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CZW035)
-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2
- 相关作者:贺昌盛黄云霞更多>>
-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集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被塑造的“他者”--近代中国的美国形象被引量:8
- 2008年
- 近代中国对于"美国"形象的想象性塑造,历经一系列微妙的变化。从"恭顺"的"夷族",到"花旗大国";从人们对于"华盛顿"的无限景仰,到美国式政治"乌托邦"蓝本的构建;从林译《黑奴吁天录》透露出的种族摩擦,到旅美华工的惨痛遭遇所激发的对于美国的愤怒与厌弃,中国人眼中的"美国"一直未能获得清晰而明确的定位。也正由于此,才构成了中美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诸多错位与误读。
- 贺昌盛黄云霞
- 载籍·考据·立论——现代中国学术的方法论转换被引量:1
- 2008年
- 中国学术之现代品质的确立应当追溯到晚清民初学术研究方法的深刻变革,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主要是以"载籍"与"考据"作为一般方法而展开的话,那么,桐城学术对于"义理、考据、辞章"的划分则使传统学术具有了初步的"科层化"的趋向,而民初的"整理国故"运动进一步使传统的"载籍"与"考据"重新具有了现代学术之方法论的意义。与此同时,发生于民初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又将学术研究逐步引向了以"立论"为先导的学术路向,并由此形成了以既有理论观念为支撑来统领学术研究的新的方法论构架。正是这种对于方法论取向上的不同选择才最终奠定了现代中国学术的基本格局。
- 贺昌盛
- 关键词:学术
- 现代“国学”:命名及其功能——国学之现代性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人们通常认为,所谓"国学"只能被看作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余绪,事实上,"国学"恰恰是中国现代性发展的必然产物。"国学"的命名以其对"国家"属性的认同,在与"国粹"、"国故"等称谓的参互比照中凸显出了其积极参与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功能;"国学"借助其对西方"汉学"的借鉴与比附奠定了自身自觉的"学术"品质,基本上成为"中国文化研究"的代名词;同时,"国学"以其对现代"知识"体系的有效接纳,打破了传统学术的封闭性,完成了中国学术由传统向现代的全面转型。正是"国学"的现代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学"本身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 贺昌盛
- 关键词:国学学术
- “伤痕”、“反思”小说叙事的隐性话语模式——基于新时期初期的考察
- 2011年
- 由于特定"历史惯性"的强大作用,新时期初期的小说创作并没有从根本上完全摆脱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既定规范。从"知识论"的角度将这一时期隐含在小说叙事背后的话语模式概括为"X说是P,所以是P"这样的一种潜在逻辑公式,以此重新解读这个时期的"伤痕"、"反思"小说,能够更为清晰地把握新时期初期文学的内在生成机制及其模式化创作的潜在原因。
- 黄云霞
- 关键词:小说话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