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SCX2-YM-G071)
- 作品数:4 被引量:48H指数:3
- 相关作者:骆永明滕应李振高孙明明付登强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土壤pH、水分及温度对长期污染土壤中苯并[a]芘动态变化的影响初探被引量:9
- 2012年
- 以受多环芳烃长期污染农田土壤中苯并[a]芘(B[a]P)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pH、水分和温度对土壤中B[a]P的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污染土壤中B[a]P能被土著微生物快速去除,其消减过程受到pH、水分和温度的影响。初始pH为4.6、5.9和7.3的泥浆中B[a]P在7天内的去除率分别为43.8%、37.8%和14.0%。在土壤水分为22%、43%、65%和87%田间持水量,温度为28℃条件下培养80天后土壤中B[a]P的去除率分别为42.5%、96.6%、96.3%和34.3%。在土壤pH为4.5,土壤水分为60%±5%田间持水量,温度为25℃和40℃条件下土壤中B[a]P的半衰期分别为33天和16天。可见,pH、水分和温度等环境条件对土壤中B[a]P的消减过程具有明显的影响,可通过人为调控强化B[a]P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 付登强滕应骆永明孙明明李士杏李振高
- 关键词:土壤苯并[A]芘PH水分温度
- Tenax提取法评价MCD强化微生物修复PAH污染农田土壤的关键限制因子
- PAH污染老化农田土壤的微生物降解修复进程往往由于目标污染物具有较低的生物可利用性而受到限制,难以实现深度彻底的降解效果。科学的评价和阐明微生物刺激和微生物强化修复PAH污染农田土壤不同阶段中的关键限制因子,对于在实际中...
- 孙明明骆永明滕应Peter Christie贾仲君李振高
- 关键词:PAHMCD解吸
- 文献传递
- 厌氧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研究进展被引量:32
- 2012年
-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环境介质中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相对于好氧微生物降解PAHs的研究,厌氧微生物降解PAHs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从厌氧微生物降解PAHs的研究背景,厌氧降解微生物的特点和不同厌氧降解还原反应体系的角度综述了厌氧微生物降解PAHs的概况;结合厌氧微生物降解萘和菲转化途径的介绍,推断了其降解机制的内在原因;同时通过总结影响厌氧微生物降解PAHs的主要因素(包括:PAHs的生物可利用性、外源营养物质的添加、外源电子受体的添加、特定厌氧降解菌的筛选强化和部分环境因素等),指出了制约降解进程的潜在限制因子;并对厌氧微生物降解PAHs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简述与展望。
- 孙明明滕应骆永明
- 关键词:厌氧降解多环芳烃微生物降解机制
- 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紫云英–根瘤菌联合修复效应被引量:5
- 2013年
- 选用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作为宿主植物,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接种紫云英根瘤菌(Rhizobium huakuii)对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结果表明,经过100天的修复作用后,单接种根瘤菌、种植紫云英以及紫云英接种根瘤菌处理土壤中多氯联苯的去除率分别为20.5%、23.0%、53.1%,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1)。而且发现接种根瘤菌显著增加了紫云英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明显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能力,从而改善了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可见,紫云英–根瘤菌共生体对多氯联苯污染土壤表现出较好的修复潜力。
- 李秀芬滕应骆永明李振高潘澄张满云宋静
- 关键词:多氯联苯紫云英根瘤菌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 酸碱调控对泥浆反应去除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采用摇瓶试验模拟研究了酸碱调控对泥浆反应去除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影响,结果表明,泥浆反应对污染土壤中的多环芳烃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长期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去除率为10.6%-20.7%,模拟污染土壤中的去除率为37.4%~42.1%:酸碱调控对不同性质的多环芳烃的去除影响不同,整体上看,酸性条件有利于高环(五环和六环)多环芳烃的去除,而中性条件有利于低环(三环和四环)多环芳烃的去除。在实际修复中,根据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组成进行适当的酸碱调控,可以促进污染土壤的快速修复。
- 付登强滕应骆永明李振高黄玉娟
- 关键词:多环芳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