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JX2B16)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董念国邱雪峰苏伟史嘉玮孙宗全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移植物
  • 4篇增生
  • 4篇内膜
  • 4篇内膜增生
  • 4篇静脉
  • 4篇静脉移植
  • 4篇静脉移植物
  • 2篇电纺
  • 2篇电纺丝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外支架
  • 2篇组织因子表达
  • 2篇外支架
  • 2篇静电纺
  • 2篇静电纺丝
  • 2篇纺丝
  • 1篇动脉旁路
  • 1篇动脉旁路移植
  • 1篇动脉旁路移植...

机构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作者

  • 5篇邱雪峰
  • 5篇董念国
  • 4篇史嘉玮
  • 4篇苏伟
  • 3篇孙宗全
  • 2篇胡平
  • 1篇周军传

传媒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1
  • 4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大鼠静脉移植物的组织因子表达被引量:1
2009年
背景:已有研究显示在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中,动脉中层平滑肌受损后组织因子表达迅速上调,缺血再灌注损伤也会导致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增加。而对于静脉移植物中组织因子表达及其机制的研究较少。目的:观察静脉移植物管壁组织因子表达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动物观察性实验,于2006-05/2008-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SD大鼠30只。方法:于颈内、颈外静脉汇合处结扎颈外静脉近心端,颈外静脉远心端在发出分支前结扎离断。以无损伤血管夹夹闭颈总动脉近心端和远心端,在两血管夹中间斜形切除5mm动脉。将动脉近心端和静脉远心端吻合两针并对抗牵引,再在两针之间的前后壁分别缝合三针;离断颈外静脉近心端,将其和颈总动脉远心端吻合。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管壁组织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同时检测标本蛋白抽提物组织因子活性,使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内膜、中膜厚度,以对侧颈外静脉作为对照。结果:所有静脉移植物血管外膜均有组织因子表达,早期静脉移植物内膜、中膜组织因子表达明显增加,晚期静脉移植物内膜、中膜无组织因子表达;对照静脉内膜、中膜无组织因子表达。术后3d静脉移植物可观察到细胞增殖核抗原蛋白阳性表达,7d明显增高,14d达到最高。对照组静脉、早期和晚期静脉移植物血管蛋白抽提物组织因子活性无统计学意义。静脉移植物内膜在术后7,14,28d增生明显,中膜在术后14,28d增生明显。结论:不同时间点静脉移植物管壁组织因子表达变化与新内膜增生相关。
苏伟邱雪峰董念国史嘉玮
关键词:内膜增生静脉移植物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的发病机制
2011年
动脉桥管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广泛使用且明显提高了远期效果,但静脉移植物仍然是使用最多的桥管。研究表明静脉移植物10年通畅率约为60%。静脉移植物再狭窄发病机制包括血流动力学变化导致血管壁受损,血栓形成和血管平滑肌迁移、增生,以及随后发生动脉粥样改变等。本文就静脉移植物再狭窄的发生机制作一综述。
邱雪峰董念国
关键词: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静电纺丝血管外支架抑制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聚-3-羟基丁酸与聚-4-羟基丁酸聚酯[P(3HB—co-4HB)]静电纺丝血管外支架预防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的机制。方法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3HB—co-4HB)血管外支架。SD大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24只,建立颈外静脉-颈总动脉血管移植模型:无支架(NS)组和非限制支架(Ps)组。分别于术后3、7、14、28d取静脉移植物标本,计算机图像系统分析内膜、中膜厚度和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静脉移植物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静脉移植物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和组织因子(TF)mRNA表达。结果术后7、14、28d支架组静脉移植物内膜与中膜的厚度和面积明显低于无支架组(P〈0.05)。两组PCNA表达均增加并在术后14d最高,而支架组在术后7、14dPCNA表达低于无支架组(P〈0.05)。术后3、7d支架组PDGF—BB和TFmRNA表达明显低于无支架组(P〈0.01)。结论静电纺丝P(3HB—co-4HB)血管外非限制性支架能抑制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并通过降低静脉移植物管壁早期组织因子表达发挥作用。
苏伟邱雪峰董念国孙宗全胡平史嘉玮
关键词: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静电纺丝
化学合成小干扰核糖核酸抑制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组织因子表达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血管壁组织因子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组织因子基因沉默作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设计并合成针对大鼠组织因子的25 bp双链siRNA分子。使用组织因子siRNA、对照siRNA转染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同时设立空白对照,实验共分6组(各组n=5)。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后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组织因子信使核糖核酸表达,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检测组织因子蛋白表达。结果:siRNA成功转染到血管平滑肌细胞,转染效率约(90.0±2.3)%。3对候选siRNA筛选出基因抑制效率最高一对,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转染24 h组织因子信使核糖核酸表达减少(86.0±0.6)%,转染48 h蛋白质印迹分析组织因子蛋白表达减少(92.0±1.0)%,同时免疫组化检测组织因子表达明显减弱。结论:RNA干扰能明显下调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组织因子表达。
邱雪峰董念国孙宗全苏伟史嘉玮
关键词:核糖核酸干扰血管平滑肌细胞
经肱动脉行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分析研讨经肱动脉行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此项为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抽签法抽取2014年2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9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研究组采用经肱动脉介入治疗,对比两组的TTS、ABI、并发症。结果:研究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1.25%,高于对照组的6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手术成功率、随访中复发率、随访中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随访6个月,两组的ABI、TT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17%,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疾病可考虑采用经肱动脉行介入,可按照患者状况确定手术入路方式,疗效突出,且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周军传
关键词: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
静电纺丝血管外支架缓释siRNA纳米粒抑制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评价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壳聚糖(PLGA/CS)纳米粒超细纤维复合膜血管外支架缓释组织因子小干扰RNA(TFsiRNA)抑制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的有效性。方法使用改进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LGA/CS纳米粒超细纤维复合膜。氯仿溶解复合膜PLGA后测量壳聚糖含量,检测超细纤维复合膜吸水率。建立SD大鼠右颈外静脉.颈总动脉间置移植模型,随机分为5组:A组(PLGA/CS—TFsiRNA纳米粒外支架组),B组(PLGA/CS—Stealth^TMRNAi阴性对照纳米粒外支架组),C组(PLGA/CS空白纳米粒外支架组),D组(PLGA外支架组),E组(无外支架组)。BLOCK-iT^TM荧光寡核苷酸检测静脉移植物转染。分别于术后1、3、7、14、28d取标本。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检测管壁组织因子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管壁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计算机图像系统分析新生内膜厚度。结果通过调节静电纺丝PLGA和壳聚糖纳米粒溶液流量控制复合膜中PLGA和壳聚糖含量。复合膜由于加入壳聚糖具有良好吸水性。术后12d静脉移植物管壁可检测BLOCK-iTM荧光寡核苷酸绿色荧光。术后3、7d,A组组织因子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其中术后3d分别为0.40±0.03与0.75±0.01、0.75±0.05、0.77±0.07,术后7d分别为0.30±0.03与0.84±0.05、0.86±0.06、0.85±0.06),术后14d,A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明显低于其他组(P〈0.01,13.0%±2.6%与25.0%±2.8%、24.2%±3.9%、24.0%±4.1%、44.8%±3.7%),A组术后28d新生内膜厚度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1,(18.8±2.9)μm与(38.7±5.0)μm、(37.3±3.6)μm、(37.2±2.6)μm、(67.5±4.8)μm。结论静电纺丝制备PLGA/CS纳米粒超细纤维复合膜血管外支架缓释组织因子siRNA能有效抑制大鼠静脉移植物早期内膜增生,这将成为基因治
邱雪峰董念国孙宗全胡平苏伟史嘉玮
关键词:RNA血管内膜静电纺丝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