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11619035)
- 作品数:3 被引量:24H指数:3
- 相关作者:夏非张永战殷勇王强王瑞发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苏北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范围研究述评被引量:8
- 2015年
- 详细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目前对1128-1855年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范围的划分可总结为三类主要观点:1外缘位于废黄河口外近岸、远岸斜坡带之间的宽缓平台(水深范围:-15^-25 m)之上;2外缘位于废黄河口外远岸斜坡带(水深范围:-25^-45 m)之外;3外缘可达-45m等深线之外,且废黄河三角洲由一个近岸/远岸复合楔形沉积体构成。综合分析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域海底地形地貌、浅部地层沉积特征与14C年代、浅层声学地层等资料数据表明,1128-1855年废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延伸范围应该超过现今-20 m等深线,但未越过远岸斜坡带;远岸斜坡带发育的厚层楔形体不大可能是废黄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层,其确切成因、物源与年代等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为准确圈定1128-1855年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范围,需要对完整覆盖本区的高质量浅层地震剖面进行解译分析,在其三大地形单元(近岸、远岸斜坡带及其之间宽缓平台)内补充钻孔分析,并参考1875年以来各期海图资料来进行综合判定。
- 夏非张永战王瑞发J.Paul LIU张振克彭修强
- 关键词:黄河水下三角洲南黄海
- MIS 3晚期以来江苏中部海岸的层序地层被引量:15
- 2012年
- 通过对苏北岸外西洋潮流通道内钻孔和地震剖面的地层沉积学、年代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等多学科再研究,以及区域钻孔再对比,本文确定该海域约从35kaBP(14C惯用年龄)开始经历了滨岸砂坝、淡水湖沼、河流泛滥平原、滨岸沼泽、潮流沙脊和潮流通道一系列的环境演变,主要受控于MIS3晚期以来的海平面旋回以及古河流入海沉积物供给,而构造沉降是相对次要的,由此形成了五级层序地层中的末次冰期晚间冰阶准层序和冰后期准层序,以及前者的高水位体系域和强制海退楔体系域、后者的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海域中潮流沙脊可能开始发育于冰后期海侵淹没本区(约9calkaBP)之后,但一直只是水下暗沙且处在不断调整之中,直到1128~1855AD间黄河夺淮从苏北入黄海,大量泥沙充填潮道,部分水下暗沙出露海面成为明沙。西洋潮流通道并非是晚全新世期间通过沙脊的蚀低而形成,而在全新世高海面前后就已具雏形并持续至1128AD,1128~1855AD和1855AD至今分别经历了充填淤浅与冲刷成型的过程,且今后具有进一步展宽刷深的趋势。
- 夏非殷勇王强张永战刘敬圃
- 关键词:MIS南黄海潮流沙脊层序地层
-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苦水洋海域沉积地层特征及其环境演变被引量:3
- 2014年
- 通过分析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苦水洋海域铁板沙11DT06钻孔的沉积相序列、^14 C测年数据、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并与该海域北翼潮流通道11DT01孔、里磕脚11DT02孔对比,重建了MIS 3阶段以来苦水洋海域的环境演变过程.铁板沙11DT06孔自上而下揭示了4个沉积序列:S1(潮流沙脊层)、S2(潮滩层)、S3(陆相硬黏土层)和S4(高潮滩层).MIS 3阶段以来苦水洋海域经历了潮滩(ca.44~25ka BP)、洪泛平原(陆相硬黏土层,ca.25~12ka BP)、滨岸沼泽与潮滩(ca.12~7ka BP)和水下沙脊-潮流通道(ca.7ka BP至今)等一系列环境演变过程.铁板沙潮流沙脊主要由细砂和粉砂质细砂组成,而MIS 3阶段与早全新世的潮滩沉积主要由黏土质粉砂和粉砂质黏土组成,分选性总体都较差,基本都为正偏态,表明沉积物粒度分布都存在细尾部分,这正是潮流沉积物的一大特点,与洪泛平原相的硬黏土层存在明显差异,指示了主控沉积动力环境的不同.苦水洋海域三个钻孔测试获得的11个AMS 14 C和2个OSL测年数据显示了海陆交互作用强烈地区测年结果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 王羽涵殷勇夏非邹欣庆
- 关键词:辐射沙脊群环境演变光释光测年南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