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2232)

作品数:8 被引量:105H指数:5
相关作者:刘再华张金流晏浩鲍祥赵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合肥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同位素
  • 3篇钙华
  • 2篇水化学
  • 2篇碳同位素
  • 2篇景区
  • 2篇沉积速率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水
  • 1篇洞穴滴水
  • 1篇岩溶
  • 1篇岩溶水
  • 1篇氧碳同位素
  • 1篇氧同位素
  • 1篇氧同位素组成
  • 1篇有机碳
  • 1篇指代
  • 1篇指代意义
  • 1篇溶解有机碳
  • 1篇生物碳
  • 1篇石笋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合肥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刘再华
  • 4篇张金流
  • 2篇晏浩
  • 2篇鲍祥
  • 1篇孙海龙
  • 1篇陈波
  • 1篇杨睿
  • 1篇赵敏
  • 1篇李玲珑

传媒

  • 2篇世界科技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化学
  • 1篇中国岩溶
  • 1篇Scienc...
  • 1篇地球与环境
  • 1篇安庆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Significance of the carbon sink produced by H_2O–carbonate–CO_2–aquatic phototroph interaction on land被引量:44
2015年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s in the science of global change is how to balance the atmospheric CO2 budget. There is a large terrestrial missing carbon sink amounting to about one billion tonnes of carbon per annum. The locations, magnitudes, variations, and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is terrestrial missing carbon sink are uncertain and the focus of much continuing debate. Although the positive feedback between global change and silicate chemical weathering is used in geochemical models of atmospheric CO2, this feedback is believed to operate over a long timescale and is therefore generally left out of the current discussion of human impact upon the carbon budget. Here, we show, by synthesizing recent findings in rock weathering research and studies into biological carbon pump effects in surface aquatic ecosystems, that the carbon sink produced by carbonate weathering based on the H2O- carbonate-CO2-aquatic phototroph interaction on land not only totals half a billion tonnes per annum, but also displays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warming and land use change; thus, it needs to be included in the global carbon budget.
刘再华Wolfgang Dreybrodt
黄龙自然风景区地表水流量减少原因初探被引量:5
2015年
近年来黄龙风景区出现了许多干涸的钙华池,说明相较以前,黄龙风景区地表水流量已明显减少。本文通过对当地大气降水量年际间变化及景区上游地表雪融水、黄龙泉(源泉)及下游龙眼泉(二次转化泉)三者流量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确定地表水垂直下渗量增加是导致黄龙风景区地表水流量减少的真正原因。文章最后分析了导致地表水垂直下渗量增加的可能原因。
张金流唐淑
关键词:地表水
洞穴滴水-CaCO_3体系氧碳同位素组成的气候意义研究现状和问题被引量:3
2015年
近年来,通过对洞穴滴水-CaCO3体系各项指标的长期监测,以了解现代碳酸钙沉积的形成机制成为了石笋古气候研究的重点。尤其是对滴水-CaCO3体系氧同位素组成(δ18 O)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人们在对滴水和CaCO3的δ18 O与古温度关系的研究中,不断地修改普遍使用的关系式,甚至提出了适合自身研究区石笋δ18 O与温度的关系式。无疑这将增加利用石笋氧同位素组成重建本地区古温度的可信度。在对碳同位素组成(δ13 C)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加细致地研究了各种影响滴水δ13 C值的因素(如先期碳酸盐沉积PCP、通风条件等),为更好地利用石笋δ13 C重建古气候环境提供了科学支撑。由于洞穴监测条件的限制,至今大多数洞穴都未能建立起完善的自上而下的监测体系,所以对一些δ18 O、δ13 C变化的解译仍然存在多解性和不确定性,有待未来的研究继续加强。
李玲珑刘再华
关键词:平衡分馏
水生光合生物对茂兰拉桥泉及其下游水化学和δ^(13)C_(DIC)昼夜变化的影响被引量:23
2014年
碳酸盐风化能否形成稳定持久碳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化产生的溶解无机碳(DIC)能否被水生光合生物利用及其利用程度,后者可通过地表水水化学和?13CDIC的昼夜变化进行探讨。本研究对冬季茂兰拉桥表层岩溶泉及其中游和下游池水的温度、pH、电导率(EC)和溶解氧(DO)进行了为期30 h(1月27日10:00至1月28日16:00)高分辨率(15 min/次)的昼夜动态监测和?13CDIC定期取样(白天每隔2 h,夜间每隔4 h)测定,以了解水生光合生物对水化学和?13CDIC昼夜动态变化的影响。同时,结合水面静态箱CO2测定获得的岩溶水与空气CO2交换通量,对生物碳泵效应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少有沉水植物生长的泉口及其下游水池,水化学和?13CDIC的昼夜变化明显偏小,而在沉水植物(轮藻为主)大量生长的中游水池,水的DO、pH、SIC(方解石饱和指数)和?13CDIC在白天呈逐渐增加趋势,而在夜间逐渐降低,与水生生物的新陈代谢进程(白天以光合作用为主,晚上以呼吸作用占优势)相一致;另一方面,水的EC、3HCO?、Ca2+和p(CO2)(二氧化碳分压)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即白天下降,晚上上升。计算得到中游水池因类似海洋"生物碳泵"效应固定下来的有机碳通量达到336 t C/(a·km2),是海洋的51倍,表明陆地水生生态系统应该作为"遗失碳汇"的一个重要方面继续进行研究。
陈波杨睿刘再华晏浩赵敏
关键词:岩溶水水化学碳同位素
表生和内生钙华的气候环境指代意义研究进展被引量:22
2014年
钙华分为表生和内生两大类:表生钙华主要起因于水中土壤成因CO2的脱气作用,而内生钙华起因于水中热成因CO2的脱气作用.作为两大类钙华的表生和内生钙华因CO2来源和分压不同,它们的形成机理及其指代的气候环境意义也可能完全不同.本文综述了表生和内生钙华的形成机理及对气候环境指代意义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钙华沉积速率和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等气候环境代用指标的水动力控制、表面控制和CO2慢速转换控制的深入揭示,并对这些指标变化与气候(温度、降水)、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和地震的关系进行定性或定量重建是未来研究的重点.这些突破将为利用钙华记录高分辨率辨析我国季风气候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和可能的机制提供新的科学支撑.
刘再华
关键词:沉积速率碳氧同位素组成降水
黄龙景区钙华沉积对磷酸盐浓度变化敏感性定量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为定量研究黄龙地表水中磷酸盐浓度变化对钙华沉积速率的影响,明确景区各景点钙华沉积速率对磷酸盐浓度变化的敏感性大小,于6月下旬~11月上旬,在黄龙风景区5个主要景点设置监测点,定期采集钙华沉积样和磷酸盐水样,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黄龙风景区各景点地表水中磷酸盐浓度与钙华沉积速率皆呈显著负相关性,说明地表水中磷酸盐浓度变化可能已对钙华沉积产生影响。景区各景点钙华沉积速率对磷酸盐浓度变化的敏感性大小依次是金砂铺地、马蹄海、迎宾池、五彩池、争艳池。
张金流鲍祥
关键词:钙华敏感性磷酸盐
溶解有机碳对黄龙钙华沉积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为定量研究地表水中溶解有机碳(DOC)浓度变化对黄龙风景区各景点钙华沉积速率的影响,于2014年4月~11月,对景区5个主要景点钙华沉积速率和地表水DOC浓度进行为期近一年的监测,利用SPSS软件对旅客人数、降雨量、溶解有机碳浓度、钙华沉积速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DOC浓度与游客数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变化趋势,而钙华沉积速率与DOC浓度则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变化趋势,说明旅游活动已对黄龙地表水DOC浓度产生影响,继而影响钙华沉积;黄龙风景区各景点钙华沉积对DOC浓度变化敏感性大小依次为马蹄海、金砂铺地、迎宾池、争艳池,五彩池。
张金流鲍祥
关键词:钙华沉积速率溶解有机碳
四川九寨沟景区钙华起源初探被引量:16
2013年
九寨沟风景区以绝美的景色闻名于世。钙华作为其独特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有着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为了弄清九寨沟钙华的起源,特别是CO2的来源,对九寨沟主要水体的水化学和碳氢氧同位素以及现代钙华的碳同位素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发现:(1)九寨沟水体来源于大气降水的补给;(2)水体中碳酸氢根离子和钙离子浓度较低,主要来源于土壤CO2对碳酸盐岩的溶解;(3)根据碳的来源分类,九寨沟钙华应为大气成因类钙华(或表生钙华);(4)九寨沟珍珠滩钙华与碳酸氢根间较大的碳同位素分馏表明,此处生长的藻类对钙华的形成可能有重要作用。
晏浩刘再华邓贵平孙海龙张金流
关键词:碳同位素水化学土壤CO2
共1页<1>
聚类工具0