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农科院科技发展基金(2007006Z)

作品数:4 被引量:24H指数:2
相关作者:杨朗黄立飞黄凤宽梁广文曾国新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农科院科技发展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西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褐飞虱
  • 3篇飞虱
  • 1篇信息技术
  • 1篇叶甲
  • 1篇萤叶甲
  • 1篇有效积温
  • 1篇若虫
  • 1篇生物技术
  • 1篇水稻
  • 1篇起点温度
  • 1篇龙眼长跗萤叶...
  • 1篇抗性
  • 1篇昆虫
  • 1篇昆虫学
  • 1篇昆虫学研究
  • 1篇活性
  • 1篇活性测定
  • 1篇活性成分
  • 1篇基因
  • 1篇基因组

机构

  • 5篇广西农业科学...
  • 2篇广西大学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玉林市蚕种场
  • 1篇广西职业技术...

作者

  • 4篇杨朗
  • 4篇黄立飞
  • 2篇曾国新
  • 2篇梁广文
  • 2篇黄凤宽
  • 1篇谢植干
  • 1篇姜建军
  • 1篇贤振华
  • 1篇凌冰
  • 1篇曾玲
  • 1篇邓国荣
  • 1篇陈恩海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昆虫知识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现代科技革命对昆虫学研究的影响及表现
2008年
从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两方面简要介绍科技革命在昆虫学领域中的表现和影响。通过转基因植物、转基因昆虫、重组微生物、昆虫细胞培养以及信息技术在昆虫学中的应用及影响,说明现代科技革命给昆虫学发展带来了质的飞跃,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陈恩海黄立飞曾国新
关键词:昆虫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
龙眼长跗萤叶甲成虫耐寒性及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为了分析龙眼长跗萤叶甲成虫耐寒性及其卵发育情况,对龙眼长跗萤叶甲成虫过冷却点和冰点及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测定。该研究用RW热敏电阻+数字万用电表过冷却点测定仪、超低温冰箱、计算机自动记录检测该虫成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应用自然温度饲养观察并计算了叶甲卵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成虫的雌虫体过冷却点-13.38~-5.56℃,平均-10.75℃;体液冰点为-10.41~-2.32℃,平均-6.5℃。雄虫体过冷却点为-11.22~-5.56℃,平均-8.88℃;体液冰为-7.71~-0.7℃,平均-3.80℃。雌虫的耐寒性强于雄虫。龙眼长跗萤叶甲卵在常温条件下,其发育起点温度是(15.8±0.7)℃,有效积温是(142.5±9.5)日度,卵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公式为:V=[T-(15.8±0.7)]/(142.5±9.5)。由研究结果推测目前广西龙眼栽种区都可能成为此虫发生分布区和潜在发生分布区。
杨朗贤振华邓国荣黄立飞
关键词:龙眼长跗萤叶甲过冷却点发育起点有效积温
水稻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其对褐飞虱若虫的活性测定被引量:1
2008年
水稻植株内的抗性次生物质是影响水稻生化抗性的主要因子之一。运用硅藻土系统溶剂分离法和硅胶柱层析分离方法分离纯化手段,从水稻(Oryza sativa L.)抗虫品种IR36甲醇粗提物中得到一种针状晶体,初步认为该晶体为一种糖甙黄酮类物质,通过该物质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生物型Ⅱ若虫的活性测定,表明该种晶体对褐飞虱若虫的存活率、体重增加和羽化均具有显著的不良影响,不利于褐飞虱若虫的生长发育。
杨朗黄凤宽曾国新凌冰谢植干梁广文
关键词:活性褐飞虱
褐飞虱基因组DNA的提取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在昆虫学各领域中广泛应用,从昆虫样品中有效地获得DNA模板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但是由于许多昆虫体形微小,较难获得高效高质量的DNA模板。本文采用DNA试剂盒提取褐飞虱基因组DNA模板的方法,该方法简单快速...
杨朗姜建军黄立飞
关键词:褐飞虱基因组DNAPCR
文献传递
水稻挥发性次生物质对褐飞虱寄主定向及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6
2009年
从褐飞虱的抗虫与感虫水稻品种植株中提取挥发性次生物质,分析其对褐飞虱的定向选择、生长发育及成虫触角电位反应影响。结果表明,感虫品种TN1挥发性次生物质对褐飞虱生物型Ⅱ若虫的取食及生长发育未表现不良作用,对其定向选择有引诱作用;而抗虫品种IR36的挥发性物质对褐飞虱为负作用,表现为褐飞虱取食添加挥发性物质的人工饲料后,其死亡率均增加,生长发育受阻,且随着浓度的增加,不良影响加大。触角电位试验结果表明褐飞虱的电位反应总的趋势是对相同浓度的TN1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值比IR36大,且触角电位值基本都随着挥发性物质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短翅型成虫电位值强于长翅型成虫,雄性成虫的电位值强于雌性成虫。挥发性物质气质联用检测分析结果发现抗虫与感虫水稻中挥发性次生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含量相差较大,从抗感两个品种的挥发性物质中共检到44种已知化合物,部分化合物对褐飞虱有引诱作用。
杨朗黄凤宽曾玲黄立飞梁广文
关键词:褐飞虱抗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