(pEGFP)。设定不同的转染条件,采用基因枪方法将pEGFP质粒转染入DC,荧光显微镜下分别计数绿色荧光阳性细胞数和细胞总数,计算转染率;台盼蓝染色计数活细胞,计算细胞存活率;比较基因枪、脂质体及电转染3种方法的转染效率。以基因枪方法在最佳条件下将IgHV1-GM-CSF/pcDNA3.0及pEGFP质粒共转染DC,提取细胞RNA,RT-PCR方法检测IgHV1-GM-CSF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GM-CSF的表达。结果选择基因枪转染的优化条件为:转染压力120psi、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浓度0.02mg/ml、微载体负载量(MLQ)0.5mg金/子弹、DNA负载率(DLR)1.5μg质粒DNA/子弹。基因枪转染的效率为10.5%±2.4%(n=3),电转染方法为45.2%±5.6%(n=3),而脂质体方法只有个别DC表达荧光蛋白,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因枪方法转染的DC能够保持其特殊细胞形态,细胞表面标志在转染中无明显变化,而电转染后细胞大量死亡。应用基因枪转染方法,基因疫苗质粒IgHV1-GM-CSF/pcDNA3.0在DC中得到瞬时表达。结论基因枪颗粒轰击可使基因疫苗在DC中成功表达,是临床细胞免疫治疗中DC转染的一种可行选择。
李绵洋朱平王红霞蔡鹏达万明
关键词:树突细胞转染
淋巴细胞输注与淋巴瘤和白血病免疫治疗被引量:1
2010年
进入21世纪以来,淋巴细胞输注在淋巴瘤、白血病,特别是淋巴细胞增殖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 成就.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或动员后淋巴细胞输注(DLI/DSI)为移植后复发患者提供了再次缓解的契机,CIK/DC-CIK细胞免疫治疗有非MHC限制性抗肿瘤活性,人工合成肿瘤抗原激活的"CTL"细胞治疗有肿瘤特异性靶向杀伤效应,TCR转基因制备抗肿瘤淋巴细胞为治疗提供了新途径.作者建立的母体淋巴细胞输注(NIMA)疗法既发挥抗瘤/病毒活性,又避免了HLA不合的免疫屏障.
朱平童春容邢海洲
关键词:白血病淋巴瘤淋巴细胞输注
多重位点特异性PCR检测骨髓增殖性疾病五种JAK2基因突变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检测多种朋也基因突变的多重位点特异性PCR方法,并探讨其对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建立同时检测JAK2 V617F突变和JAK2 exon12中K539L(包括2种基因突变)、N542-E543del和E543-D544del突变的多重位点特异性PCR方法。对115例MPD患者进行检测,包括6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43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和11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MF)患者。结果建立的PCR方法可以同时检测上述5种朋怨基因突变,可以检测出1%的JAK2 V617F突变型等位基因,对其他几种突变可检测出0.1%的突变型等位基因。在61例PV患者中,检测出JAK2 V617F突变56例JAK2 exon12突变3例;在43例ET患者中,检测出JAK2 V617F突变27例,未检测到JAK2 exon12突变;在11例MF患者中,检测到JAK2 V617F突变6例,未检测到JAK2 V617F突变。3例JAK2 exon12突变的患者临床表现为血红蛋白增多,内源性红系集落生成阳性,但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不明显,不伴脾肿大。结论多重位点特异性PCR方法检测灵敏度高,可联合检测5种JAK2基因突变,能有效提高突变检出率。
刘红星童春容蔡鹏唐桂荣张弦滕文王赫张英朱平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疾病JANUS激酶2突变聚合酶链反应
白血病NPM1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的临床适用性比较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分析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NPM1(nucleophosmin)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对比3种常用检测方法的临床适用性。方法随机选择54份AML患者的冻存骨髓细胞标本,提取DNA后PCR扩增NPM1基因第12外显子,分别进行PCR-毛细管电泳、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和直接测序检测。FLT3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的检测采用FLT3PCR产物分别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和PCR-毛细管电泳检测。结果7例AML患者发现NPM1基因突变,其中5例为常见的A型突变,即960bp处插入TCTG4个碱基;1例为D型突变,即960bp处插入CCTG4个碱基;另1例为新发现的1种突变,在958bp处丢失TGGCAGTG8个碱基,插入GCCCGCGGTTTA 12个碱基。3种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检出率均为100%。毛细管电泳检测NPM1基因突变更快速可靠,且可同时检测FLT3-ITD突变。DHPLC的分辨率受实验因素的影响较多。直接测序步骤相对繁琐,而且有杂合子基因序列误读的可能性。结论AML存在一种NPM1基因的958bp位点12个碱基置换的基因突变;AML的NPM1基因突变临床检测采用PCR-毛细管电泳法更方便。
邹积艳朱平刘红星张英王赫蔡鹏卜定方
关键词:白血病髓样核蛋白质类突变色谱法高压液相
表达特定免疫球蛋白可变区抗原的人B细胞系建立和其生物学特征
2010年
目的建立表达特定免疫球蛋白可变区抗原的人B细胞系。方法在29例EBV转化B淋巴细胞建立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系中,PCR-SSP方法检测HLA-A*0201表达的细胞系,将表达HLA-A*0201的细胞系通过有限稀释培养方法获得单克隆细胞系ZP-1。分别用PCR方法、流式细胞仪和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细胞IgHV家族、细胞表面免疫表型CD分子和染色体核型表达。结果 HLA-A*0201(+)的细胞,经单克隆化培养后获得3个细胞克隆,将其中之一命名为ZP-1。PCR检测显示ZP-1细胞表达IgHV3家族;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ZP-1细胞表达CD19、lambda链等B细胞免疫表型;核型分析结果显示,ZP-1细胞为正常女性染色体结构。结论成功获得表达特定免疫球蛋白可变区抗原的人B细胞系,为研发B细胞相关疾病的疫苗和分子靶向药物提供良好的实验基础。
刘辉朱平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类疫苗
MHC五聚体方法检测基因疫苗体外诱导的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
2010年
目的 探讨MHC五聚体方法检测在体外用抗B细胞淋巴瘤基因疫苗(简称基因疫苗)刺激PBMC生成抗原特异性CTL的效率.方法 用于细胞培养的4份血液标本来自2例B淋巴细胞肿瘤患者(1例为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另1例为毛细胞白血病患者)和2名健康对照者.分别检测上述标本中PBMC受基因疫苗刺激后CTL生成情况.PBMC贴壁培养获得DC前体,在重组细胞因子GM-CSF和IL4的支持下诱导培养DC,采用基因枪方法将基因疫苗质粒导入DC,RT-PCB方法检测转染后细胞IgHV1-GM-CSF mRNA的转录,ELISA方法检测细胞因子GM-CSF的表达,并验证转染是否获得有效表达.转染后的DC再与从PBMC中获得的淋巴细胞共培养,诱导抗原特异性的CTL;共进行2次DC刺激,共计培养24 d,分别在培养前、培养第7天、第17天及第24天收获培养细胞,培养分为转染基因疫苗组和转染对照质粒组,流式细胞术分析培养细胞中CD3+ CD8+细胞亚群的水平;用针对基因疫苗抗原肽抗原表位的MHC五聚体荧光抗体检测CTL产生水平.结果 基因枪颗粒轰击方法转染DC后,RT-PCR结果显示转染得到了表达;转染基因疫苗组的DC中GM-CSF含量为(28±6)ng/106个细胞,而转染对照质粒组的DC中GM-CSF含量为(10±3)ng/106个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91,P〈0.01).分析培养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CD3+CD8+细胞亚群比例明显增加,转染对照质粒组在培养前、培养第7天、第17天和第24天的比例分别为(34.24±2.72)%,(46.06±3.08)%,(65.34±4.26)%,(73.86±4.85)%,而在转染基因疫苗组,其比例分别为(32.28±2.08)%,(45.32±3.81)%,(63.37±4.21)%,(75.01±3.20)%.两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培养不同时间点的CD3+CD8+细胞亚群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培养时间=176.966,P〈0.01),但转染因素本身对其产生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转染因素=0.657,P〉0.05).MHC五聚体检测结�
李绵洋朱平王成彬王红霞潘玉玲丛玉隆达万明
关键词:疫苗T淋巴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I类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JAK2V617F突变负荷与临床特征相关性被引量:8
2009年
为分析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患者JAK2V617F突变负荷和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90例初诊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MPD)患者(包括47例PV和43例ET)外周血标本中JAK2V617F突变基因负荷,统计分析JAK2V617F负荷和患者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突变阳性的ET患者中JAK2V617F负荷(0.209±0.192)较PV患者中(0.441±0.270)低(p=0.028)。在PV和ET患者中JAK2V617F负荷和患者外周血中血红蛋白(PV∶R=0.518,p<0.001;ET∶R=0.528,p=0.005)、红细胞压积(PV∶R=0.510,p<0.001;ET∶R=0.524,p=0.005)和白细胞计数(PV∶R=0.584,p=<0.001;ET∶R=0.471,p=0.013)都呈正相关。在PV患者中,JAK2V617F突变负荷和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354,p=0.020);但在ET患者中,JAK2V617F负荷和血小板计数无明显相关性(R=0.233,p=0.242)。结论:在PV患者和ET患者中,JAK2V617F突变负荷和患者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白细胞计数都呈正相关。在PV患者中,JAK2V617F负荷和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而在ET患者中JAK2V617F负荷和血小板计数无明显相关性。
刘红星童春容蔡鹏滕文王赫张英朱平
关键词:JAK2V617F突变荧光定量PCR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vWF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发病的关系被引量:3
2010年
最近发现,不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减少会造成血管性血友病,而且vWF水平增加也会造成各种血栓性疾病。vWF水平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不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型的人群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尽相同;不同血型的个体vWF表达水平也不同。环境因素也可影响血浆vWF水平。了解vWF基因的启动子、外显子和内含子区域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有助于临床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本综述讨论vWF基因的启动子、外显子和内合子区域SNP与血栓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袁忠海朱平
关键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基因多态性血栓性疾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