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790089)
- 作品数:12 被引量:531H指数:9
- 相关作者:李波张俊飚田云姜霞李俊杰更多>>
- 相关机构: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条件及路径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深圳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文章阐述了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深圳市经济基础雄厚、产业规模强大、资源基础较好、政策支持力度较大,创新优势独特,但是资金来源单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最后,文章从强化科技创新、扩大融资渠道、完善人才培养政策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姜霞姜平
-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 经济增长与农业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被引量:46
- 2012年
- 研究首先基于农业投入与生产视角的6个主要方面碳源,测算了1993-2008年我国农业生产活动所导致的碳排放量,分析发现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分别年均增长率为4.08%、2.38%,但环比增速总体上处于阶段性下降态势。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灌溉、翻耕等导致碳排放年均递增率分别为3.45%、4.65%、7.20%、4.77%、1.22%、0.38%。进一步综合运用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我国经济增长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农业碳排放总强度,以及经济增长与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翻耕等5类碳源导致的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人均GDP每增加1%,农业碳排放总强度与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翻耕等碳源的碳排放强度分别增加1.72%、1.61%、1.18%、0.40%、2.48%和1.31%。最后,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李波
- 关键词:经济增长农业碳排放
- 民族地区农地利用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58
- 2012年
- 农地生产和利用所导致碳排放大幅增加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基于农地利用的6个主要方面碳源,测算分析表明,1993-2010年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和新疆等民族地区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速分别为8.59%,4.09%,3.04%,5.48%,8.20%,2.06%,6.63%和6.95%。进一步通过LMDI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效率因素、结构因素以及人口规模因素对碳排放以抑制作用为主,但效果不明显且区域间差异较大;而农业经济水平则对农地利用碳排放具有较强推动作用,与1993年相比,1994-2010年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和新疆分别累计产生了207.79%,152.55%,71.83%,166.77%,192.40%,35.41%,269.78%和176.45%的碳增量。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农地利用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 李俊杰
- 关键词:农地利用碳排放LMDI模型
- 基于我国农地利用方式变化的碳效应特征与空间差异研究被引量:49
- 2012年
- 农地利用变化既是重要的碳源,同时也是最主要的碳汇。碳效应测算分析表明,1993—2008年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强度年均分别增长4.08%、2.38%;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灌溉、翻耕等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年均分别递增3.45%、4.65%、7.20%、4.77%、1.22%、0.38%。2000—2008年林地碳汇量增长3.19%,而草地碳汇则呈现微弱的递减态势。农地利用方式变化的碳效应来看,2001—2008年我国因生态退耕产生碳汇年均递减45.16%,由于建设占用所引发碳排量年均递增2.23%。农地利用变化的碳效应区域差异,生态退耕碳汇效应最大是河北,最小的是黑龙江;因建设占用耕地导致碳排放效应最为显著的是江苏,最小为西藏。
- 李波张俊飚
- 关键词:农地利用生态退耕
- 湖北省农地利用碳排放时空特征与脱钩弹性研究
-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翻耕、稻田6个主要方面的碳源,测算了湖北省1995—2009年及其地、市、州2008年的农地利用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自1995年以来,湖北农地利用碳排量总体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
- 张俊飚田云李波
- 关键词:农地利用碳排放
- 文献传递
- 基于投入视角的我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研究被引量:74
- 2012年
- 笔者基于投入视角,测算分析发现,1993年~2008年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分别年均增长4.08%和2.38%;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灌溉、翻耕所导致碳排放年均递增3.45%、4.65%、20%、77%、22%、38%,且区域差异特征7.4.1.0.明显。测算分析表明,1994年~2008年我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呈现弱脱钩、扩张连接和扩张负脱钩,以扩张连接和扩张负脱钩为主。从主要农业省区的脱钩弹性来看,江苏、湖北、湖南等3省以强脱钩、弱脱钩、扩张连接为主;山东、广西等2省以强脱钩、弱脱钩为主;黑龙江、河南、河北、安徽、广东、四川等6省多种弹性特征并存。
- 李波张俊飚
-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
- 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强度估算及其分析被引量:20
- 2012年
- 粮食主产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国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科学地把握当前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强度、区域差异及成因是合理构建农业碳减排政策体系、实现农业碳减排的重要前提。本文首先基于8方面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农业碳排强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湖南、山东、湖北农业碳排强度居前三位;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则位于后三位。在此基础上,构建农业碳排效应区域差异评价矩阵,对13个地区进行聚类,结果显示,湖南、江西、河南、安徽4省属于"高强度—低效益"地区;湖北、江苏、山东3省属于"高强度—高效益"地区;四川、河北2省属于"低强度—低效益"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4省区属于"低强度—高效益"地区。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展开讨论。
- 田云张俊飚李波
-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
- 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动态演化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把握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面源污染关系的动态演化过程,是制定农业可持续政策重要理论依据。基于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耦合模型,对我国历史中长期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动态耦合评价,结果发现:1985~2008年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加剧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经济增长,但是这种矛盾尚不剧烈,并且从趋势上看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胁迫性逐年弱化。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得出应该进一步加大循环农业、两型农业、低碳农业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力度等政策启示。
- 李波张俊飚
-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经济增长
- 中国农业低碳竞争力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7
- 2013年
- 科学评价当前中国农业低碳区域竞争力现状是合理制定碳减排政策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文中首先基于10方面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31个省(市、区)的农业低碳竞争力展开分析。研究表明:西藏、青海、贵州综合竞争力居于全国前三位;福建、上海、湖南则位于后三位。进一步,构建农业低碳综合竞争力评价矩阵,对31个省区进行聚类,结果显示,黑龙江、内蒙古等6地属于"低排放-高效益"地区;西藏、青海、贵州等9地属于"低排放-低效益"地区;浙江、河北、北京等9地属于"高排放-高效益"地区;四川、广西等7地属于"高排放-低效益"地区。
- 田云张俊飚李波
- 关键词:农业低碳竞争力
- 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测算、时空比较及脱钩效应被引量:318
- 2012年
- 本研究基于农地利用、稻田、牲畜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等四方面16类主要碳源,测算了我国1995年-2010年期间以及31个省(市、区)2010年的农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①2010年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为28673.23万t,较1995年增加了12.31%。其中,农地利用、稻田、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所导致的碳排放量分别占农业碳排总量的34.29%、42.48%、17.77%和5.46%;分阶段来看,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下降-上升"的三阶段变化特征;②横向来看,区域差异明显:农业碳排放总量,排在前10位的地区占全国农业总排放的59.61%,而排在后10位的地区仅占全国8.33%,传统农业大省尤其粮食主产省区是我国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基于碳排放比重差异,将31个地区划分为了稻田主导型、农地利用主导型、牲畜肠道发酵主导型、复合因素主导型等四种不同结构类型;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即西部>中部>东部。在此基础上,运用Tapio脱钩模型对我国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以弱脱钩和强脱钩为主,说明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碳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 田云张俊飚李波
-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