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jyte052)
- 作品数:7 被引量:5H指数:1
- 相关作者:张金梅更多>>
- 相关机构:湖北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论《春秋》笔法对中国古典诗赋“惩劝”论的影响
- 2011年
- 《春秋》笔法之"惩恶而劝善"对中国古代诗论和赋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汉迄清,虽然不乏审美体验、个性情感的追求,但"美刺"、"讽谏"一直都是诗歌创作和诗歌品评的重要参考标准,充分体现了"《诗》与《春秋》相表里"的观念。受"依经立义"意义生产方式的影响,汉赋的创作和评论也多围绕"颂扬"、"讽谏"入手,虽然他们褒贬殊异,入思理路却惊人一致:肯定者借助"讽谏"的理想功能来提高汉赋的地位,贬抑者则借助"讽谏"的既成实效来否定汉赋的价值,共同指向其"劝百讽一"的美学内涵。
- 张金梅
- 关键词:《春秋》笔法主文谲谏劝百讽一
- 史家笔法作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话语的建构被引量:3
- 2012年
- 中国古代小说被视作正史附庸或直接被称为"稗官野史",所以评点家们常常以史家笔法作为评点话语,其主要表现有三:直接点明小说作者采用了《春秋》笔法;明确指出小说作品"章法句法本诸盲左腐迁",直接以《左传》、《史记》笔法标准评判小说;详细揭示古典小说中的曲笔褒贬与史家笔法相互融通。
- 张金梅
- 关键词:《春秋》笔法曲笔小说评点
- 董仲舒“《春秋》笔法”论纲
- 2012年
- "《春秋》无达辞"是董仲舒对"《春秋》笔法"的精炼概括和总结,具有三种含义:其一,有"常辞"无"通辞",针对《春秋》记事用语不统一而设,是董氏完整的《春秋》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其二,"微言"、"微辞",即圣人没有明确说出来的话,指《春秋》记事不记言,却能以事明理,在事实的陈述中含褒善贬恶之义;其三,"微旨"、"大义",指经圣人笔削而事别美恶之细,行防纤芥之萌,寓意精妙,使人深思反道,比贯连类,以得其意,从而防微杜渐。
- 张金梅
- 今文经学的“正名”思想
- 2011年
- 《春秋》之"义"首在正名。《庄子?天下》云:"《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1](p1067)这是对《春秋》正名思想的最早阐述。遗憾的是,《庄子》没有展开论述。
- 张金梅
- 关键词:今文经学《庄子》正名思想《诗》《书》《礼》
- 从《左传》到《史记》:《春秋》笔法的早期发展及其基本内涵被引量:1
- 2012年
- 作为《春秋》笔法的直笔传统,"书法不隐"包含据礼直书和据事直书两种,而《左传》是"书法不隐"由"据礼直书"向"据事直书"的过渡。《史记》对《春秋》笔法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为"实录"和曲笔,前者指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后者指寓主于客、寓论断于序事、侧笔。
- 张金梅
- 关键词:曲笔
- “《春秋》五例”与比兴被引量:1
- 2012年
- "《春秋》五例"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既可作为史家之悬鹄,又能当成文学之示范。其中,"比"与"微而显"、"志而晦";"兴"与"微而显"、"婉而成章"异曲同工。而"比兴"的阐发功能——比德兴托则更与"惩恶而劝善"交相辉映,其政治与艺术的联姻,作为中国诗歌的意义建构方式,既是诗义转隐晦的根本原因,又是诗歌简约含蓄的重要源泉。诗如此,词亦不例外。
- 张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