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03DJ14009)
- 作品数:5 被引量:26H指数:3
- 相关作者:陈顺乐沈南鲍春德顾越英王元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T细胞抗原受体BV基因的限制性取用初步研究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患者病灶部位即关节滑膜组织浸润的受某种自身抗原驱动的T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ellreceptor,TCP)"链的取用格局。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的方法分析RA患者病灶部位T淋巴细胞抗原受体"链的取用;采用PCR-SSP方法对所调查的RA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cocyteantigen,HLA)进行了分型。结果研究发现中国人群RA患者病灶关节滑膜浸润的T淋巴细胞抗原受体主要取用BV14和BV16家族;中国人群RA患者HLA基因型主要以HLADRB1*0405为主要特征,与白种人RA患者不同。结论研究提示中国人群RA患者病灶区自身反应性T细胞具有TCRBV14和BV16的限制性取用,其中TCRBV16的偏移为国内外首次报道。而HLADRB1*040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表现出TCRBV16取用的趋势,提示TCRBV16取用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约束,这为进一步分析诱发RA的发生的免疫异常和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重要试验基础。
- 何东仪许荣倪立青沈杰姜婷陈广洁张冬青李伟毅王利沈佰华李宁丽
- 关键词:人类白细胞抗原自身反应性T细胞
- 干扰素诱导表达的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体E和干扰素诱导蛋白1基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活动性的关系被引量:16
- 2004年
-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中干扰素诱导表达的淋巴细胞抗原 6复合体E(LY6E)基因与干扰素诱导蛋白 1(IFIT1)基因的实时定量表达水平与SLE疾病特异性和病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 14 4例SLE患者、2 7例非SLE患者与 5 9名正常对照人群的临床资料 ,取外周血抽提总RNA并逆转录成cDNA ,运用SYBRgreendyeⅠ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CR)在ABIPRISM 790 0H基因测序仪上检测患者组和对照组的LY6E和IFIT1mRNA定量表达水平 (以 -ΔΔCT值表示 )的差异 ,并与病情活动度进行分组比较 ,分析其意义。结果 ( 1)SLE患者总体的LY6EmRNA -ΔΔCT值 ( 5 5± 2 0 )显著高于非SLE患者 ( 3 4± 1 7,P =0 0 0 0 )和正常人 ( 4 5± 1 6 ,P =0 0 0 1)。 ( 2 )SLE活动组的LY6E和IFIT1的mRNA -ΔΔCT值 ( 6 2± 1 8,6 5±2 6 )均显著高于SLE非活动组 ( 4 4± 1 8,4 1± 2 6 ) (均P =0 0 0 0 )。 ( 3)SLE患者组的LY6E和IFIT1mRNA -ΔΔCT值与SLEDAI积分、符合SLE分类标准的条数之间有相关性 (P <0 0 0 1)。结论 作为干扰素诱导表达的基因 ,LY6EmRNA定量水平的升高对SLE患者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 ,LY6EmRNA和IFIT1mRNA的实时表达水平对SLE患者的病情活动度判断均有较大价值 。
- 汤建平顾越英沈南叶霜钱捷华晶陈兴国陈顺乐鲍春德王元张巍
- 关键词:干扰素淋巴细胞活动性
- PBX1基因3’末端基因多态性rs3185695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相关研究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研究前B淋巴细胞白血病转录因子(PBX1)3’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中国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对PBX1基因3’端下游区域通过测序发现SNP rs3185695, 再对发现的该SNP进行等位基因分型。以Haploview软件和延伸型传递不平衡试验(ETDT)分析SNP与中国人SLE发病的相关性。结果靠近PBX1 3’末端通过测序发现的SNP rs3185695进行家系传递不平衡检验(TDT)提示等位基因G优势传递给患者,传递:不传递(T:U)=62:41,P=0.0385。结论 PBX1基因可能为SLE的候选基因。
- 黄新芳沈南梁栋毛寒倩钱捷陈顺乐鲍春德顾越英王元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单核苷酸基因基因多态性
- 白细胞介素-23和白细胞介素-12亚单位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表达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白细胞介素(IL)-23和IL-12的调节作用。方法78例SLE患者[以SLE疾病活动评分(SLEDAI)进行活动性评分]和正常对照36名,分别抽提SLE患者和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mRNA,并反转录成cDNA,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对IL-23特异的亚单位P19、IL-12特异的亚单位P35以及它们共有的亚单位P40作定量分析,数据采用看家基因进行标化。结果未经治疗、已经治疗的SLE患者的IL-12特异性的亚单位P35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值分别<0.05,<0.01)。与未经治疗相比,用类固醇激素或类固醇类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治疗的SLE患者显著抑制P40和P19的表达(P值分别<0.01和<0.05)。活动性SLE患者(SLEDAI>10)的P19、P40、P3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性SLE患者(SLEDAI≤10)(P值分别<0.01,<0.01和<0.05)。结论IL-12的表达下降或IL-23的表达上调也许参与SLE的发病过程,这两种细胞因子有可能是SLE患者的治疗靶点。
- 黄新芳占一凡华晶沈南钱捷鲍春德陈顺乐
- 关键词:红斑狼疮
-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新基因IFIT4的亚细胞定位及干扰素-α对其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新基因IFIT4的组织细胞分布、亚细胞定位及干扰素(IFN)-α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FIT4mRNA在各组织及免疫细胞中的表达;而后构建和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FP)-IFIT4融合质粒入单核细胞,共聚焦显微镜观察IFIT4亚细胞定位;最后用Western-blot、qRT-PCR检测IFN-α和CpG-A刺激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前后IFIT4、STAT1、RELB的表达差异。结果IFIT4mRNA主要表达在免疫相关组织和CD19+、CD8+、CD14+细胞;IFIT4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其表达受IFN-!调控,CpG-A不直接参与IFIT4表达调控。结论IFIT4可能作为IFN-!效应分子在SLE免疫系统紊乱发病机制中发挥潜在致病作用。
- 黄向阳顾越英鲍春德陈顺乐张佳卉沈南
- 关键词:红斑狼疮干扰素Α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