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2221005)

作品数:4 被引量:1H指数:1
相关作者:贺昌盛黄云霞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集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文学
  • 1篇学科
  • 1篇学科定位
  • 1篇学理
  • 1篇学理依据
  • 1篇学史
  • 1篇语言
  • 1篇知识
  • 1篇知识建构
  • 1篇中国文学
  • 1篇中国现当代
  • 1篇释学
  • 1篇文学史
  • 1篇文学史教材
  • 1篇无中生有
  • 1篇现代中国文学
  • 1篇现当代
  • 1篇现象学
  • 1篇民族
  • 1篇解释学

机构

  • 3篇厦门大学
  • 1篇集美大学

作者

  • 3篇贺昌盛
  • 1篇黄云霞

传媒

  • 2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现代中国文学”:学理依据与学科定位
2012年
作为独立学科的"现代中国文学"最初主要是以行政干预的方式才获得其特定的学术地位的。因此,长久以来,该学科一直都因缺乏其内在的学理支撑,而无法清晰地显示其明确的学术界限与学术品质。从"文学"自身的演进历程可以发现,"文学"研究在时间、空间、审美等多重维度上有其自身的知识建构,以此为出发点,或可重新确认这一学科所特有的"知识"属性,从而为"现代中国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其必要的理论依据与学术参照。
贺昌盛
关键词:现代中国文学知识建构学科定位
从“无中生有”到“据为己有”——“现象/解释”学中的“主体”转换
2014年
从传统形而上学认识论的确立,到现象学的"主体"还原,再到解释学的"主体"生成,这一系列逐层深入的过程,证明了"主体"问题并非如一般论者所理解的那样,在宣告"主体之死"之后其已经成为了一个"过时的"无意义的问题。由认识论所引发出来的"主体"实际上一直都是开拓全新的"问题域"的有效平台。
贺昌盛
关键词:现象学解释学
“国语”的发现与“国学”的重建被引量:1
2013年
"国学"作为一种特定的"知识"形态,其基本构成要素与语言及民族国家具有重要关系。从本质上讲,"国学"所凸显的主要是其"民族特性",而民族特性最为鲜明的显性标志则是语言。"国学"正是以"汉语"重新建构"汉民族文化"的"知识谱系"。章太炎时代的"国学"强调以"小学"(音韵训诂)来复活汉民族早期的原初语言,以作为重构汉民族文化的前提,因而背离了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现实需要。后续的胡适等人倡导以"国语"的"创制"作为"国学"研究的前提,"汉语"才由"原初汉语"开始了向"现代汉语"的过渡,也因此才真正确立了现代"国学"所应有的地位。"国学"之"知识系统"的重建必须从重新清理和确认真正的"现代汉语"着手,只有以"汉语"形态展开的民族思想学术方可视为"国学"。
贺昌盛
关键词:语言国学民族国语
从教材编写到教学实践——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为中心
2012年
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材编写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间一直存在着诸多难以协调的矛盾,集中起来看,主要表现在学术型教材与基础知识的教学、理论共识与前沿学术信息,以及文学史时段的划分与教学课时安排这三个核心层面的错位上。文学史教材的编写仍需要遵循从基础知识到理论总结,再到学术开拓这样的一种循序渐进的规律,以此才能使教材真正起到引领教学,激发创新的功能,同时也才能使教学实践活动本身最终形成在巩固一般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和深化学术研究的开放型体系。
黄云霞
关键词:文学史教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