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9B05)
- 作品数:20 被引量:265H指数:10
- 相关作者:张光辉刘普灵田均良杨明义章文波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全球气候变化对泾河流域径流和输沙量的潜在影响被引量:13
- 2010年
- 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产生巨大影响,而降水特征的变化因区域的不同有较大差异,这些变化对河流径流、泥沙及区域水土流失具有重要影响。以1961—2006年泾河流域降水、径流和输沙量等资料为基础,建立降水和径流、径流和输沙量之间的统计关系。通过5个大气环流模式(HadCM3、CGCM2、CSIRO-Mk2、ECHAM4和GFDL)对泾河流域未来不同时期(2010—2039年、2040—2069年和2070—2099年)的降水量进行模拟,进而根据统计关系计算出未来不同时期该流域的径流、输沙量。结果表明:不同大气环流模式对该流域降水量模拟结果不同,导致未来气候条件下径流和输沙量的预测也存在一定差异。比较IPCC排放情景中的A2、B2气候情景发现,在A2情景下径流和输沙量响应更为强烈。与近期实测资料(1961—2006年)相比,未来(2010—2099年)泾河流域降水、径流和输沙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53%~31.65%、-9.26%~53.44%和-11.13%~64.59%,平均增加11.69%、19.78%和23.94%。研究结果对未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规划和治理策略的制订具有指导意义。
- 曹颖张光辉罗榕婷
- 关键词:气候变化大气环流模式水土流失泾河流域
- 生产力指数模型PI在北方土壤生产力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09年
- 土壤生产力评价是土地生产力评价的一个重要方法,对土壤生产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定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中国北方4个耕地类型区为研究区域,选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中44个典型剖面的土层厚度、容重、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pH值和作物产量数据,建立了新的PI模型并对PI值与产量进行回归分析,以证明PI模型是较好的土壤生产力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东北黑土区、北方平原区、北方山地丘陵区、黄土高原区的PI均值分别为0.377、0.198、0.202和0.172,说明东北黑土区土壤生产力最高,黄土高原区最低;②在各区内部,PI值与作物产量之间均呈十分显著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变化范围在0.589—0.743,均能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05的检验,表明PI模型可用于区内土壤生产力评价;③回归直线的重合性检验表明,不同类型区PI值与产量的回归方程有显著差异,但北方平原区和北方山地丘陵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可将PI值与产量进行统一回归。土地生产力区间差异主要由气候因素造成,而区内差异主要是由土壤因素造成。该模型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未考虑不同耕地类型区之间不同的气候因素,这一点有待于继续探讨。但是对于耕地类型区内部来说,PI模型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土壤生产力评价模型。
- 孙振宁谢云段兴武
- 关键词:土壤生产力土壤理化性质
-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评价关键技术
- 2009年
- 本课题的总体目标是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用核同位素监测水土流失空间分布的技术、水土流失及其环境效应评价关键问题、区域水土流失模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信息平台及水土流失宏观变化趋势,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划及宏观战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和基础信息服务。截至2008年底,课题在以下5个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 刘宝元
- 关键词:区域水土流失环境效应评价水土保持工程生态工程建设水土流失监测
- 基于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植被恢复布局及其水文效应评价系统的实现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建立合理的评价系统,以期在各种土地利用方案和情景下,方便地实现水土保持环境效应评价、流域水文分析以及水土保持措施对区域水资源影响的定量评价。【方法】以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为例,利用TIME组件平台构建了基于GIS的水土保持应用系统,研究基于.NET Framework的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植被恢复布局及其水文效应评价系统的实现;讨论了GIS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水文计算模型与GIS的集成、植被恢复布局及水文效应评价系统的结构框架、数据库设计和系统功能的实现。【结果】该系统充分利用了GIS强大的空间分析、直观的信息表达功能以及数据的存储、处理功能,能方便、快捷地显示和输出水土保持中的多种信息,并利用文字、地图、控件等多种手段进行信息表达。【结论】基于TIME组件开发的GIS模型系统,能够降低开发难度、缩短开发周期。该系统对于水土保持宏观规划的编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张宏鸣杨勤科Li Ling-tao赵永安刘晴蕊
- 关键词: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组件GIS
- 指纹识别技术在泥沙来源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2
- 2007年
- 指纹识别技术作为一种较新的研究泥沙来源的方法,在泥沙来源研究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定量研究泥沙来源在模型和应用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本文阐述了传统研究泥沙来源的方法,总结了单因子指纹识别技术以及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在泥沙来源研究中的应用原理与进展,并对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 徐龙江杨明义刘普灵田均良
- 关键词:指纹识别技术泥沙来源土壤侵蚀
- 137Cs示踪技术背景值研究进展与建议被引量:15
- 2008年
- 利用环境核素137Cs示踪技术研究土壤侵蚀被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所采用,而背景值的确定是利用该技术研究土壤侵蚀的前提和根本,直接关系到侵蚀速率计算的准确与否。本文从137Cs背景值采样点的选取方式,137Cs全球空间分布预报模型以及影响137Cs沉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性综述,对137Cs背景值研究应注意的问题和今后研究重点提出了建议。
- 刘志强杨明义刘普灵田均良
- 关键词:土壤侵蚀影响因素
- 中分辨率水文地貌关系正确DEM建立方法研究——以黄土丘陵区为例被引量:21
- 2007年
- 以陕北延河流域的县南沟小流域为样区,利用1∶5万数字地形图和ANUDEM软件,对黄土丘陵区中等分辨率水文地貌关系正确DEM的建立方法进行研究,并从建立的DEM与基础数据比较、DEM对地形的表现能力分析及水系网络分析3个方面对DEM的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利用ANUDEM和1∶5万地形图插值建立的黄土丘陵区DEM 3个主要参数分别为:分辨率10 m,迭代次数35,第二糙度系数0.7。从建立的DEM上提取的派生等高线与原始等高线符合度高;并且对地形形态的描述和对地貌与水文关系的表现,均更加准确和真实。
- 师维娟杨勤科赵东波卫建军
-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黄土丘陵区
- 林冠截留降雨研究综述被引量:54
- 2009年
- 林冠截留降水是植被对降水到达地面的第一次阻截,也是对降雨的第一次再分配,减少了林地的有效降雨量,是水文循环过程的重要环节。从林冠截留量及影响因素、林冠截留模型和与之相关的林冠覆盖度、叶面积指数的确定方法等方面论述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当前植被截留研究的发展趋势。
- 王爱娟章文波
- 关键词:林冠截留解析模型叶面积指数
- 确定^137Cs背景值所需的采样点数与采样面积被引量:4
- 2009年
- 137Cs背景值的确定是利用核示踪技术研究土壤侵蚀的前提和根本,直接关系到侵蚀速率计算的准确与否。而大部分研究对137Cs背景值的确定均采取随机采样,没有统一的采样点数与确定的采样面积。本研究利用网格加密采样法,对未扰动地和长期耕种且未平整的农耕地各两块样地的137Cs背景值空间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未扰动地与农耕地采样地块,137Cs采样点数与背景值空间变异系数都存在指数回归关系;在未扰动地块137Cs背景值存在较大空间变异性,且随着网格面积的扩大137Cs空间变异系数表现为增加趋势,在0.25m2范围内选取最少11个样点才能满足试验精度;在农耕地采样地块,因长期的耕种作用使得137Cs在耕层中混合相对均匀,137Cs背景值空间变异性显著变小,最少选取7个样点就能满足试验精度,且不受采样面积的影响。
- 刘志强杨明义刘普灵田均良
- 大气环流模式在黄河流域的适用性评价被引量:14
- 2009年
- 本文以国际上较流行的5个大气环流模式(HadCM3、GFDL、ECHAM4、CSIRO-Mk2以及CGCM2)对黄河流域1961-1990年温度和降水的模拟结果为基础,通过与该流域同期观测值比较,分析了各大气环流模式(GCM)在黄河流域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HadCM3、GFDL两个模式对黄河流域温度的模拟结果较好;ECHAM4、HadCM3两个模式对黄河流域降水的模拟结果较好。5个大气环流模式对温度的模拟明显优于对降水的模拟。总体而言,英国的HadCM3模式在黄河流域的适用性最好,可为黄河流域水文水资源、水土流失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等相关研究,提供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借鉴。
- 曹颖张光辉
- 关键词:温度降水黄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