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1030)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王海龙李国胜郭佩芳薛兴华韩树宗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篇入海流路
  • 1篇输运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海岸
  • 1篇海岸地形
  • 1篇岸钓
  • 1篇值模拟

机构

  • 3篇广东省电力设...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3篇王海龙
  • 2篇李国胜
  • 1篇韩树宗
  • 1篇薛兴华
  • 1篇郭佩芳

传媒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海洋通报
  • 1篇泥沙研究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不同流路时期黄河三角洲沿岸余流场的数值对比研究--以北岸钓口河和东岸清水沟流路初期为例被引量:3
2011年
黄河入海流路改道变迁频繁,有关不同流路时期沿岸余流场变化的认识将为理解入海泥沙输送特征的变动和沿岸泥沙动态提供重要的水动力基础,通过数值对比实验,以分处黄河三角洲北、东两岸的钓口和清水沟流路为例,对比研究了两个流路基本稳定后的初期黄河三角洲沿岸余流场结构及其流速的变化。结果表明,虽然两个不同流路时期沿岸流系的总体趋势存在一致性,但不同岸段的局部余流场结构、流速及其分布在不同季节都发生了程度不一的变化。在流场结构上,夏、冬季的差异很小,而春、秋季的差异相对较大,特别是在10m以浅的近岸海域的变化明显。高流速区分布,在钓口流路时期具有随各突出沙嘴而生的特点,清水沟流路时则是沿岸线走向、呈条带状延伸,且其分布范围更大、中心流速更高。沿岸余流流速在清水沟流路时期比钓口流路时期大很多,以清水沟口以南海域的流速增加最显著,北岸海域其次,清水沟口以北、神仙沟以南岸段的变化最小,在季节上以冬季增幅最明显。两个不同流路时期沿岸潮致余流场的总体特征也是基本一致的,分布于甜水沟沙嘴(清水沟口)南、北部的涡环结构在清水沟流路时期明显向东北方向移动,清水沟流路时期神仙沟和甜水沟等原沙嘴附近的潮致余流流速存在明显的减小。
薛兴华李国胜王海龙
关键词:入海流路
潮流对黄河入海泥沙在渤海中输运的贡献被引量:2
2011年
基于ECOMSED模型研究分析单纯潮流作用下黄河入海泥沙在渤海中的输运特征。研究表明,渤海海域陆架坡度远小于内波特征参量,因此除黄河入海口附近以及其他近岸极浅海域之外,单纯潮流作用下渤海大部分海域的表层悬沙含量较低,但与实际水动力条件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悬沙含量垂向分布特征明显,底边界层内因为较大的垂向湍流粘性系数,因此悬沙含量可以维持较高的水平,而底边界层之外悬沙含量迅速降低2~3个数量级;同时悬沙含量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潮周期(M2)变化特征。潮流作用下,绝大部分黄河入海泥沙沉积在黄河三角洲附近,只有少量悬沙可以发生长距离输送。黄河入海泥沙输运通量在口门外呈现一对涡状结构,成为水下三角洲南北两侧泥质沉积区形成的主要机制。
王海龙韩树宗郭佩芳李国胜
关键词:数值模拟
沙嘴海岸地形对黄河三角洲沿岸余流场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以钓口流路时期1967年前后的海岸地形为例,研究了沙嘴海岸地形对黄河三角洲沿岸余流场的影响。数值对比试验表明,沙嘴附近的余流流向受地形扰动而不断偏转,使得沙嘴地形特征可能引起局部余环流结构的改变,甚至在沙嘴附近呈现出小的涡环结构,沙嘴对流向的影响随离沙嘴地形距离的增加而渐弱。沙嘴海岸地形还将引起局部流速的增加,并在其附近海域形成高流速区,在忽略沙嘴地形的条件下,一些随沙嘴而生的高流速区范围缩小、流速降低,并向西南移动,甚至消失,原沙嘴前沿余流流速明显减小,随离沙嘴距离的增加,流速差异逐渐微弱。
薛兴华李国胜王海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