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821904)
- 作品数:13 被引量:35H指数:4
- 相关作者:倪喜军张兆群叶捷吴文裕王健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云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新疆晚始新世的大型雁形目化石(鸟纲:鸭科:Romainvilliinae?)(英文)被引量:2
- 2014年
- 报道了发现于新疆晚始新世地层中的两件鸟类化石,这两件化石可能代表了雁形目一个绝灭亚科Romainvilliinae在中国乃至亚洲的首次发现。其中一件跗跖骨片段保存了多个雁形目鸭科鸟类的特征,同时保存了水禽中仅见于Romainvilliinae鸟类的特征组合。该跗跖骨属于一个个体很大的鸟类,与现生天鹅相当,其第二滑车内侧不存在突缘,第三滑车足底面的近中侧不对称,这些特征表明这件标本属于一个新属种。另一件股骨片段属于一个与跗跖骨标本个体同样大小的鸟类,其特征与在比利时发现的早渐新世可能属于鸭科Romainvilliinae的Cygnopterus affinis相一致。如果新发现的这两件标本确属亚洲的Romainvilliinae鸟类,则说明Romainvilliinae的地理分布范围也包括亚洲,大体型的Romainvilliinae鸟类在始新世时即已存在,并且也说明在阻断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扩散的图尔盖海峡干涸之前,欧亚之间的鸟类地理区系一直存在联系。
- Thomas A.STIDHAM倪喜军
- 关键词:始新世雁形目鸭科
- 陕西蓝田晚中新世新罗斯祖鹿(鹿科,偶蹄目)(英文)被引量:3
- 2014年
- 描述了陕西蓝田地区蓝田组底部发现的新罗斯祖鹿化石。该种中等大小,具三分支鹿角,主枝弯曲,角基脊延伸至额骨上;年轻个体的角环与第一分支间距离长,眉枝长且弯曲;下颊齿的古鹿褶不发育或缺失。整理中国发现的祖鹿化石,认为中国晚中新世至早更新世应该有5个种存在:新罗斯祖鹿(Cervavitus novorossiae)、山西祖鹿(C.shanxius)、化德祖鹿(C.huadeensis)、最后祖鹿(C.ultimus)和凤岐祖鹿(C.fenqii)。新的生物年代学数据以及对比分析提示祖鹿可能起源于欧洲,随着东亚夏季风的加强从保德期开始迁入中国。不同于新罗斯祖鹿,山西祖鹿为适应气候与环境改变而出现了较明显的形态改变。上新世之后冬季风的加强致使祖鹿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小,到更新世早期仅在中国南方有遗存。
- 王李花张兆群
- 关键词:晚中新世
- Presence of the calcaneal canal in basal Glires被引量:1
- 2016年
- ZHANG Zhao-QunLI Chuan-KuiWANG JianWANG Yuan-QingMENG Jin
- 基干鲸类的多样性及其与中兽和偶蹄类的系统关系(英文)
- 2015年
- 在鲸类的演化历史中,由陆生动物转化成完全的水生动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演化谜题。基干鲸类的多样性很高,化石记录也很完整。5个科一级的基干鲸类演化支系组成一个并系类群,包括:巴基鲸科(Pakicetidae)、游走鲸科(Ambulocetidae)、雷明顿鲸科(Remingtonocetidae)、原鲸科(Protocetidae)和龙王鲸科(Basilosauridae)。最基干的鲸类巴基鲸科动物可能是一种半水生动物,生活在接近淡水的环境中,代表了陆生偶蹄类向水生鲸类演化的初始一步。更为进步的游走鲸类具有更多适应于水生生活的特征,而且可能更加适应于海水环境。雷明顿鲸类的平衡觉器官和声音传导机制已经表现出向现代鲸类方向演化的趋势。基于稳定氧同位素分析的研究表明,雷明顿鲸类可能完全是海生的。原鲸类的多样性非常高,是鲸类中最先实现全球分布的类群。原鲸保留有发育良好的后肢,但是它们的髂骶关节很松甚至消失。龙王鲸类是鲸类冠类群的绝灭姊妹群。鲸类与其他哺乳动物的系统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分子生物学、古生物学和形态学证据都支持鲸类与偶蹄类的亲缘关系较近,但是流行的河马-鲸类亲缘假说尚缺乏坚实的古生物学和形态学数据支持。对石炭兽类和狶类开展详细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厘清河马-鲸类亲缘假说中的不确定关系。如果不使用分子数据来限定现代鲸类和偶蹄类的系统位置,仅使用古生物学和形态学数据的分析仍然支持传统的中兽-鲸类亲缘假说。
- 高红艳倪喜军
- 关键词:偶蹄目系统发育
- 中国三趾马研究现状
- 简要概述了旧大陆三趾马在分类和起源方面的研究现状,并详细论述了中国三趾马的研究现状,特别是其分类问题,仅简要介绍其起源问题。目前中国的三趾马包含4个属Hippotherium,Hipparion,Cremohippari...
- 刘艳
- 关键词:三趾马
- 文献传递
- 内蒙古大庙中新世小哺乳动物化石埋藏学研究(英文)
- 2017年
- 捕食是小哺乳动物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也导致被捕食动物遗骸发生明显改变。动物死亡后的风化、踩踏、搬运等过程也会改变动物的骨骼并影响到化石组合的形成。本文研究了内蒙古大庙三个中新世化石地点,时代从早中新世到晚中新世早期(约21~11.6 Ma)。通过分析各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的沉积背景以及埋藏学特征识别化石埋藏的主要成因。结果显示出捕食是三个地点小哺乳动物化石埋藏的基本成因,而在两个年轻的地点中也有流水搬运与可能的踩踏因素的叠加。三个地点可能存在不一样的捕食者:早中新世地点以猫头鹰捕食为主,中、晚中新世地点则以日间活动的鸟类或哺乳类为主要捕食者。研究还显示小哺乳动物的系统发掘是可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采样过程中产生的破坏。
- Leena SUKSELAINENHannele PELTONENAnu KAAKINEN张兆群
- 关键词:小哺乳动物捕食河流沉积
- 熊类头骨的三维几何形态学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骨骼形态学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运用激光扫描可得到骨骼三维几何形态学的全部信息,用于骨骼形态的定量分析,对于建立客观的分类指标以及形态生态学研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大熊猫、亚洲黑熊、棕熊和北极熊为研究对象,为亚洲黑熊、棕熊和北极熊的共计28件头骨和对应下颌建立三维模型,提取熊类下颌的9个形态测量的比例指标和头骨的15个形态测量的比例指标,对下颌和头骨进行数学建模。使用Weka的J48算法,构建决策树,成功实现了模式分类。又在上述三维模型的基础上,确定了23个下颌形态标志点和29个头骨形态标志点;以标志点的三维坐标为初始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比较4种熊类的下颌和头骨形态差异。结果显示大熊猫的下颌和头骨形态与其他3类熊差别显著;棕熊的头骨和下颌形态介于黑熊和北极熊之间。在此基础上,以同样方法将一例大熊猫小种化石头骨与4种现生熊类头骨形态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大熊猫小种头骨形态与现生大熊猫相似,而又不在其种内差异的形态区间内。除去大小因素,大熊猫小种在头骨形态上与现生大熊猫仍有一定差异,略倾向于杂食熊类。
- 杨兴恺张兆群
- 关键词:大熊猫决策树
- 脊椎动物内耳迷路的形态与演化被引量:4
- 2013年
- 脊椎动物内耳迷路是听觉和平衡觉器官,对其形态和结构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近年来,高精度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化石脊椎动物内耳迷路的研究。通过测量对比和多元统计分析,可以预测或估计动物的运动方式。从演化的角度来看,内耳迷路的半规管部分、前庭窗和前庭水管都是非常稳定的结构,自四足动物首次出现以来,这些结构的基本形态和空间位置关系一直保持不变。相反,内耳的压力释放机制经历了复杂的趋同演化过程,不同脊椎动物类群中被称为蜗窗、外淋巴孔、蜗水管等的结构并不一定都是同源的。耳蜗的延长和弯曲也发生了很多次,发育有骨螺旋板和第二螺旋板、并呈蜗牛状卷曲的耳蜗只发生在树掠兽类+文氏掠兽+后兽类+真兽类这一支系中。
- 李绿洲倪喜军
- 关键词:内耳迷路
- 内蒙古中始新世一似ameghinornithid鸟类(鸟纲:Cariamae:Ameghinornithidae?)(英文)
- 2017年
- 内蒙古二连盆地额尔登敖包剖面(相当于伊尔丁曼哈组)的中始新世早期地层中新发现的一件标本显示其属于一个与ameghinornithid相似的种,代表了Ameghinornithidae在亚洲的首个记录。新标本具有外踝半圆形,缺失骨质腱桥,伸肌沟外侧具有大而平的结节,以及其他与ameghinornithid和似ameghinornithid鸟类共有的特征。内蒙古标本与欧洲最古老的ameghinornithids记录大体属同一时代(约48 Ma)。与同时期内蒙古哺乳动物群主要由亚洲类群组成兼有少量与北美有关的绝灭类群不同,这类鸟类中始新世时在北美缺失,而存在于欧洲和亚洲。加上埃及法尤姆早渐新世地层中发现的似ameghinornithid鸟类,这类已经绝灭的鸟类的地理分布似乎比过去所认为的要广泛得多。
- Thomas A.STIDHAM王元青
- 关键词:内蒙古二连盆地中始新世生物地理
- 甘肃骟马城哺乳动物化石地质年代的新认识(英文)被引量:4
- 2016年
- 步林(Bohlin,1951)描述的酒西盆地骟马城(又译为十二马厂)化石(Mimolagus和Anagalopsis)在分类位置与地质年代上长期存在争议。步林认为仅依据这些化石无法确定其年代,只是推测可能为第三纪的早期。后人根据Anagalopsis与内蒙古发现的Anagale对比,认为该化石点大致时代为早渐新世。化石出自哪个层位也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化石发现在白杨河组下部,也有人认为化石层位属于火烧沟组。鉴于其重要意义,我们于2015年4月赴酒西盆地进行了调查。根据步林的地理位置描述与照片(Bohlin,1940,1951),我们初步确定化石地点应位于骟马城沟内,火烧沟组下部骟马城段。对比内蒙古二连盆地伊尔丁曼哈组新发现的Mimolagus以及晚始新世乌兰戈楚组的Anagale,认为步林描述的化石时代也应为始新世。根据对化石产出层位的重新认识,并对比戴霜等(2005)在火烧沟剖面的磁性地层学资料,推测火烧沟组的时代为中始新世晚期至晚始新世,骟马城化石层位的地质年代大致为中始新世晚期。Mimolagus的生存年代与其近亲Gomphos的差距大大减小,古老的Anagalidae也应该在渐新世之前就已全部灭绝。
- 张兆群王健
- 关键词:始新世地质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