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ZZ025)
- 作品数:13 被引量:68H指数:4
- 相关作者:王国勤王江伟苏鹏辉谈火生汪雪芬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行政学院江西省委党校清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威权体制下的环境抗争与政府回应——台湾经验的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分析台湾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第一次政党轮替前这一威权体制时期下的环境抗争与政府回应的阶段性变化表明:1980年至1987年的环境抗争主要以自力救济为主,使用围堵和身体暴力等较为传统的抗争手法,这一时期政府对环境抗争的回应采取了较为克制和容忍的态度,因而环境抗争也较能取得成功;解严后,环境抗争进入一个爆发期,集会游行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抗争形式,政府也一改过去对环境抗争的容忍态度而转向强力压制。但压制的效果却是使环境抗争进一步反弹上升;在1992年以后,政府更依赖于法律来处理环境纠纷和因应环境问题,逐渐形成地方化和例行化的抗议处理风格,环境抗争亦走向温和化和常态化,发生暴力的可能性也大为降低。台湾经验对于大陆的启示在于:一方面在面对环境抗争时应当尽快建立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因应方式;另一方面应认识到包括环境抗争在内的社会力本身也可以成为制度和法治发展的动力。
- 王江伟
- 关键词:环境抗争威权体制社会秩序政府回应
- 域外民众示威抗议之暴力行为的法律治理被引量:3
- 2015年
- 民众抗议表达是现代民主政治社会的普遍现象,防治此种表达中的暴力行为则是政府治理的核心关切所在。示威抗议必须遵守和平义务,此即民众表达权利行使的内在界限。和平义务的核心内涵包括预防和禁止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为确保民众抗议表达和平进行,武器的禁止、暴力行为或暴力倾向行为的禁止以及对可能刺激或挑起暴力行为的限制或禁止,构成为法律规范集会游行示威的主要内容。参考借鉴这些法律规范,以建构一套确保民众和平有序表达集体诉求的制度管道,是我国法治建设中极重要且迫切的工作。
- 王江伟
- 关键词:集会游行示威暴力行为法律治理
- 身份认同与集体暴力被引量:5
- 2016年
- 身份认同既是集体暴力事件的结构性条件,又是其重要的动员因素。身份认同几乎卷入了集体暴力事件的全部阶段,涵盖了群体间对立的身份认同如何形成、如何引爆集体暴力以及如何成功地动员个体参与等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复杂地融入了结构、框架、边界激活、协作、互动仪式、规范、利益和情绪等关键要素与机制。有关身份认同与集体暴力的讨论为进一步维护与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提供了有意义的洞见和建议。
- 王国勤洪桑桑
- 关键词:身份认同
- 论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协商民主取向被引量:19
- 2015年
- 群体性事件是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协商民主在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本文尝试结合中国本土经验,探讨运用协商民主方法治理群体性事件的具体机制。本文认为,一方面,协商式决策可以提升决策质量和民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同度,从而有助于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协商式谈判通过政府威信空间的构建和协商治理技术的嵌入,可以实现沟通的理性化,从而有助于遏制群体性事件的发展。
- 苏鹏辉谈火生
- 关键词:协商民主群体性事件理性化
- 基层治理中的政治信任重建被引量:13
- 2015年
- 在当前中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与转型时期,重建政府信任是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鉴于中国基层治理中制度信任与人际信任具有高度同构性,政治信任重建应该探索一条"从人际信任到制度信任"的路径,即考虑到这种人际信任的优先性特征,政府通过各种取信于民的措施来塑造民众对政府官员的人际信任,并在这个过程中,滋养和巩固民众对政府机构和体系等的制度信任。
- 王国勤
- 关键词:政治信任社会资本人际信任制度信任
- 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治理失灵及其对策——基于“乌坎事件”典型案例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法学界主要从群体性纠纷解决、行政法治和宪法公民权三种研究视角,就如何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提出对策建议。基于"乌坎事件"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表明,权力运行监督的法律失效、维护权益救济的法律失灵、法律维稳的工具主义是导致目前法律治理群体性事件失灵的主要原因,应从树立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思维、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出台可操作性的现场处置法律规程三个方面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
- 王江伟
-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法律治理
- 集体行动中的“准组织化”及策略应对被引量:3
- 2014年
- 本文讨论对象是当前中国集体行动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组织形态—"准组织",试图在对经验观察与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归纳出关于"准组织化"集体行动的组织形态、行动策略以及由这些策略互动所型构的行动轨迹的具有理论分析意义的一组命题。而且,在同中国集体行动研究以及西方社会运动研究中的组织理论展开对话的同时,也为引导集体行动走出"组织化"与"制度化"的双重困境提供了一种组织类型学的知识基础。
- 王国勤
- 关键词:集体行动非暴力
- 村规民约的权威塑造被引量:13
- 2016年
- 村规民约的制定与执行是维护农村秩序、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因此塑造、维护村规民约的权威性尤为重要。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村规民约的建设过程中,诸多地方经验充分显示了村规民约的某些主要功能,很多文献也对此进行了学术探讨,其中需要更加展开理论化讨论的是村规民约权威塑造的三个关键要素:规制性、合法性与工具性。村规民约的权威主要依赖于这三个要素本身的运作以及相互影响的状况。
- 王国勤汪雪芬
- 关键词:村规民约合法性
- 身份、边界与群体性暴力——一项多案例研究
- 2015年
- 当前中国沿海或发达地区流动人口群体性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有些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秩序。这些事件通常具有突发性、规模较大、暴力程度较高以及冲突不断升级等特征,主要由边界形成、边界激活、动员与组织、政府回应与控制等机制共同促成。外来流动人口和当地社会存在长期隔阂甚至对立,偶然事件激活了他们之间的对立身份并使其突然间互相攻击,地方政府处置不够及时有效时通常伴随着谣言的传播并导致更大群体卷入事件中。
- 王国勤
- 关键词:身份动员
- 结构、制度与文化:群体性事件的动力被引量:2
- 2013年
- 近些年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背后有四个关键机制,即非制度化环境机制、暴力救济认知机制以及属于相关机制的边界激活机制和快速启动动员机制。在结构、制度和文化等主要维度上,群体性事件的复杂成因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次上呈现并形成互动态势。在现实经验中,这些机制能够发挥作用以及发挥怎样的作用,取决于它们之间的互动状况,即相互依赖、支撑、嵌入以及不同机制的排列和组合。
- 王国勤
-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非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