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1107)
- 作品数:44 被引量:111H指数:7
- 相关作者:刘平陈小红刘新宽何代华马凤仓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理工大学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化学工程冶金工程更多>>
- P对HAl77-2铝黄铜耐腐蚀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为提高HAl77-2铝黄铜在海水和工业冷却水中的耐蚀性,添加微量的P制成合金。运用电化学工作站、金相显微镜、SEM、EDS等设备通过极化曲线分析、脱锌层深度、观察脱锌层形貌、能谱分析,研究了P元素的添加对铝黄铜合金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铝黄铜中加入P极大地提高铝黄铜的极化电阻,从而减小了腐蚀电流,减缓了腐蚀的进行;P可显著提高铝黄铜的耐脱锌腐蚀性能。
- 俞梦冰刘新宽刘平陈小红梅品修马凤仓李伟何代华张柯
- 关键词:铝黄铜磷耐腐蚀性电化学腐蚀
- 不同成分铜铁合金组织与性能变化研究被引量:8
- 2018年
- 利用高频反应炉制备了铸造铜铁合金,并进行热锻,采用金相显微镜、数字导电率测试仪、XRD、SEM、EDS等设备研究了其显微组织、导电性、力学性能等。另外,通过DIL和PPMS分析了不同铁含量铜铁合金的热力学性能以及磁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铜铁合金的热膨胀系数、抗拉强度、屈服强度、饱和磁感应强度随着铜铁合金中铁含量的增大而增大,而导电性随着铁含量的增大而降低。当铁含量为15%时,铜铁合金的磁矫顽力、剩余磁化强度达到最大值;铁含量为10%时剩磁比达到最大。
- 张盼刘平刘新宽陈晓红何代华马凤仓李伟张柯
- 关键词:热锻磁性
- 铜铝高频感应焊接工艺的探究被引量:3
- 2017年
- 运用新型感应加热工艺,通过固-液-固相复合法制备铜/铝复合材料.由于加热功率和加热时间会影响结合层厚度的形成,根据感应加热原理及其焊接过程中焊接速度快、铝融化温度高以及铜铝材料紧密接触等特点,对已有焊接设备进行改进.使用直径为0.1 mm、可耐高温的镍铬-镍硅(NiCr-NiSi)表面瞬态热电偶对铜铝接触面之间的温度进行测量,设计与制造了加热时间控制器及热电偶测温装置,得到在焊接过程中不同感应加热功率条件下加热温度与加热时间之间的工艺曲线,得知铜铝运用感应加热工艺进行焊接时,不同加热功率对应不同的加热时间,感应加热功率越大,加热速率越大,所用加热时间越少;当感应加热功率为12.63kW、加热时间为24s时,所制备的铜铝复合材料结合层效果最佳.
- 王艳艳刘平刘新宽王子延王冰曹凯
- 关键词:高频感应焊接表面热电偶工艺参数
- 高强度镀锌钢丝表面硬度与扭转性能关系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对高强度镀锌钢丝的扭转性能和拉拔钢丝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进行研究。力学性能分析表明:扭转性能好的拉拔钢丝的强度和塑性相比扭转性能差的拉拔钢丝无较大差别,然而扭转性能好的拉拔钢丝表面显微硬度比扭转性能差的拉拔钢丝低,波动相对也较平稳。微观组织研究表明:扭转性能差的拉拔钢丝表层组织无半脱碳是其表面硬度较高的主要原因。
- 乔亚楠刘新宽刘平陈小红高加强王军艺
- 关键词:镀锌钢丝脱碳
- 铜热浸镀铝的组织与性能被引量:10
- 2015年
- 采用一浴法对铜进行了热浸镀镀铝试验,热浸镀时间为8s,热浸镀温度为690~740℃。研究了热浸镀温度对Cu/Al复合材料组织、导电性能及结合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偏光显微镜(PM)观察双金属结合界面金相组织形貌,用能谱仪(EDS)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用X射线衍射仪(XRD)进行物相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热浸镀温度的升高,Cu/Al复合材料导电性能迅速降低;结合性能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热浸镀温度为710℃、热浸镀时间为8s的条件下,Cu/Al复合材料过渡层的金属间化合物晶粒比较小而且分布较均匀,相比温度升高获得的粗大晶粒而言更有弥散强化优势,并且有利于应力的缓解释放,此时Cu/Al复合材料结合强度最高,达到了最大的16MPa,过渡层内形成了良好的结合界面;Cu/Al复合材料界面主要生成了CuAl2,CuAl,Cu9Al4,K3AlF6等化合物,但金属间化合物过多会对缺陷比较敏感,易产生裂纹,严重影响Cu/Al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和结合性。Cu/Al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为Cu/Cu-Al化合物+Cu基固溶体/Al-CuAl2共晶组织+Cu-Al化合物+Al基固溶体/Al。
- 王征刘平刘新宽陈小红何代华马凤仓
- 关键词:铜铝热浸镀导电性能
- 三维互通CNTs/Cu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
- 2020年
- 对CuCr合金粉末固溶时效处理之后进行预烧结,得到CuCr预压块。以此预压块为基底,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工艺和放电等离子烧结(sparking plasma sintering, SPS)工艺成功制备了三维互通的碳纳米管/铜(carbon nanotubes/Cu, CNTs/Cu)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拉曼光谱仪等表征碳纳米管的微观组织结构,利用微拉伸试验机测试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Cr作为催化剂,对碳纳米管的形貌影响很大,碳纳米管的质量也会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产生影响。当Cr的质量分数为0.6%时,碳纳米管在铜基体表面均匀分布,CNTs/Cu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经SPS烧结和轧制之后,复合材料的导电率和屈服强度分别达到了82.4%IACS和349 MPa,断裂伸长率高达6.4%,这是由于CNTs的加入,起到了第二相强化的作用,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吴湾湾刘平陈小红付少利周洪雷
- 关键词:碳纳米管铜基复合材料催化剂
- 反应参数对以Cr/Cu为催化剂化学气相沉淀所制备CNTs/Cu复合粉末形貌的影响(英文)
- 2015年
-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Cr/Cu复合粉体催化剂,并用化学气象沉淀法(CVD)原位合成CNTs/Cu复合粉末。利用SEM,TEM和Raman光谱分别对其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化学气相沉淀法,使用10 wt%Cr/Cu的催化剂,在混合气体(Ar/H2/C2H4)流量2450/300 m L/min下,于1073 K温度生长30 min,可以得到优质、结晶良好的CNTs/Cu复合粉末。
- 王帅刘平陈小红刘新宽李伟马凤仓何代华
- Cu-Al异种材料的感应加热焊接及其工艺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利用感应加热原理,使用功率为0~60kW且连续可调的高频感应加热设备,完成Cu-Al合金板材的焊接,研究焊接件的界面形貌、元素分布及界面物相分析.分析加热电流和加热时间对界面形貌和结合强度的影响.采用ZWICK-Z050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界面结合强度,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观察界面形貌,用X射线衍射仪进行物相分析.结果表明:界面中间化合物主要为Al_2Cu,Cu_9Al_4和CuAl相,其中Cu侧主要是Cu_9Al_4和CuAl相,Al侧主要是Al_2Cu相;随着加热电流的增大或加热时间的延长,Cu-Al界面结合层由不平整变为平整,且宽度逐渐增大,同时Cu-Al界面结合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感应加热焊接试样界面结合强度可达53MPa,结合良好.
- 王冰刘平刘新宽王子延王艳艳陈小红刘小稚
- 关键词:结合层
- 铪与铜钎焊接头的组织与强度被引量:9
- 2014年
- 采用72Ag-8Cu钎料对铪与铜进行了真空钎焊试验,钎焊温度为820~920℃,保温时间为1~45min。研究了钎焊温度与保温时间对Hf/72Ag-8Cu/Cu钎焊接头组织和强度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钎焊接头组织形貌,用能谱仪(EDS)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用X射线衍射(XRD)进行物相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钎焊温度的升高与保温时间的延长,接头剪切强度先升高后降低;在钎焊温度为840℃、保温时间为15min的真空钎焊条件下,钎缝中的各相分布均匀,且尚未粗化,相比温度升高和保温时间延长获得的大块连续状相而言更有分布优势,起到了弥散强化的作用,并有利于应力的缓解释放,此时剪切强度最高,达到了最大的201MPa,钎缝内形成了良好的结合界面;钎焊接头界面生成了Cu5,Hf4,Cu。Hf3金属间化合物,但Cu,Hf化合物过多会对缺陷比较敏感,易产生裂纹,降低接头强度;Cu-Hf化合物过少导致没有形成良好冶金结合;因此,钎焊温度过高或过低,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对接头强度都不利。接头的界面结构为Hf/Cu-Hf化合物+Hf基固溶体/Hf基固溶体+Ag-Cu共晶组织+Cu-Hf化合物+Cu基固溶体/Cu。
- 路希龙刘平刘新宽陈小红何代华马凤仓
- 关键词:铪铜钎焊
- 新型Al-Mg-Si-RE合金的热变形行为被引量:3
- 2022年
- 设计制备了4种不同Mg/Si比并添加稀土元素Ce、Er、Zr和B的新型Al-Mg-Si合金,并研究了其显微组织与导电率及抗拉强度。然后以一种优化成分的Al-Mg-Si-RE合金为研究对象,通过Gleeble-3500热模拟机进行热压缩试验,研究了变形温度为300~450℃,应变速率为0.001~1 s^(-1)时该新型合金的热变形行为。通过试验数据构建该合金的本构方程和热加工图,通过光学显微镜研究显微组织的演变。结果表明,当Mg/Si比为1.4时,该合金具有优异的性能,该合金流变应力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应变速率的增大而增大。计算得到该合金的热变形激活能为176.188 kJ/mol,所得本构方程对该合金的流变行为具有指导作用。由热加工图可知,该合金适宜在变形温度为300~320℃,应变速率为0.001~0.015 s^(-1)或变形温度为430~450℃,应变速率为0.001 s^(-1)或1 s^(-1)附近的条件下进行热加工。
- 任钰鹏刘平陈小红周洪雷梁晓飞
- 关键词:热压缩本构方程热加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