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202017)

作品数:12 被引量:168H指数:8
相关作者:潘根兴张平究董明星雒昆利陈桥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6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土壤
  • 4篇植被
  • 3篇岩溶
  • 3篇土壤质量
  • 2篇洞穴
  • 2篇植被恢复
  • 2篇生物指示
  • 2篇土壤动物
  • 2篇微生物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年代
  • 1篇地质意义
  • 1篇动物多样性
  • 1篇洞穴滴水
  • 1篇洞穴景观
  • 1篇洞穴水
  • 1篇岩溶山区
  • 1篇岩溶生态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吉首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5篇张平究
  • 5篇潘根兴
  • 4篇董明星
  • 3篇宋林华
  • 3篇陈桥
  • 3篇雒昆利
  • 2篇向昌国
  • 1篇杨世俊
  • 1篇聂琴
  • 1篇高德臻
  • 1篇李龙吟
  • 1篇任京辰
  • 1篇张捷
  • 1篇冯国禄
  • 1篇李会杰
  • 1篇耿明山
  • 1篇李凤麟
  • 1篇王静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西北地质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Scienc...
  • 1篇中国海洋湖沼...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植被恢复不同阶段下喀斯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活性的变化——以云南石林景区为例被引量:12
2010年
为了探讨植被恢复对喀斯特土壤生化特性的影响,对云南石林景区植被恢复演替下土壤养分、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裸露地,植被恢复显著地提高了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碳、微生物活性、微生物商、细菌种丰富度及基因多样性;相对于对照原始林,植被恢复演替下土壤总有机碳、总氮、微生物量碳、基础呼吸和诱导呼吸的恢复程度分别为32%~83%、36%~70%、54%~89%、58%~82%和35%~51%;对照林与植被恢复演替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之间的相似性遵循如下趋势:裸露地<(稀)草地<灌丛。总体上,自然恢复方式(草地和灌丛)提高土壤质量效果优于人工恢复方式(柏树林);从裸露地到稀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提高尤为迅速,为退化喀斯特土壤生态系统进一步恢复改善了条件。
张平究潘根兴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质量
不同恢复方式下退化岩溶山区土壤微生物特性被引量:11
2011年
为了探讨恢复方式对退化岩溶山区土壤生化特性的影响,对贵州南部岩溶山区退化地、不同恢复方式和对照原始林下土壤养分、微生物活性及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退化地相比,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性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相对于对照原始林,不同恢复方式下大部分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功能活性指标的恢复程度分别为40%~75%和27%~60%,暗示着退化岩溶山区土壤微生物功能活性恢复滞后于土壤养分恢复;除土壤有效磷和蔗糖酶活性外,人工恢复方式(花椒和人还)的大部分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活性恢复程度分别为对照的34%~47%和17%~47%,均低于自然恢复方式(还草和自还)的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活性恢复程度(对照的52%~78%和31%~61%),意味着自然恢复方式提高土壤质量效果优于人工恢复方式;不同恢复方式下植被状况影响着退化岩溶土壤细菌的分子群落结构,但不同恢复方式间土壤细菌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差异均不明显。
张平究潘根兴
关键词:岩溶山区土壤质量
气生藻类在云南石林景观形成中的作用
石林景观,作为世界上极为珍贵的典型喀斯特景观,历来为世界的喀斯特学者重视, 是喀斯特地貌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往研究石林,多从区域地貌、区域地质、区域构造及水文地质角度进行研究,着重于对石林宏观形态组合及分布特征的研究和阐...
田友萍张捷宋林华包浩生
关键词:气生藻类
文献传递
西南岩溶地区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对生态恢复的响应——以云南省弥勒县白龙洞地区为例被引量:9
2007年
根据岩溶地区常见不同岩溶生态景观类型,对云南省弥勒县白龙洞地区石漠化、草地、灌丛和林地4个采样区按0~10,11~20,21~30,31~40 cm等4个土层,共采集到土壤动物6 284头,分属3门8纲26类.结果显示,土壤动物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蜱螨、弹尾和线虫是岩溶地区的优势种群.岩溶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常见种群和稀有种群逐渐增加,优势种群较为稳定,初期(石漠化恢复到草地)土壤动物的种群数大量增加,中期(草地恢复到灌丛)个体数量明显增加,后期(灌丛恢复到林地)种群和个体数增加缓慢,其密度可作为指示岩溶地区生态恢复的生物指标.
向昌国冯国禄潘根兴张平究
关键词:土壤动物岩溶生态植被生物指示
The role of aerial alga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landscape of the Yunnan Stone Forest,Yunnan Province, China被引量:4
2004年
Aerial algae on the surface of carbonate rocks at the Stone Forest, Shilin County, Yunnan Province, China, and their bioerosion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field and studied in the laboratory in detail.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statistics of more than one hun- dred algal samples and rock samples with the optical microscopes (stereomicroscope, biological microscope) and the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 (SEM),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rosional forms on the surface of the Stone Forest and algae and/or algal communities and the genetic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erosional forms were analyzed. It is suggested that aerial algae play an active role in bioerosive processes that may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karst erosional forms. These effects include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ones. The direct effect is the initiative control (algal shape-controlling role) of algae on the formation of karst forms of various scales, mostly mi- cro-scale (<10-3m) and minor-scale (10-3-10-1m) erosional forms. The algal shape-controlling rol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algal individual shape-controlling role and the algal community shape-controlling role. The former mostly controls the formation of micro-scale erosional forms, while the latter mostly controls the formation of micro-scale and smaller minor-scale erosional forms. The indirect effect refers to the promoting role of algae in the formation of karst forms, which may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karst forms of all types and scales. The bioerosion of algae accelerates the weathering process of the whole Stone Forest karst landforms.
TIAN Youping1,3, ZHANG Jie2, SONG Linhua1 & BAO Haosheng2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关键词:AERIALSTONEYUNNAN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中新世晚期孢粉记录干旱事件被引量:8
2006年
对中中新统通古尔组和上覆地层宝格达乌拉组的40个孢粉样品的分析表明通古尔期晚期形成环境较早期温湿,在通古尔期向宝格达乌拉期过渡期间,灌木和草本植物花粉由19·7%增加到46%,而乔木植物花粉总数由69·5%下降为34·7%,松蒿比(A/C)由4突降为0·64,标志着干旱事件的开始。将该地区的古地磁、哺乳类化石和孢粉资料与前人研究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干旱事件发生在晚中新世约8·5Ma,这一事件在华北具有广泛的可比性。
董明星李凤麟高德臻耿明山李龙吟
关键词:孢粉干旱事件
土壤动物对土壤环境的生物指示作用被引量:31
2007年
土壤动物对土壤环境生物指示作用的研究已成为国际土壤生态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课题。土壤线虫对土壤环境(化肥、农药、除草剂和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指示研究,土壤原生动物对土壤中残留的有机污染物、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诊断的应用,蚯蚓物种多样性作为土壤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研究,土壤螨类种类组成和密度与土壤环境的变化的研究等越来越被国内外学者重视。笔者阐述了土壤动物对土壤环境变化生物指示作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向昌国杨世俊聂琴
关键词:土壤动物生物指示土壤污染生态系统
岩溶土壤的生态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以贵州贞丰—关岭岩溶石山地区为例被引量:54
2006年
岩溶石山地区土壤退化与恢复的成因和机理一直是近年来土壤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以贵州西南部贞丰一关岭岩溶石山区为对象,选择了区内退化地、农用地、恢复地等生态样块以及与未退化地为对照,采集了其中的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分别进行了土壤的养分库量、微生物活性与功能和土壤酶活性等化学分析。研究表明土壤养分库是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基础,微生物量碳随土壤养分库客的退化或恢复而相应变化,退化岩溶地植被恢复3~6年后,主要养分总库客得到明显恢复(恢复程度55%~65%),因而带动了微生物量碳的恢复(平均恢复程度60%以上),但养分的活性(有效磷)、微生物的功能(呼吸熵及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并没有得到相应程度的恢复(平均恢复程度仅在25%~40%)。这些结果提示,限制性养分活性和微生物功能的恢复是植被恢复下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重要指示。因此,在分析岩溶土壤和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本质以及评价生态恢复的效应时,不仅应将微生物量碳和总养分库指标作为岩溶土壤退化恢复的指标,更应将微生物区系的质量和功能指标纳入关键评价内容。
任京辰张平究潘根兴宋林华
关键词:土壤退化植被恢复生态地球化学生态评价土壤质量
土-岩系统对洞穴景观风化的影响——以云南弥勒白龙洞为例被引量:3
2005年
云南弥勒县白龙洞发育于三叠纪灰质白云岩中,洞中碳酸钙景观的风化现象比较明显。本文从洞穴风的影响和碳酸钙沉淀条件两方面分析风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土-岩系统的特点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①它可以通过控制洞腔形态影响洞穴风速变化; ②水中CO2排放通量受滴速影响成为新洞积石形成的决定条件之一; ③利用HYDROWIN程序,证明了洞穴滴水的主要矿物成分对景观物质组成的影响。
王静宋林华
关键词:风化洞穴景观风速变化排放通量矿物成分洞穴滴水
重庆东部40~46kaBP气候事件的石笋记录被引量:1
2006年
石笋的w(Mg)/w(Sr)值与Mg的固液分配系数DMg/Ca直接相关,可作为估算古温度变化的地球化学温度计。用武隆县芙蓉洞的石笋中的Ca、Mg、Sr地球化学值重建了重庆东部40~46kaBP的古气候变化。古气候重建结果显示46~44.6kaBP为温凉期;44.6~40.6kaBP为持续稳定的冷湿期;40.6~40kaBP为干热期。分辨率达51~135a的古温度曲线清晰地显示了41~42kaBP时期的Heinrich事件H4和在40、45和45.7kaBP的3个暖事件(IS8,9,10),该结果与前人资料在误差范围内有很好的吻合。
董明星雒昆利陈桥李树文叶成礼刘强
关键词:KABP石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