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1AA10A104)

作品数:213 被引量:1,474H指数:21
相关作者:孙万仓刘自刚方彦武军艳田建华更多>>
相关机构:甘肃农业大学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9篇农业科学
  • 14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95篇油菜
  • 98篇甘蓝型
  • 97篇甘蓝
  • 91篇甘蓝型油菜
  • 53篇冬油菜
  • 51篇白菜
  • 51篇白菜型
  • 39篇白菜型冬油菜
  • 37篇杂交
  • 33篇不育
  • 31篇性状
  • 26篇基因
  • 21篇抗寒
  • 21篇白菜型油菜
  • 20篇选育
  • 17篇雄性不育
  • 16篇胁迫
  • 15篇抗寒性
  • 13篇杂交油菜
  • 13篇杂种

机构

  • 43篇甘肃农业大学
  • 26篇陕西省杂交油...
  • 16篇四川省农业科...
  • 16篇中国农业科学...
  • 14篇甘肃省作物遗...
  • 11篇四川农业大学
  • 9篇湖南农业大学
  • 9篇青海大学
  • 8篇河南省农业科...
  • 8篇西北农林科技...
  • 8篇西南大学
  • 8篇河西学院
  • 7篇湖南省作物研...
  • 6篇华中农业大学
  • 6篇云南农业大学
  • 5篇江西省农业科...
  • 5篇浙江师范大学
  • 5篇贵州省油菜研...
  • 4篇甘肃省农业科...
  • 4篇长江大学

作者

  • 45篇孙万仓
  • 39篇刘自刚
  • 36篇方彦
  • 32篇武军艳
  • 24篇田建华
  • 21篇李殿荣
  • 20篇李学才
  • 19篇曾秀存
  • 16篇张锦芳
  • 16篇蒲晓斌
  • 16篇蒋梁材
  • 16篇刘海卿
  • 16篇李浩杰
  • 16篇蒋俊
  • 15篇杨刚
  • 11篇马骊
  • 10篇牛应泽
  • 10篇钱武
  • 9篇刘林波
  • 8篇柴靓

传媒

  • 30篇中国油料作物...
  • 16篇西北农业学报
  • 15篇干旱地区农业...
  • 15篇西南农业学报
  • 11篇作物学报
  • 9篇分子植物育种
  • 8篇中国农业科学
  • 7篇西北植物学报
  • 6篇贵州农业科学
  • 5篇华北农学报
  • 5篇河南农业科学
  • 5篇Agricu...
  • 4篇湖南农业科学
  • 4篇作物杂志
  • 4篇江西农业学报
  • 3篇种子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中国种业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作物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8
  • 3篇2017
  • 28篇2016
  • 46篇2015
  • 36篇2014
  • 48篇2013
  • 34篇2012
  • 15篇2011
  • 1篇2010
2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作物生态雄性不育遗传和基因定位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介绍了几种主要农作物的生态雄性不育的遗传和基因定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以期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有所裨益。
杨学乐陶芬芳
关键词:作物生态雄性不育基因定位
氧化石墨烯处理对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28
2015年
为研究碳纳米材料对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利用不同浓度的氧化石墨烯处理甘蓝型油菜'中双11号'种子,观测氧化石墨烯处理对其种子的发芽势、根长、根鲜重及保护膜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超过5 mg/L的氧化石墨烯处理显著提高'中双11号'的发芽势,高浓度(超过25 mg/L)的氧化石墨烯处理显著抑制'中双11号'的根长,但增加茎长和地上部分鲜重,而超过50 mg/L的氧化石墨烯处理显著抑制'中双11号'的根鲜重。超过10 mg/L的氧化石墨烯处理显著提高'中双11号'CAT和SOD酶活性,而10~100 mg/L的氧化石墨烯处理导致'中双11号'POD酶活性升高后降低,但对MDA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结果证实氧化石墨烯处理促进'中双11号'种子的萌发,并显著影响甘蓝型油菜幼苗的生长发育。
吴金海焦靖芝谢伶俐袁程飞陈帆许本波
关键词:氧化石墨烯甘蓝型油菜根系生长发育
安徽省历年油菜审定品种主要性状遗传改良被引量:2
2014年
通过对1983-2012年安徽省审定的70份油菜品种的品质和主要经济性状演变规律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育成年代与生育期、一次有效分枝、单株角果数及产量间具有极显著线性回归关系,与株高、千粒重、硫苷和芥酸具有显著线性回归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经过30年的品种改良,产量、单株角果数、千粒重、生育期、株高和一次有效分枝数分别增加了81.22%、97.56%、11.90%、10.08%、10.03%和29.42%。而品种育成年代与每果粒数和含油量无显著线性关系,表明这些年育成品种在每角粒数与含油量方面未有明显改良。6个经济性状和产量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单株角果数与一次有效分枝数、产量均表现极显著正偏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626和0.5190,千粒重和生育期表现显著正偏相关(0.2588)。数据分析暗示品种进一步改良有可能通过提高每果粒数和(或)含油量实现。
雷伟侠范志雄陈凤祥胡宝成李强生吴新杰江莹芬候树敏费维新荣松柏
关键词:油菜品种性状
甘蓝型油菜两类同核异质杂交种遗传效应的比较分析
2015年
探究甘蓝型油菜化学诱导型雄性不育(CIMS)和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杂交种间遗传效应的差异,为利用CIMS和CMS途径进行油菜超高产育种提供依据。以3个甘蓝型油菜CMS和同核CIMS与4个恢复系按照ACII不完全双列杂交(3×4)配制2套同核异质杂交种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进行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将29个性状指标划分为农艺、产量、品质3类性状,利用QGA Station Microsoft分析软件中的加-显性(AD)模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同核CIMS杂种比较,CMS杂种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加性方差分别高21.85%,72.11%,13.48%,显性方差分别高3.58%,94.44%,56.90%,加性方差比率分别高39.29%,8.94%,-7.05%;显性方差比率分别高15.83%,4.30%,89.97%。CIMS杂种与同核CMS杂种间在F1的差异大小为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在F2为产量性状>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在F1、F2,与同核CIMS杂种比较,CMS杂种的群体平均优势农艺性状分别低31.61%,32.74%,产量性状高72.82%,76.95%,品质性状指标则低58.81%,22.63%;在F1、F2,CMS杂种的群体超亲优势为农艺性状分别低75.35%,76.33%,产量性状低47.53%,32.90%,品质性状高14.09%,20.53%。CMS杂种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的狭义遗传率则分别比CIMS杂种高47.77%,54.31%。CMS不育细胞质对油菜杂种的性状产生了影响,且不同性状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即CMS杂种的性状受亲本基因型的控制程度高于CIMS杂种;对CMS杂种的亲本应在早期世代加强选择,主要利用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加性效应)进行选择,而CIMS杂种的亲本则应在高世代加强选择;亲本的性状和亲本的特殊配合力(显性效应)对2类杂交种的表现都有较大影响,因而亲本的选配对杂种的表现有很大的决定性。
张耀文赵小光田建华王学芳李少钦李殿荣李永红董育红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
北方旱寒区冬油菜不同后茬作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肥力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以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磷酸酶4种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状为指标,研究了冬油菜后茬作物油菜、胡麻、玉米和小麦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肥力状况。结果表明,4种作物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肥力差异较大。根际土壤的酶活性与理化性状均显著高于休闲对照,而非根际土壤只有脲酶、有机质含量和速效氮等优于休闲对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与理化性状之间相关性较大,它们都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利用隶属函数法将各土壤肥力分为3级,各处理肥力状况依次为:小麦根际(珔F=0.72)>胡麻根际(珔F=0.61)>油菜根际(珔F=0.56)>玉米非根际(珔F=0.44)>胡麻非根际(珔F=0.39)>小麦非根际(珔F=0.38)>玉米根际(珔F=0.37)>油菜非根际(珔F=0.29)>休闲CK(珔F=0.15)。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冬油菜不同后茬作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肥力是可行的。
杨刚孙万仓王丽萍慕平刘自刚李学才杨宁宁孔德晶鲁美宏
关键词:冬油菜后茬作物土壤肥力
白菜型冬油菜与芥菜型油菜远缘杂交亲和性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采用蕾期人工剥蕾授粉方式,分别对白菜型冬油菜与芥菜型油菜进行种内、种间杂交,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杂交后的花粉-柱头组织,同时用TTC染色法检测花粉活力,分析亲和性。结果表明,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内姊妹交、白菜型冬油菜种内不同品种杂交、芥菜型油菜与白菜型冬油菜种间杂交、白菜型与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亲和指数依次为0.350、0.117、0.113、0.037;试验中不同处理的花粉-柱头互作难易程度表现为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内姊妹交>白菜型冬油菜种内不同品种杂交>芥菜型油菜与白菜型冬油菜种间杂交>白菜型与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花粉活力鉴定结果与花粉-柱头互作难易程度次序基本相似。白菜型冬油菜与芥菜型油菜正反交的亲和性,以芥菜型油菜作为母本亲和指数较高。
何丽孙万仓刘自刚武军艳赵彩霞史鹏辉
关键词:芥菜型油菜白菜型冬油菜远缘杂交杂交亲和性
油菜半矮杆新品系10D130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被引量:27
2013年
株型改良是油菜高产、优质育种的主攻方向之一。矮杆及半矮杆株型有利于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和经济系数、减少收获难度。10D130是一个半矮杆新品系,用10D130和常规优良品种中双11杂交,构建6世代遗传群体(P1、F1、P2、B1、B2和F2),以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该组合株高及其关联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0D130×中双11组合株高、分枝部位、主花序长度的遗传均受到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D-0模型)。其中,株高性状加性效应值为–8.58,显性效应值为7.44,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中分别为23.52%、0.91%和17.81%;一次有效分枝起始部位的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22.11,显性效应值为3.13,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中分别为49.95%、40.85%和61.15%;主花序长的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2.21,显性效应值为–3.53,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中分别为0.68%、47.94%和40.07%。一次有效分枝间距的最适宜遗传模型为E-1模型(2对加-显-上位性主基因+加-显-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其中第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0.55、显性效应值为–1.66,第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0.74、显性效应值为–1.29,均表现超显性遗传,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分离世代群体中分别为10.99%、38.65%和44.10%。一次有效分枝部位高度、主花序长、有效分枝节间距和有效分枝数与株高均呈显著正相关。
周清元李军庆崔翠卜海东阴涛颜银华李加纳张正圣
关键词:油菜株型主基因+多基因
甘蓝型油菜黄化突变体的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被引量:43
2013年
调查油菜自发黄化突变体(NY)、野生型(NG)及其正反交后代材料(F1和rF1)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农艺性状,分析五叶期各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突变体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均大幅减少,其中叶绿素b减幅最大;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胞间CO2浓度升高,但气孔导度与野生型相当,表明光合速率不受气孔限制;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升高,暗呼吸速率与野生型等相当,表观量子效率和光补偿点处量子效率显著降低;CO2补偿点、光呼吸速率和羧化效率均显著降低,CO2饱和点则显著升高;突变体的荧光参数,包括Fo、Fm、Fv/Fm、Fv'/Fm'、ΦPSⅡ、qp、NPQ和ETR均显著降低,说明光合色素含量降低导致PSⅡ反应中心捕光能力弱和光化学转化效率低,使叶片光合速率降低。突变体的黄化持续时间较长,对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较大,单株籽粒产量只有野生型的57.09%,但与正常材料组配F1的光合特性和农艺性状均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肖华贵杨焕文饶勇杨斌朱英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黄化突变体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
白菜型冬油菜抗寒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了解白菜型冬油菜抗寒相关性状的遗传方式,为油菜抗寒性的遗传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6个抗寒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为亲本材料,按照GriffingⅠ配制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将亲本和F_1种植后测定抗寒性相关的性状以获得试验数据。采用QGAStation软件中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和MINQUE(1)法,对白菜型冬油菜越冬率及11个理化性状的遗传方差分量比率、遗传相关性、亲本加性效应、组合显性效应和遗传率以及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越冬率、POD活性、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遗传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影响较小;CAT活性、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则主要以显性效应为主。在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相关分析上,越冬率与CAT活性、POD活性、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则呈极显著负相关。陇油7号和陇油8号在越冬率、CAT活性、POD活性、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上的加性效应均呈正值,表明陇油7号和陇油8号可用作提高后代抗寒性的亲本。显性效应分析表明,陇油7号×GY和陇油7号×陇油8号是抗寒性强的组合。狭义遗传率以SOD活性、相对电导率、蒸腾速率和越冬率的表现最好,分别为74.63%、59.06%、57.49%和56.87%,CAT活性最低,为2.83%。CAT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净光合速率3个抗寒相关性状具有很强的群体平均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结论】越冬率、SOD活性、相对电导率和蒸腾速率适宜在早代选择,亲本评价分析指出,陇油7号的一般配合力高,可作为冬油菜抗寒性改良的首选亲本。
刘林波孙万仓刘自刚武军艳方彦李学才曾秀存杨刚董云陈奇方园袁金海
关键词:冬油菜加性效应显性效应
高含油量隐性核不育杂交油菜新品种‘沪油杂6号'的选育被引量:1
2013年
‘沪油杂6号'是利用高含油量隐性核不育纯合两型系20228AB、临保系M-6029和恢复系07129三系法育成的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杂交新品种,芥酸含量为0.66%,硫苷总量为19.35μmol/g,籽粒含油率高达47.02%。在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产量2 915.25 kg/hm^2,比对照‘沪油15'增产12.33%%;产油量1 351.00 kg/hm^2,比对照增产17.32%。在上海市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2 401.50 kg/hm^2,比对照‘沪油15'增产9.66%;产油量1 129.20 kg/hm^2,比对照增产16.97%。
李延莉杨立勇王伟荣蒋美艳周熙荣孙超才
关键词:选育隐性核不育三系法含油率
共2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