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ZW002)

作品数:50 被引量:117H指数:7
相关作者:裴萱冯黎明林国兵刘海郭彧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武汉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艺术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哲学宗教
  • 14篇文学
  • 12篇艺术
  • 3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3篇美学
  • 12篇美学热
  • 11篇启蒙
  • 8篇艺术自律
  • 7篇谱系
  • 7篇主体性
  • 6篇意识形态
  • 6篇社会
  • 5篇知识
  • 5篇社会学
  • 5篇社会学视野
  • 5篇实践美学
  • 4篇学科
  • 4篇知识学
  • 4篇审美
  • 4篇审美文化
  • 4篇识学
  • 4篇自律
  • 4篇文学
  • 3篇艺术

机构

  • 24篇河南大学
  • 20篇武汉大学
  • 3篇黄冈师范学院
  • 1篇安康学院

作者

  • 35篇裴萱
  • 6篇冯黎明
  • 3篇林国兵
  • 1篇郭彧
  • 1篇刘海

传媒

  • 5篇文艺争鸣
  • 2篇湖北民族学院...
  • 2篇徐州工程学院...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中州学刊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燕山大学学报...
  • 1篇郑州轻工业学...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年份

  • 4篇2018
  • 8篇2017
  • 13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8篇2013
  • 4篇2011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美的规训”到“美的盛典”:1980年代美学话语的谱系转型被引量:1
2016年
1980年代以"形象思维讨论""手稿热""译介热""实践美学"等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美学热"浪潮促使了美学学科的独立,更是伴随一系列的思想文化转型,呈现美学自身的历时流变与知识谱系转型。此种进程实质上也是一个美学普世性价值彰显和全球化同构的过程,并且和新启蒙一道构建、辐射了整个文化脉络。其内驱力和生成性因素是美学的感性话语与国家总体化意识形态政治的对抗。而谱系转型的表征层面总体可概括为"诗化哲学与审美主义"、"生命张扬的人学美学"以及"一元哲学到多元生活"三个维度。从美学的形态而言,逐步从机械反映论和政治工具论走向诗化哲学与审美主义,并将在审美文化的语境中继续走向成熟和多元;从美学价值而言,从实践美学主体性的确立走向生命张扬的人学美学;从美学的理念范畴而言,经历了从一元本体到多元生活的话语释放过程。从历时的进程,到学科的流转,美学呈现出重建诗化哲学、人学美学、生活美学以及批判性主体的努力。
裴萱
关键词:实践美学诗化哲学审美文化
意义论:文学研究的知识学主轴
2013年
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核心任务在于意义的阐释,因此意义论乃是文学理论的中心。古典时代的文学意义论规定文学的意义在于言说总体性真理,近代表现论认为文学的意义在于个人情感的抒发,美学诞生后又将文学文本的含义解释为审美意识。语言论转向给文学意义论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一是意义概念取代了真理概念,二是意义的结构性生成取代了表现性生成,三是互文性意义取代了个人独创性意义。文学文本的内涵是一种前学科性的意义,现代文论的缺陷在于用学科化的知识进行文学意义阐释。前学科性的文学意义需要运用现象学的经验描述和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话语分析的方法。
冯黎明
关键词:文学研究语言论转向
社会学视野中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学“新启蒙”的谱系学考察
2018年
中国20世纪80年代兴起"美学热"浪潮不仅实现了审美自律和美学学科的独立,更是通过其一以贯之的人学脉络完成了从"思想解放运动"到"新启蒙运动"的文化启蒙,重新塑造了知识场域伦理和知识分子公共启蒙的话语空间。知识分子公共性的确立以及学科场域伦理本体建构实现了新启蒙运动的扩张,更加自律的审美主义和后现代理论资源也深化了人学启蒙的脉络。与此同时,膨胀的启蒙激情、对市民社会的忽略以及引入后学资源的偏差都成为新启蒙运动内蕴的"内在危机"。面对新启蒙的知识谱系与历史不足,知识分子的公共性重建与美学意识形态的反思成为延续启蒙精神的路径,"美学热"与"新启蒙"的精神理念也在新时期得以传承和重构。
裴萱
关键词:公共性
空间转向与中国美学方法论转型被引量:3
2014年
20世纪以来的空间转向对当代的学术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并主要呈现出两个维度的理论取向。一方面,空间转向延展了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空间转向呼应了现象学、存在主义等人本主义思潮,以体验的方式实现对主体心灵"第三空间"的追寻。同时,因为空间理论的主体性、自由性、体验性和学科互涉性,空间理论与美学理论出现了交叉渗透的景象,在二者的互动阐释中生发出崭新的空间美学。空间转向和空间美学直接促使中国现代美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方法论原则的调整,经由"体验"为核心的基本原则到"同情"的主体间性价值,再以"反思"实现美学的升华,构建出"体验—同情—反思"的美学方法论。
裴萱
关键词:现代美学主体性审美体验
中国1980年代以来审美文化的知识谱系与美学反思被引量:3
2016年
中国1980年代审美文化的出现并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合力"运作的结果,更是文学史和美学史谱系转型的必然,与"美学热"和实践美学之间有着内在的承续关系。审美文化的兴盛也可以视为"美学热"消泯之后的"后美学热"时期的价值承担,从而在"后学"时代中给美学提供了理论阐释和实践维度的空间。可以说,后现代时期审美文化的身体性、多元性、生活性和体验性等内在特质,都与1980年代美学有着前后传承的内在联系。实践美学对主体性的确证启发了审美文化中的身体与感性自由,并进而生成为文化符码传播与体验的狂欢;而"美学热"中的一系列美学探讨,将美学"形而上"的本质化先验理论转化成为实践性的生活世界,使得美学剥离了本体性追问,转向了对主体生活的价值观照,增强了美学对生活的介入能力和阐释现实的能力。后现代的审美文化将延续美学中"身体"和"生活"的脉络,在更为"狂欢化"和"自由性"的选择中彰显主体生存的价值。
裴萱
关键词:审美文化实践美学身体话语
朱光潜美学意识形态的话语限度及价值重构
2013年
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的兴起是知识分子话语解放和美学意识形态重建的浪潮。朱光潜以形象思维、人性论和人道主义秉承美学的自律原则和超越工具论的政治诉求,确立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观与新美学意识形态。而浪潮过后的美学被边缘化也正是一元式的知识话语言说的结果。合理吸收和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和审美批判资源,着眼于个体解放和文艺现象"历史生成"式美学将成为美学意识形态的崭新景观。
裴萱
关键词:意识形态美学人性文化研究
从人道主义到审美主义:1980年代“美学热”的生成谱系考察
2017年
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和人道主义大讨论直接构成了"告别历史"的意识形态话语,而对"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的强调并非仅仅止步于政治层面的改革与调整,更是成为主体告别历史的一种具有本体论价值的内在需求。"美学热"的兴起恰恰有着历史和内在的合理性,实现了与人道主义思潮的内在呼应。文学审美场域中的人道主义表达和人性反思,提供了审美表征;而在哲学思想领域则出现了审美主义的兴起、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以及美的规律问题的发掘,这些都实现了主体内在自由的表达;美学自身的学科属性又决定了其与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有着内在的联系。由此,在社会历史和哲学文化的合力场域中,"美学热"完成了从人道主义到审美主义的话语流变,也再次塑造了中国美学既注重审美超越,又关注人性启蒙的面貌,进而能够有效地面向历史。
裴萱
关键词:人道主义美学热审美主义
康德美学:现代审美伦理的生成
2015年
巴托的"‘美的’艺术"一词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以形式性为重要特征的现代艺术的诞生。康德在先验层面对纯粹形式的美作了阐释,确立了其无关乎认知、无关乎伦理的特征,为逐步走向独立的现代艺术提供了自身合法性的依据。在这一阐释的影响下,审美由传统的欣赏原则演变为现代艺术的构成性原则,而一种与此阐释密切相关、同时与之具有某种悖谬倾向的超凡绝俗的人生哲学——现代审美伦理——也因此形成,它在席勒的努力下给心灵分裂的世人以启示。
林国兵
关键词:席勒
从“主客融合”到“美感经验”:朱光潜实践美学的理论框架被引量:1
2017年
朱光潜在新时期摒弃了认识论意义上的美在主观或者客观的哲学式定位,而是在"主客观统一"的基础上全面发展了独立的实践美学样态,将主体的精神实践纳入广泛的实践范畴,从而为艺术和审美活动创造了"合法性"的言说空间。在19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经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和改造,以"主客观统一"的美学思想初步显出了实践性萌芽;在1980年代的"美学热"中,朱光潜建构了一条从主体实践到美感经验的理论谱系。实践美学对人性的关注、对人情的渴望以及对人道主义思潮的坚守,构成了美学话语体系的价值核心,成为"美学热"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地影响了美学的历史发展。
裴萱
关键词:实践美学美感经验
以神鉴凡:现代审美伦理的拯救程序
2016年
在尼采等人思想中步入神坛的现代审美伦理,被法兰克福学派拽回凡间,在神性与世俗的对照中进入自身发展过程之拯救世俗的程序。它以自身的普遍性——自由——映射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的"异化"状态,激发个体在内心世界对这种状态予以否定,最终帮助个体实现文化心理结构的涅槃。
林国兵
关键词:尼采法兰克福学派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