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095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0959)
- 作品数:14 被引量:114H指数:6
- 相关作者:桑宏勋白博苏菲吴子祥华伟伟更多>>
- 相关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兔桡骨缺损骨愈合模型中骨痂密度与骨愈合质量的关系
- 2014年
-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密度与骨痂力学强度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与材料:本研究选用纯种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制作一侧肢体骨缺损模型,并行自体骨移植治疗。
- 华伟伟冯靖吴富章蔡靖宇何亮刘畅张鹏礼郭涛吴子详桑宏勋
- 关键词:愈合质量桡骨缺损骨缺损模型实验动物
-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被引量:18
- 2016年
-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9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7例,年龄21~68岁,平均56.2±9.8岁。MRI显示3个节段狭窄12例,4个节段狭窄29例,5个节段狭窄18例。以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ysfunction index,NDI)评价患者的疼痛及功能变化情况;术后复查颈椎X线、CT及MRI,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C2~C7夹角、颈椎活动度(ROM),在颈椎三维CT上测量椎管矢状径及椎管横截面积,计算椎管扩大率[(术后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100%],评价椎管扩大和维持情况及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142.2±18.1min,术中出血量为264.5±50.5ml,术后引流量为252.3±28.6ml,住院日为7.2±0.7d。在术后随访过程中,15例出现了颈后部轴性疼痛症状,按照VAS评分,13例为轻度疼痛,2例为中度疼痛,所有患者颈部轴性疼痛症状均于术后1年内消失。1例术后第3天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经2周保守治疗症状明显缓解,于术后12周时症状完全消失。随访48~72个月,平均60.5±2.7个月,术前JOA评分为8.5±0.5分,末次随访为15.4±1.3分,改善率为(77.1±5.2)%。术前平均VAS评分为3.9±0.4分,末次随访时为1.3±0.6分。术前平均NDI为20.3±5.4,末次随访时为6.5±1.8。影像学复查示术后随访期间颈椎管扩大满意,脊髓受压完全解除,椎管矢状径平均值术前为9.7±0.9mm,末次随访时为16.8±1.2mm,椎管扩大率为(67.6±13.9)%,椎管矢状面积术前为128.1±13.5mm^2,末次随访时为318.3±34.3mm2。末次随访时颈椎ROM值较术前减少9.6°±2.4°,手术前与术后随访期间C2~C7夹角未见�
- 苏菲桑宏勋樊勇吴子祥张扬白博刘斌雷伟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内固定疗效
-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病原菌特点和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研究四肢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和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收治的四肢骨折行内固定术的患者资料,发生术后感染共39例患者,取组织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39例术后感染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7.18%(34/39),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的34例患者共分离出38株细菌,4例(10.53%)分离出2种细菌。导致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57.89%,22/38),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47.36%,18/38)所占比例最高;革兰阴性菌占39.47%,真菌占2.63%。52.63%(20/38)术后感染患者病原菌为多重耐药菌(MDR),70.00%(14/20)的MDR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对青霉素、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等呈较高的耐药性,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敏感。结论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且MDR占很高比例。应尽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明确病原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使用方案,对降低院内感染发病率、控制抗生素滥用、有效控制感染和提高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 白博郑恬吴子祥郇科苏菲梁娟桑宏勋
- 关键词:骨折内固定术术后感染病原菌多重耐药菌
- 阿司匹林体外抑制破骨细胞生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破骨细胞生成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以100 ng/ml核激活因子κB(NF-κB)受体配体(RANKL)诱导培养,并同时添加不同溶度的阿司匹林(0,0.25,0.5,1.0,1.5 mmol/L)培养5天。在不同时间点,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的方法来观察破骨细胞诱导生成能力,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其破骨细胞系标志基因,包括组织蛋白酶K(CTSK)、TRA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降钙素受体(CTR)mRNA的表达。裂解不同培养条件的细胞并提取蛋白上样,行western印迹检测NF-κB通道蛋白的表达以及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S)通道蛋白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的方法分析确定NF-κB的P65的核易位。结果阿司匹林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生成,随着阿司匹林浓度增加,破骨细胞形成数量明显减少;其标志性基因TRAP、CTSK、MMP9及CTR的mRNA表达均有所下调;磷酸化的P65、P50、IKB-a、P38以及氨基端激酶(C-JNK)和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蛋白表达均有所减少,而其非磷酸化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阿司匹林同时对NF-KB P65的核易位也表现出抑制效果。结论在RAW264.7细胞系中,阿司匹林通过抑制NF-κB系统(P65、P50、IKB-a)和MAPKS系统(P38、C-JNK和ERK)通道的激活来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且在一定范围内和阿司匹林浓度呈正相关。阿司匹林可能具有临床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的潜能。
- 曾艳平杨超杨红军樊勇吴子祥刘斌苏菲白博张文强桑宏勋
- 关键词:阿司匹林破骨细胞MAPKS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相关并发症的预后评价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body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相关并发症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5月-2011年4月收治的行PKP治疗的172例OVCFs患者,按照其并发症情况分为发生组(n=22)及未发生组(n=150),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术后共有2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12.8%。其中骨水泥渗漏15例(68.2%),骨水泥椎弓根拖尾7例(31.8%),未见切口感染、肺栓塞等其他并发症。两组患者麻醉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水泥注入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后凸Cobb角显著降低,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中部高度显著增加(P<0.05),但组间对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其改善率亦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KP治疗OVCFs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但也会带来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椎弓根拖尾等并发症,虽对患者的疼痛及躯体功能等预后无明显不良影响,但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受损、肺栓塞等继发疾病,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因此,在今后的治疗中,应严格规范各项诊疗操作,有效控制PKP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其生存质量。
- 聂克熊元陈发益吕江华李华张波华伟伟
-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并发症预后
-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去势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检测不同浓度低剂量阿司匹林对去势后(OVX)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建立SD大鼠去势模型,全骨髓贴壁法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传代4次后进行成骨诱导,建立对照组和不同浓度阿司匹林组(0.25、0.5、1、2及5mmol/L)。于不同的培养时间点,倒置显微镜观察并进行MTT检测细胞增殖生长情况;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检测培养细胞上清ALP活性;于诱导7d和21d时分别行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钙化结节染色。[结果]阿司匹林无明显促进BMSCs增殖作用,而大剂量阿司匹林(5 mmol/L)具有抑制BMSCs增殖作用。实验组(0.25、0.5、1、2 mmol/L阿司匹林组)细胞培养上清中ALP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0.05);碱性磷酸酶染色(1、2 mmol/L组)阳性表达增强;茜素红染色显示,实验组(0.5、1、2mmol/L组)钙结节数量、钙化面积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不能直接促进去势大鼠BMSC增殖活性,但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显著提高体外培养BMSC成骨活性,增强钙盐沉积,促进钙结节形成。
- 牛二龙张毅李阳张扬覃君慧梁媛王瑞安桑宏勋
- 关键词:阿司匹林去势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 脊柱布氏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表现及其治疗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脊柱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特点、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6年6月,西京医院骨科收治的脊柱布氏杆菌感染经临床确诊、具有完整病历及随访资料的患者共21例,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11~67岁,平均(46.9±12.5)岁;病程14~240天,平均(80.7±64.1)天。对该组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血清学、病原学、影像学的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并观察采取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预后。结果本组21例均有局部疼痛症状,18例有羊接触史,16例有发热病史,10例有多汗病史,8例有乏力病史,5例有肌肉疼痛病史,4例有睾丸疼痛(附睾炎)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所有患者的布氏杆菌冷凝集试验均为阳性,结核T-Spot试验均为阴性;4例布氏杆菌血培养呈阳性。入院血沉22.8~93 mm/h,平均(57.2±20.5)mm/h;超敏C反应蛋白6.12~152 mg/L,平均(45.5±31.7)mg/L。本组病例中,颈椎2例,胸椎1例,腰骶段3例,腰椎15例,11例存在椎管内和(或)椎旁脓肿形成,但仅有1例患者存在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肌力<3级)。所有患者X线片及CT均出现受累椎间隙狭窄或稍变窄,椎体骨质不同程度破坏。MRI显示病变椎体在T1像上表现为不均匀中等偏低信号,在T2像上呈现不同程度高信号。7例(2例颈椎,5例腰椎)接受病灶清理+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14例接受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WHO推荐的治疗方案:其中3例采用三联抗炎,18例采用两联抗炎。15例采用盐酸多西环素+利福平联合治疗,3例采用盐酸多西环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2例采用链霉素+利福平联合治疗,1例采用米诺环素+利福平联合治疗,抗炎药物使用时间6~10周,平均(7.5±1.6)周。术后随访2~80个月,平均(25.7±18.5)个月,患者感染局部及全身症状明显消失,椎管内脓肿吸收,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无感染复发病例。结论脊柱布氏杆菌病最常累及腰骶椎,局部疼痛、发热及牛羊接触的�
- 苏菲吴子祥桑宏勋樊勇崔轶白博崔唯雷伟
- 关键词:脊柱布氏杆菌病疾病特征
- 阿司匹林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7年
- 综述阿司匹林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进展,简要介绍阿司匹林的特性及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阿司匹林治疗骨质疏松的机制,为治疗骨质疏松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以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作为文献的基本分类标准,进一步以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作为细化分类,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阿司匹林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实验的相关文献,并综合分析。在体实验方面,分别从骨密度、骨组织形态学、骨生物力学、骨代谢生化指标等方面进行阐述;离体实验方面,整理阿司匹林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相关机制的信号通路、细胞因子表达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做出总结,指出目前研究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作用机理未完全阐明,以及相关流行病学研究的匮乏;提出下一步探究的思路,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 苏菲桑宏勋
- 关键词:阿司匹林绝经后骨质疏松
-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大鼠破骨细胞RANK表达抑制骨质吸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阿司匹林对体外培养大鼠破骨细胞(Osteoclast,OC)RANK(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RANKL和M-CSF诱导大鼠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破骨分化模型,给予不同浓度的阿司匹林(0.25 mmol/L、0.5 mmol/L、1.0 mmol/L、1.5 mmol/L)和雌激素(雌二醇10-6mmol/L)处理,而后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he 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特征,扫描电镜观察骨磨片破骨细胞骨吸收陷窝,RT-PCR技术检测破骨细胞表面RANK基因的表达,ELISA法检测RANK蛋白的表达。结果阿司匹林和雌激素都可以使大鼠破骨细胞成熟分化程度和骨吸收活性降低,抑制破骨细胞RANK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且阿司匹林的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阿司匹林对大鼠破骨细胞RANK的表达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成熟分化及骨吸收功能。
- 张毅匡红英牛二龙李阳梁媛覃君慧王瑞安桑宏勋
- 关键词:骨质疏松阿司匹林破骨细胞RANK
- 3D打印在脊柱外科的应用现状与未来被引量:16
- 2017年
- 3D打印(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3DP)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又称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随着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其在骨科、颌面外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等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2],并成为研究的热点。3D打印以CT或MRI等影像数据为素材。
- 白博白雪岭赵小文桑宏勋
- 关键词:脊柱脊柱侧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