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820009)
- 作品数:18 被引量:29H指数:4
- 相关作者:陈胜强张敏陈子远陈晓枫高骁宇更多>>
-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文化基因与近代中国宪法变迁被引量:3
- 2013年
- 宪法本非中国既有之物,而是随着欧美列强的"坚船利炮"舶来。中国前立宪状态下的政权合法性基础是以"天命王权"为核心的"德命"系统,政治体制是儒家君主官僚政体。鸦片战争以降,这种统治模式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为立宪政治取代。然近代中国宪法变迁呈现出形式和实质相背离的双重特点,立宪主义精神被剥离,工具主义、文本浪漫主义和权力决断是其突出特征,而这又是由沉淀下来的"德命"系统中"上下一心"传统决定的。换言之,文化基因决定了近代中国宪法变迁的方向与限度。
- 陈胜强
- 关键词:立宪政治文化基因
- 现代国家建设与传统集权方式之间的张力——“袁氏当国”时期央地财权关系析论
- 2016年
- 央地财权关系的明晰是现代国家建设的核心问题。清末新政时期,为解决财权下移问题,实现央地关系再调整,清廷进行了一系列财政集权的努力,但随着统治崩溃而终止。民国肇基后,中央政府继续财政集权的事业。"袁氏当国"时期,中央政府为央地财权关系的明晰化进行了一系列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袁氏以传统集权方式应对困局的种种做法,遭到地方势力的强力反弹,中央财政集权的努力最终随着袁氏病故而终结,现代国家建设要求的财权统一使命并未完成。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对当前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张敏
- 关键词:现代国家建设集权袁世凯
- 《临时约法》及民初共和宪政理想的幻灭
- 2012年
- 《临时约法》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建立共和宪政国家的理想,其对清末立宪以来"君主立宪"与"共和立宪"之争作出了现实决断。然而,"西化"的制度设计并未带来真正的宪政。宪法的首要功能是组织建构,而中央政府的组织建构及实践又具有核心地位。因此,揭开《临时约法》下共和宪政实践的面纱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那段历史真相,也是对当前"西化"宪政理论甚嚣尘上的一种自觉反省。
- 陈胜强
- 关键词:《临时约法》中央政府宪法变迁
- 话语分析之于法律文化研究拓新
- 2013年
- 中国法律文化研究由勃兴而忽亡,研究结论不能合理解释当代法律文化现象是根本原因,方法论没有革故鼎新是主要症结。文化是一套规则体系,话语是一种权力支配规则。流于"貌阅"而不能深入挖潜的研习定势下,学者们不免惑于统治者编造的中国法律史叙事话语。儒学意识形态下道德决定论为核心的话语体系支配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法的"真理"性认识和价值判断。源于批判语言学的话语分析方法,有助于人们穿越意识形态的遮蔽,解读、诠释或重现文本与话语的文化内涵。
- 陈子远
- 关键词:法律文化方法论话语分析
- 中国传统行政与自治关系辨析被引量:4
- 2013年
- 行政与自治的关系问题贯穿社会治理的始终,其实质是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界分问题。中国传统行政"设官牧民"的统治职能较为凸显,其公共服务职能则被淡化;传统语境中的"自治",多有自行处理或自然安治的统治意义,没有民主选举和自主管理的立宪意义。古代国家行政对地方自治的有限容忍,取决于国家行使对内职能的实际需要。在秦汉以降官僚化统治的"编户齐民"系统内,间或出现的基层自治因素受到严密的行政控制,自治权实际上被行政权侵夺。文化构型中的官本位思想制约了民间自治力量的生长,限定了社会治理以稳定秩序为基本理念。
- 陈晓枫陈子远高骁宇
- 关键词:行政自治立宪主义
- 从“总章程”到“国家根本法”——现行宪法颁行以来的“宪法概念”史被引量:1
- 2012年
- 宪法的概念是宪法学的元问题,是探讨中国宪法变迁的前置性问题。现行宪法颁行以来,学界对宪法概念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形成了多样但又具同一性的宪法概念,并实现了一个根本转变——从突出"管理性"的国家总章程转向了强调"权利性"的国家根本法。同时,现行宪法颁行以来的"宪法概念"史也是一部实质宪法的界定史,更是一部突出阶级性和根本法属性的实质宪法史。
- 陈胜强
- 关键词:宪法总章程根本法权利性
- 文本、价值与实践:宪法权威的来源与确立析论被引量:1
- 2015年
- 宪法权威的确立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核心,也是中国宪法得以真正有效实施的基础和根本所在。宪法权威来源于:宪法文本上的最高法律效力;宪法价值的理性与正义;宪法在实践上适应社会发展,关注公民生活。宪法权威的确立之道在于:完善宪法文本,确立宪法权威;彰显宪法价值,保障人权;克服不利因素,对宪法实施进行立法、程序和司法保障并予以事后监督。当前宪法实施应以宪法权威统摄其他权威。
- 张敏
- 关键词:宪法权威宪法实施文本
- “传统”与“现代”之间:晚清政治现代化的启动契机、历程与遗产
- 2014年
- 清承明制,确立了集权的官僚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以一元主义为价值依归。晚清以降,坚船利炮忽至,西宪西法东渐,中国被卷入了政治现代化浪潮之中。面临异质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开始发挥其适应性,清末新政及立宪活动即是对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文化冲突在制度上的调和与回应,它标志着旧传统的解体和新制度的建构。清末中央政府的变革实践既推进了传统专制政体向近代立宪政体的演进,又不得不在维系传统和进行变革之间苦苦挣扎。而透过清末政治现代化的启动契机、实施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在现代化和西方化之间进行的艰难抉择。如何实现现代化而又不完全西方化,成为晚清以来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中心话题。
- 陈胜强
- 关键词:官僚政治政治现代化君主立宪制
- 网络传播的困境与协商民主的规制——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的评述与思考被引量:4
- 2015年
- 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对网络时代多元信息的价值及网络管制的限度进行了审慎反思,指出网络时代大众对信息的强大过滤、筛选能力引起网络民主的困境,即一元信息使大众走向非理性的民粹主义,主张通过协商民主的规制实现网络时代宪法的民主价值。
- 张敏
- 关键词:网络传播政府管制民粹主义协商民主
- 政治决断掩盖了“权力决断”——民元以来立宪的文化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立宪主义强调宪法是政治运行的权原,政治运行须获得宪法的授权。政治决断论的制宪权理论认可人民(民族)的制宪权主体地位,并预设人民可凭藉其政治意志对自身存在类型和形式作出决断,从而制定宪法。然立宪主义国家主权所属与所在的分离现状有使制宪过程出现人民意志被控权集团意志僭越之虞,这在欠缺西方宪政文化传统的近代中国表现尤为明显。民元以来的立宪进程呈现出表面上的政治决断、实际上的"权力决断"的根本特征,控权集团通过操纵民意在制宪时灌输权力意志的诉求。这不仅说明了政治决断在原理上的可操作性,更反映出一元集权文化在民元以来立宪过程中的承续与传递。
- 陈胜强
- 关键词:制宪权文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