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1466)

作品数:14 被引量:43H指数:4
相关作者:杨建东王静成黄成冯新民王亮亮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扬州大学如皋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细胞
  • 8篇干细胞
  • 7篇间充质干细胞
  • 6篇充质干细胞
  • 5篇营养因子
  • 5篇源性
  • 5篇源性神经营养...
  • 5篇神经营养
  • 5篇神经营养因子
  • 5篇细胞源
  • 5篇细胞源性
  • 5篇脊髓
  • 5篇脊髓损伤
  • 5篇胶质
  • 5篇胶质细胞
  • 5篇胶质细胞源性
  • 5篇胶质细胞源性...
  • 5篇骨髓间充质
  • 5篇骨髓间充质干...
  • 5篇分化

机构

  • 9篇江苏省苏北人...
  • 6篇扬州大学
  • 2篇如皋市人民医...
  • 1篇德州市人民医...

作者

  • 9篇杨建东
  • 5篇王静成
  • 4篇黄成
  • 3篇冯新民
  • 2篇李广峰
  • 2篇戴永平
  • 2篇孙钰
  • 2篇刘元兵
  • 2篇王亮亮
  • 2篇李艺楠
  • 1篇李小磊
  • 1篇刘振东
  • 1篇陶玉平
  • 1篇崔益华
  • 1篇尚修超
  • 1篇丁健
  • 1篇蒋朝勇
  • 1篇顾加祥
  • 1篇刘振东
  • 1篇王瑞

传媒

  • 6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国际骨科学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效果观察
2012年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FK506)和FTY720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Allen′s打击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84只大鼠分成4组:FK506+FTY720联合治疗组(A组)、FK506治疗组(B组),脊髓损伤组(C组)和正常对照组(D组)。A组通过尾静脉注射0.3 mg/kg FK506,并予鼻饲0.3 mg/kg FTY720,B组通过尾静脉注射0.5 mg/kg FK506,C组注射生理盐水。伤后6 h、24 h和48 h取伤段脊髓行HE染色分析和Tunel凋亡分析;伤后第1、3和7天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伤后第1、3、7和14天行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和FK506治疗组伤后各个时间取材点的脊髓损伤出血坏死区均轻于损伤组,在第6、24和48小时时间点脊髓Tunel神经细胞凋亡检测明显轻于损伤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但2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联合治疗组和FK506治疗组伤后各时间点SEP、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评分均优于损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早期联合应用FK506和FTY720具有良好的保护神经功能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冯新民李小磊陶玉平杨建东王永祥王静成
关键词: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FTY720脊髓损伤
季铵盐壳聚糖三维支架复合GNDF载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被引量:2
2013年
背景:壳聚糖类水凝胶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及对药物的缓释作用,作为支架材料近年来在组织损伤修复领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探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季铵盐壳聚糖温敏凝胶支架上生长、向神经样细胞定向分化的可行性,为治疗神经系统损伤寻找理想的组织工程材料。方法:季铵盐壳聚糖与β-甘油磷酸钠复合制成温敏凝胶,扫描电镜观察凝胶的三维结构,MTT法评价凝胶浸提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力的影响;将牛血清白蛋白加载于凝胶支架,紫外光谱吸收法分析凝胶支架对牛血清白蛋白的缓释效果。接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凝胶支架,扫描电镜观察在支架缓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作用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分化情况,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神经元烯醇化酶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季铵盐化壳聚糖与甘油磷酸钠复合所得凝胶支架,其多孔性特点明显,有温敏特性,对蛋白的缓释效果良好,承载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对其增殖无明显不利影响。在凝胶支架缓释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作用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现神经样细胞形态,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神经元烯醇化酶。说明季铵盐壳聚糖温敏凝胶对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缓释效果良好,其凝胶支架具有多孔径、良好生物相容性特点,可承载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生长和向神经元定向分化。
黄成杨建东冯新民李广峰李艺楠肖海祥孙钰
关键词:神经元
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功能性神经元分化的机制被引量:4
2021年
背景: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及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目的:观察过表达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情况,检测分化后细胞突触功能及Wnt信号通路组分表达,初步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熟神经元分化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重组腺病毒载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染组(Ad-GDNF-BMSCs)、腺病毒转染对照组(Ad-BMSCs)及未转染对照组。Q-PCR检测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β-catenin、cyclin D1、NeuN及MAP-2表达。高K+刺激诱导分化后细胞去极化反应,FM4-64标记分化后细胞突触囊泡活动。结果与结论:①腺病毒载目的基因转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无显著负面影响,转染后可有效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持续、高水平表达内源性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基因;②在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诱导作用下体外培养3 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表达神经元特异性蛋白NeuN,且在细胞胞质中检测到β-catenin蛋白表达;体外培养7 d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成熟神经元标记蛋白MAP-2,细胞胞体皱缩明显,胞体周围出现神经元轴突样结构,并在细胞胞质中检测到β-catenin、胞核中检测到cyclin D1表达,而Ad-BMSCs组及未转染对照组未见NeuN、MAP-2、β-catenin、cyclin D1表达且细胞仍维持梭形形态;③体外培养11 d后,Ad-GDNF-BMSCs组细胞呈现典型的神经元突起或轴突并相互连接成网状结构,可被FM4-64标记显示红色荧光,给予高K+刺激诱发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后轴突发生突触囊泡活动,可见FM4-64红色荧光逐渐衰减,同条件下Ad-BMSCs转染组及未转染组细胞未见FM4-64荧光标记的突触囊泡活动;④结果表明,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持续诱
朱雪芬黄成丁健戴永平刘元兵乐礼祥王亮亮杨建东
关键词: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元突触轴突
壳聚糖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2011年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发病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升高,一个多世纪以来,医疗界先后采用了手术吻合、手术减压、药物治疗、局部冷冻、物理康复、大网膜移植以及应用酶试剂来抑制和消除结缔组织瘢痕等多种方法来治疗脊髓损伤,不同程度上缓解了脊髓损伤,
李广峰杨建东
关键词:壳聚糖脊髓损伤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以载GDN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BMSCs以诱导其分化。选取36只SD大鼠制成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3组。对36只大鼠于造模后1、2、3、4周行BBB评分,并于造模后第4周取材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脊髓损伤修复情况。结果载GDNF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后,BMSCs可持续、稳定表达较高水平的GDNF,并能成功诱导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术后1~4周,C组BBB评分均明显高于其他2组,A组最低且无明显变化;术后4周HE染色结果显示,A组脊髓空洞面积最大,C组空洞面积最小;术后4周,A组脊髓损伤部位出现少量NF200、GFAP阳性细胞,C组较B组和A组则明显增多。结论 GDNF基因修饰的BMSCs能成功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移植后对大鼠脊髓损伤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吴朗黄成冯新民毕松超陈涛王鹏杨建东
关键词:脊髓损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局部应用他克莫司预防硬膜外瘢痕黏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他克莫司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减少硬膜外瘢痕黏连的实验效果。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行L1全椎板切除术后,暴露硬脊膜。治疗组(n=16)局部应用100μg/mL他克莫司,对照组(n=16)应用生理盐水。对手术前后大鼠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术后4周行肉眼观察、组织学观察、硬膜外瘢痕面积测定及成纤维细胞计数。结果治疗组无明显硬膜外黏连,对照组形成致密的硬膜外黏连。治疗组瘢痕组织面积及成纤维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所有实验动物无明显中毒症状,用药前后BB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应用他克莫司可有效预防硬膜外黏连,且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冯新民孙钰王静成杨建东陶玉平李小磊
关键词:他克莫司硬膜黏连椎板切除术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被引量:1
2019年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中胚层来源的多能干细胞,除了能够分化为间充质系细胞如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外,还具有神经分化潜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培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鉴定。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实验分组:对照组不加任何诱导剂;实验组培养液内加入胶质细胞源性营养因子,调整质量浓度分别为20,50,100μg/L,倒置相差显微镜连续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形态变化。诱导6,12,24,48,72h,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原代提取获得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均一性较好,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为CD44,CD90呈强阳性表达,CD34,CD45阳性表达率很低;②经胶质细胞源性营养因子诱导后,细胞胞体逐渐向胞核收缩,变形细胞逐渐增多,出现双极、多极和锥形等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态,细胞边缘出现突起,且与邻近细胞突起逐渐相互连接;③胶质细胞源性营养因子诱导6h后出现巢蛋白表达阳性,24h后达顶峰,50,100μg/L胶质细胞源性营养因子组巢蛋白表达显著高于20μg/L胶质细胞源性营养因子组。胶质细胞源性营养因子诱导12h后检测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阳性,且表达强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48h后达顶峰,50,100μg/L胶质细胞源性营养因子组巢蛋白表达显著高于20μg/L胶质细胞源性营养因子组。对照组未见明显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变化及特异性标志的阳性表达;④结果表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全骨髓贴壁法在体外进行原代提取分离及传代培养,经胶质细胞源性营养因子诱导后具有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潜能。
刘振东王瑞杨建东王静成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后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与分化被引量:4
2013年
背景:近年来,研究表明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或化学诱导剂可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但外源性诱导剂诱导作用短暂且化学性物质不可避免的对细胞活力造成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空间。目的:以载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重组腺病毒(Ad-rGDNF-GFP)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目的基因在靶细胞内的表达、对细胞的营养作用及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转染组中以Ad-rGDNF-GFP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感染复数分别为10,50,80,100,150,200;对照组加入等量的培养液作为对照。转染后12 h,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2组中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转染后72 h,流式细胞仪测定转染组中转染效率;MTT法测定2组中细胞活力;转染后5,10 d,PCR检测转染组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转染后5 d免疫荧光鉴定2组中神经元烯醇化酶的表达情况,转染后10 d鉴定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结果与结论:转染后12 h,细胞中可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随时间延长荧光强度逐渐加强。以感染复数=100时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强度、稳定性较好,转染后3 d,转染效率近90%;转染后转染组细胞活力增加;转染5 d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神经元烯醇化酶,细胞伸出神经样细胞突起;转染10 d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显著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神微管相关蛋白2,细胞突触样结构明显且相互连接成网,呈现典型神经样细胞形态。说明以Ad-rGDNF-GFP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感染复数=100时,可获得较高的转染效率,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后明显提高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力,并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定向分化。
黄成杨建东冯新民徐薇李艺楠肖海翔顾加祥
关键词:干细胞骨髓干细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化基因修饰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脊髓损伤治疗被引量:3
2011年
脊髓损伤治疗是医学界的热点和难点,从传统的大剂量激素冲击、手术解除压迫、术后康复锻炼等到干细胞移植、基因疗法等均未取得满意效果。大量研究证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有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为脊髓损伤治疗带来新方法。该文就GDNF结构特性及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蒋朝勇王静成杨建东
关键词:脊髓损伤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
GDNF基因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观察在体外培养的经GDNF基因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表达。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取第3代细胞,应用GDNF基因诱导BMSCs分化两周,观察诱导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方法验证及鉴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髓磷脂酸性蛋白2(MAP-2)的表达。结果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以及特异性荧光可见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明显。结论 GDNF基因转染的BMSCs在体外培养情况下可转化为神经细胞,并表达特定神经细胞标志蛋白。
顾加祥尚修超刘宏君张乃臣田恒潘俊博杨建东
关键词:GDNF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