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MKS1123)

作品数:6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饶志华刘定禹罗贤娇施伟佳更多>>
相关机构:景德镇陶瓷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哲学宗教
  • 3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主义
  • 4篇马克思主义
  • 3篇内在逻辑
  • 3篇逻辑
  • 3篇马克思主义中...
  • 1篇第一代领导集...
  • 1篇中共
  • 1篇中共第一代领...
  • 1篇马克思主义分...
  • 1篇分配观
  • 1篇挫折

机构

  • 6篇景德镇陶瓷学...

作者

  • 4篇饶志华
  • 3篇刘定禹
  • 2篇罗贤娇
  • 1篇施伟佳

传媒

  • 1篇理论导刊
  • 1篇兰州学刊
  • 1篇鞍山师范学院...
  • 1篇胜利油田党校...
  • 1篇中共南昌市委...
  • 1篇常熟理工学院...

年份

  • 6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分配观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2011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分配观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的社会主义分配观。进入21世纪以来,胡锦涛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分配观。马克思主义分配观中国化的进程,始终贯穿着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发展、全局与局部、过程与目标相统一的内在逻辑。深入探讨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分配观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对于破解当今中国社会分配难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刘定禹饶志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内在逻辑
论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作用被引量:1
2011年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各界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基本问题,历经了四次大的争论。这一次又一次的争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命题的提出以及经验的积累,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形成以及大众化都起了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的社会资源。
罗贤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时期马克思主义分配观中国化的挫折及启示
2011年
马克思主义分配观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客观形势、理论局限、体制因素及领导者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建国以来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时期经历了两次重大挫折。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分配观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结合起来。
饶志华施伟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分配观挫折
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被引量:1
2011年
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四次大争论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阶段的理论成果无不是社会各界围绕着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而展开的思想理论交锋、争论的结果。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的社会资源,它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罗贤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分配观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2011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分配观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的社会主义分配观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分配观。马克思主义分配观中国化的进程,始终贯穿着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发展、全局与局部、过程与目标相统一的内在逻辑。深入探讨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分配观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对于破解当今中国社会分配难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饶志华刘定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分配观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2011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分配观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的社会主义分配观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分配观。马克思主义分配观中国化的进程,始终贯穿着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发展、全局与局部、过程与目标相统一的内在逻辑。深入探讨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分配观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对于破解当今中国社会分配难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饶志华刘定禹
关键词:内在逻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