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10201110060)

作品数:13 被引量:55H指数:4
相关作者:宋锦宁安吉洋张明李丹东庞宏刚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蛛网膜
  • 12篇蛛网膜下
  • 12篇蛛网膜下腔
  • 12篇蛛网膜下腔出...
  • 12篇网膜
  • 12篇下腔出血
  • 12篇膜下
  • 12篇出血
  • 6篇早期脑损伤
  • 6篇细胞
  • 6篇脑损伤
  • 4篇蛋白
  • 4篇凋亡
  • 4篇大鼠蛛网膜下...
  • 3篇自噬
  • 2篇受体
  • 2篇皮层
  • 2篇脑血
  • 2篇脑组织
  • 2篇后脑

机构

  • 13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滨州医学院附...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西安市第一医...
  • 1篇西安医学院

作者

  • 13篇宋锦宁
  • 9篇安吉洋
  • 7篇张明
  • 6篇庞宏刚
  • 6篇李丹东
  • 5篇赵永林
  • 5篇孙鹏
  • 3篇翟海程
  • 3篇罗显华
  • 2篇周丽丽
  • 2篇王军锋
  • 2篇张斌飞
  • 2篇马旭东
  • 2篇孙雷涛
  • 2篇李宇
  • 2篇付宙锋
  • 1篇郝璞珩
  • 1篇程毛峰
  • 1篇王钢
  • 1篇郭小叶

传媒

  • 1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华脑科疾病...

年份

  • 1篇2015
  • 12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脂连素受体表达和血清脂连素质量浓度的变化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皮层和海马脂连素受体(AdipoR)表达的改变和血清中脂连素质量浓度的变化。方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2)、假手术组(n=12)、SAH模型组(n=30)。采用颈内动脉穿刺法制作大鼠SAH模型。通过ELISA检测血清中脂连素的质量浓度;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脂连素受体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SAH后1、2、3d时血清脂连素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SAH模型组大鼠皮层和海马的脂连素受体1(AdipoR1)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脂连素受体2(AdipoR2)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脂连素参与了SAH后早期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清脂连素质量浓度的降低以及AdipoR1表达的增多,可能都是导致SAH后早期脑损伤的重要病理机制。
孙鹏宋锦宁陈景宇李丹东安吉洋庞宏刚赵永林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脂连素
Necrostatin-1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皮层细胞坏死状凋亡、坏死与自噬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研究necrostatin-1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皮层细胞坏死状凋亡、自噬与坏死调节的作用。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赋形剂组、necrostatin-1组。赋形剂组经侧脑室给予二甲基亚砜2μL,necrostatin-1组给予necrostatin-1 5.2μg溶于2μL二甲基亚砜。血管内穿刺法制作SAH模型。每组9只观察皮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的变化,检测坏死状凋亡与自噬;9只腹腔注射碘化丙啶观察细胞坏死。对所有大鼠进行6、12、24hLoeffler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 Necrostatin-1下调皮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的表达(P<0.05),减少皮层碘化丙啶阳性细胞数目(P<0.05),提高12、24h的Loeffler神经功能评分(P<0.05),有改善SAH预后的作用。结论 Necrostatin-1可能在抑制SAH后脑细胞坏死状凋亡时也下调了自噬与坏死水平。
张斌飞安吉洋宋锦宁张明罗显华黄廷钦翟海程白立曦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坏死自噬脑皮质细胞
神经肽Y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α-actin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神经肽Y(NPY)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收缩蛋白表达变化,揭示NPY在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150g,雌雄不拘,失血法处死并行生理盐水灌注,取大鼠Willis环动脉及其分支,行原代细胞培养并传代,向细胞培养基中加入自身全血使氧合血红蛋白终浓度达10-6mol/L以建立SAH血管痉挛平滑肌细胞模型并进行分组,包括空白组、SAH组、NPY组、NPY+SAH组、NPY+SAH+BIBO3304组(干预组)、NPY+BIBO3304组,培养1~5d后用免疫荧光法检测α-actin表达,IPP软件测荧光强度半定量,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应用消化法成功培养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经细胞活度检查示活度>97%,经细胞纯化后细胞免疫染色未见其他种类细胞,经传代培养至第5代时可见细胞呈典型"谷-峰"样生长。细胞干预3d后NPY组与NPY+SAH组较SAH组与空白组α-actin荧光强度明显增强(P<0.05),而干预组与NPY+BIBO3304组α-actin荧光强度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PY上调VSMCs的α-actin表达,而其受体拮抗剂BIBO 3304可阻断NPY上调α-actin作用。NPY在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薛俊刚宋锦宁安吉洋王军锋李丹东张明孙鹏李宇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平滑肌细胞
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在血清及出血浸润脑组织内的动态表达规律。方法采用大鼠大脑前动脉穿刺法建立SAH模型,并随机分为6h、1d、3d、7d组,并设对照组。运用ELISA法测定SAH后血清中HMGB1的水平,免疫组化观察脑组织HMGB1的表达及分布,Western blot测定出血浸润区域脑组织(额底皮层)HMGB1含量。结果 SAH后血清中HMGB1水平从6h开始显著升高,并持续升高至术后7d;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AH后早期(6h、1d)脑组织内HMGB1表达明显减少,至晚期(3、7d)时间点其表达显著升高,并向胞质扩散;Western blot结果提示,SAH后额底皮层HMGB1呈明显早期减少、晚期升高的趋势。结论 SAH后脑组织中HMGB1水平呈早期降低、晚期升高的趋势,同时血清中HMGB1持续升高,HMGB1可能参与了SAH后脑组织的炎性损伤。
庞宏刚宋锦宁孙雷涛张明李丹东赵永林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炎症脑组织
皮层扩散性抑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皮层脑血流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明确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皮层扩散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对皮层脑血流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利用皮层给以KCl的方法诱导CSD的发生,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行皮层脑血流测定,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SAH组大鼠脑皮层血流较空白组和盐水组明显下降,其中5d组最低;皮层细胞凋亡水平明显升高,5d组最明显;CSD发生后SAH组脑血流下降更明显,凋亡更严重,空白组和盐水组变化不明显。结论 SAH后CSD的发生使脑血流进一步下降,皮层细胞的凋亡更加严重,CSD可能是导致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机制之一。
郝璞珩宋锦宁陈虎安吉洋闫文涛李宇王军锋张明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皮层扩散性抑制脑血流凋亡
自噬相关蛋白在自噬与凋亡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3年
上世纪中叶,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出现,两种与细胞命运息息相关的生理过程——自噬与凋亡被发现并命名,它们同时参与细胞损伤时的应激反应,并受到基因的严格调控。凋亡现象是多细胞生物面对生理或病理刺激时介导异常或不需要的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的过程,
翟海程宋锦宁
关键词:凋亡相关蛋白自噬生理过程程序性死亡多细胞生物
AMPK信号通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自噬激活中的作用及机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参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中自噬激活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AH组、SAH+AICAR(AMPK激活剂1组、SAH+Compound C(AMPK抑制剂1组、SAH+生理盐水组,每组各12只。后4组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建立SAH模型,后3组于造模前30min分别经左侧侧脑室注射AICAR、Compound C或生理盐水。术后24h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皮层自噬相关蛋白LC3、AMPK、磷酸化AMPK(p—AMPK)表达,采用Loeffler的5分制评分法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SAH组p-AMPK水平显著升高;p-mTOR组织学表达增高,主要表达于细胞浆,分布在出血周围的皮质、深部皮质与脑白质结合部;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比值显著增加;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AH组及SAH+生理盐水组相比,AICAR干预显著增高了SAH后p-AMPK水平,抑制了p—mTOR表达,显著增高了LC3Ⅱ/LC3Ⅰ比值,降低了神经行为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ompound C干预则有效降低了p-AMPK水平,抑制LC3Ⅱ/LC3Ⅰ比值的表达上调,有效改善了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p—mTOR表达没有显著影响。结论AMPK信号通路参与了SAH后早期脑损伤中神经元自噬的激活,其机制可能与调控mTOR活性有关:调控AMPK可以发挥与自噬相关的神经保护作用。
安吉洋周丽丽庞宏刚罗显华孙鹏宋锦宁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自噬雷帕霉素靶蛋白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及神经保护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13年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与迟发性脑损伤及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关于EBI分子机制的研究表明,SAH后脑组织内微血管改变、离子失衡、血脑屏障损伤、免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死亡通路激活等多种病理机制共同导致神经血管功能障碍。这些研究进展为SAH后神经功能保护提供了多个可能的干预靶点,其中钙通道拮抗剂、内皮素-1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抗炎药物以及抗氧化应激药物等可能对SAH后EBI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进一步阐明SAH后脑缺血缺氧性损伤、神经免疫炎症激活、皮层传播抑制、各种细胞信号通路激活等脑损伤的相关分子机制以及这些诸多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发生演变的规律,将对减轻SAH后脑损伤,促进神经修复,提高患者生存率与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宋锦宁安吉洋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神经保护
AMPK介导上调Bim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皮层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研究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探讨AMPK参与SAH早期脑损伤中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血管内穿刺法建立SAH模型,免疫组化检测AMPK与磷酸化AMPK(p-AMPK)的组织细胞定位,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造模后6、24、48、72h额底皮质AMPK mRNA及p-AMPK、Bim、caspase-3蛋白的动态表达,并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侧脑室给予AMPK激动剂AICAR及抑制剂Compound C,检测药物干预对大鼠神经行为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并与SAH组及vehicle组进行比较。结果 SAH后AMPKα的mRNA表达升高,p-AMPK、Bim、caspase-3蛋白表达均持续升高;AICAR可以增高AMPK磷酸化和Bim、caspase-3表达水平,加重神经功能缺损,Compound C可以减低AMPK磷酸化和Bim、caspase-3表达水平,改善神经功能评分。结论 AMPK信号通路参与了SAH后早期脑损伤中神经元细胞凋亡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机制可能与调控Bim的转录活性有关,抑制AMPK信号通路可以减轻SAH后皮层神经元凋亡。
安吉洋周丽丽宋锦宁罗显华程毛锋孙鹏庞宏刚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AMPKBIM
钙池操控钙通道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钙池操控钙离子通道(SOCC)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探讨SOCC与SAH后钙超载致神经元死亡的关系。方法枕大池单次注血法建立兔SAH模型,使用2-APB干扰SOCC通道活性后建立SAH干预组,Fura-2AM检测胞内钙离子浓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SOCC通道蛋白STIM1和ORAI1的表达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相比较,TUNEL检测皮层神经元凋亡。结果 SAH后皮层中STIM1和ORAI1蛋白表达均持续升高,在3d时达到高峰,同时皮层神经元胞内钙离子浓度达到峰值。给予SOCC通道阻断剂后,皮层STIM1和ORAI1蛋白表达被抑制,皮层神经元钙内流减低,神经功能评分改善。结论 SAH后神经元的钙超载是造成早期脑损伤的重要原因;抑制SOCC产生的钙内流可缓解神经细胞死亡,改善神经功能。
张明吴媛宋锦宁赵永林付宙锋马旭东翟海程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细胞凋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