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1036)

作品数:9 被引量:82H指数:4
相关作者:贾亚男王开然薛倩倩匡鸿海李静文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7篇岩溶
  • 4篇地下河
  • 3篇岩溶地下
  • 3篇岩溶地下河
  • 2篇地下水
  • 2篇岩溶水
  • 2篇污染
  • 2篇含水
  • 1篇地下河流域
  • 1篇盐污染
  • 1篇岩溶含水层
  • 1篇岩溶含水介质
  • 1篇岩溶山区
  • 1篇岩溶作用
  • 1篇运移
  • 1篇溶质运移
  • 1篇生活污水
  • 1篇生态响应
  • 1篇生态效应
  • 1篇示踪试验

机构

  • 9篇西南大学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天津理工大学
  • 1篇江苏省有色金...

作者

  • 4篇贾亚男
  • 3篇薛倩倩
  • 3篇王开然
  • 2篇匡鸿海
  • 2篇李静文
  • 1篇陈国富
  • 1篇张银环
  • 1篇李欢欢
  • 1篇刘文
  • 1篇周文亮
  • 1篇姜光辉
  • 1篇梁毅
  • 1篇郭芳
  • 1篇吴晶晶
  • 1篇张强
  • 1篇颜赫
  • 1篇彭玲莉
  • 1篇李青文
  • 1篇谢莹

传媒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河南科技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岩溶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科技创新导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5篇2014
  • 2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基于CLUE-S模型的重庆市渝北区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被引量:25
2016年
以重庆市渝北区为研究区域,运用CLUE-S模型,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以2007年和2009年为基期,对渝北区2013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模拟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渝北区2013~2020年3种不同情景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式,模拟了3种情景模式下渝北区在2020年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两期模拟的正确率分别达到了92.26%和94%,Kappa系数值分别为90.32%和92.5%,均取得了较好的模拟效果,说明CLUE-S模型适用于渝北区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的模拟研究,具有较好的模拟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能力;(2)地形、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等主要道路、河流、城镇和村庄是影响渝北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3)在3种情景模式中,主要的用地格局变化均发生在两江新区,区内建设用地总体呈现向东北部扩张的趋势,表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对用地类型的变化具有较大的影响;(4)从促进城乡统筹和谐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和保护耕地的区域发展目标而言,情景模式2为较为合理的发展模式。研究结果可为决策部门在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土地管理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谢莹匡鸿海吴晶晶程玉丝
关键词:CLUE-S模型情景模拟LOGISTIC回归
岩溶含水介质各向异性综合探究被引量:1
2014年
岩溶地下水处于土壤与岩层之间,是联系土壤水与裂隙水的纽带,对岩溶地下水与周围联系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介绍了地下水与土壤、地下水与围岩的作用过程,综述了当前人类活动的主要方面以及产生的后果,系统阐述了地下水、土壤水和地层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溶质运移研究土壤有机物流失规律。岩溶含水层水力联系的各向异性在疏干排水过程中对地下水的动态影响,即岩溶含水层结构与土地利用方式差异对水化学物质运移的影响进行综合探究,并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李静文杨旭宏李青文
关键词:岩溶水溶质运移
长江经济带城市扩张的时空特征与生态响应被引量:20
2018年
量化识别城市扩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时空特征,有助于从宏观上认知城市扩张态势,理解城市化的生态响应。以Landsat TM/OLI影像为数据源,分析了近30a(1986~2016年)长江经济带3个省级城市和4个地级市的城市扩张,包括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和扩张模式,以及扩张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建设用地扩张量在过去30a呈线性递增过程,平均扩张速率在2006~2016年降低,表明建设用地由增量扩张向存量开发转型,但地级市的转型滞后于省级城市;(2)蔓延式扩张比例下降而填充式扩张和飞地式扩张不断增加,说明城市扩张模式由粗放蔓延型向紧凑集约型转换;(3)建设用地从快速扩张到稳定扩张的过程与植被覆盖从退化到管控的过程一致,印证了建设用地扩张与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关联性。同时,建设用地扩张导致的生态系服务价值负值不断增加,较大幅度的降低了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面临城市扩张进程中出现的植被覆盖退化和建设用地生态系统服务负值过大的问题,合理而有力的规划政策实施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尤为重要。
李嘉译匡鸿海谭超王佩佩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生态效应
基于15N同位素技术的岩溶地下河硝酸盐污染变化特征研究--以重庆青木关地下河为例被引量:1
2013年
根据2010年5月至2010年10月每月对青木关地下河河水的监测数据,利用15 N同位素技术并结合水化学指标,分析地下河的水化学特征以及硝态氮来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下河出口丁家龙洞硝态氮浓度(5.077mg/L)比入口天池硝态氮浓度(0.842mg/L)高6倍多。入口天池处地下河河水硝态氮浓度比较低,δ15 N浓度变化范围为-7.0475‰~+7.059‰,变化幅度不大,说明该点的氮污染较低,地下水受外界影响较小,污水和粪便不是主要的δ15 N来源。出口丁家龙洞处的δ15 N浓度变化范围在-21.453‰~+37.825‰,总体浓度高且变化幅度大,受上游养猪场粪便直接排入及降水影响较大。
王开然贾亚男胡大超
关键词:地下河硝态氮
气象要素及土壤理化性质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冬夏岩溶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0
2014年
为揭示岩溶作用对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土地利用方式、季节变化的响应,在重庆青木关岩溶槽谷区选取地质背景相同的6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旱地,水田,退耕林,荒草地,杉竹混交林,竹林),利用标准溶蚀试片法得到各样点冬、夏两季单位面积溶蚀数据。并用自动气象站降水、气温,各样点土壤水、土壤CO2、土壤有机质、土壤pH、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等数据对溶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是:(1),夏季各样点壤中平均溶蚀量为冬季的3.87倍,且最大溶蚀量从夏季-80cm处上升为冬季-20—-50cm处;(2),受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大的旱地、水田溶蚀量大于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削弱的退耕林、旱地,而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的山竹混交林、竹林溶蚀量最小。且在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夏季三者之间差值较大。分析认为:水分、热量与溶蚀的季节变动存较好正相关关系,是影响溶蚀的最基础因素;土壤CO2在降水量大的夏季才能更好地促进溶蚀;土壤有机质与土壤pH反相关,二者协同影响溶蚀,在有机质含量高、pH偏低的表层对溶蚀影响大,其它层位影响较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反映的土壤质地对溶蚀的影响是双向的,偏黏土持水性好而渗透性差,可促进降水少的冬季的溶蚀,如荒草地;砂土则渗透性好而持水性差,对降水多的夏季溶蚀有利,如旱地。另外,农业活动中用到的农家肥、化肥含NO-3、SO2-4,也会促进溶蚀。研究成果可为更科学准确地评估岩溶碳汇效应提供参考。
刘文刘文张强
关键词:降水气温土壤岩溶作用
城市化对岩溶地下河水质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以重庆市南山老龙洞地下河流域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的同时产生的生活污水及废弃物不断增加,对环境的污染加剧。为了了解人类活动尤其是城市化对岩溶地下河水质的影响,对重庆市南山老龙洞地下河流域上游的污水和老龙洞地下河出口处的河水的温度、pH、电导率、溶解氧和阴阳离子等水化学指标进行了一年的连续性观测。结果表明,老龙洞地下河的主要污染源是上游城镇产生的生活污水,各项指标都超过了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急需治理。
薛倩倩贾亚男李欢欢
关键词:城市化岩溶地下河生活污水
基于PCA的岩溶地下河水质评价——以重庆青木关南段岩溶槽谷地下河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为研究地下河水质状况,以重庆青木关南段岩溶槽谷的地下河为研究对象,采用以主成分分析方法为主的一系列数学方法对野外作业采集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认为第一、二、三主成分的因子载荷量分别是48.721%,19.095%和13.112%,累积贡献率为80.929%.水质的综合得分为-0.83.结合水质评价标准,认为该区的水质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但是水质的整体质量居于中等偏上.建议暴雨期间进行加密监测,确定水质在雨水作用下的响应.
颜赫贾亚男王开然胡大超苗海通李静文薛倩倩彭玲莉
关键词:岩溶水地下河主成分分析
岩溶山区水污染的治理——以南山老龙洞地下河为例
2014年
特殊的环境地质结构,导致西南岩溶区水资源安全长期受到威胁,包括季节性的水资源短缺、频繁交替的洪灾与旱灾以及水污染。南山老龙洞位于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南岸区,上游有城镇,中下游有工厂及农田,污染物来源广、种类多。按照国家地表水水质标准,南山老龙洞的水属于劣Ⅴ类水,急需治理。
薛倩倩张银环
关键词:岩溶山区水污染
桂林东区峰林平原岩溶地下水示踪试验与分析被引量:23
2013年
为查明桂林东区峰林平原地下水系统的结构特征,在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人工取样并采用高分辨率野外荧光仪,对桂林东区峰林平原区投放的示踪剂荧光素钠的接收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峰林平原区地下水的出露比较多,主要以沟渠、湖塘、民井等为主,其中1号点初现时间为第22天,最大视流速为19.5 m/d,平均视流速4.9 m/d,说明本试验段内地下径流为典型的面状流态,岩溶含水介质比较均匀。峰林平原区岩溶含水层结构岩溶化程度很高,呈网络状,存在统一的地下水位,岩溶发育较均一,同时也存在较大的裂隙甚至较大规模的管道和地下河系统,容易形成岩溶地下水优先流。
王开然姜光辉郭芳周文亮陈国富梁毅
关键词:地下水岩溶含水层示踪试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